1. 梓伊看到了中学生暴打老人致死的案件,妈妈挣扎中选择相信孩子无罪并在网络传播殴打视频时保护他,却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孩子滋生阴暗的真相。
2. (1)为什么写“石斑鱼”和“生火”?
(2)这篇文章写主人公的妈妈和丈夫的目的是什么?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联吗?
3. (1)P162“只是去补习班的时间更长了……我和梓伊都知道,他的内心深处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不会把心事全部讲给我听,可是这种变化我还是知道的。”作为孩子和学生,这段话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随着我们的成长,父母对我们成绩的要求而引发的责骂,那种来自家长的威严或许也会让我们利用补习班的时间在外放松,亦或是在父母面前有了心事。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可与此同时不能像梓伊一样失去对自我灵魂的约束,滋生阴暗。
(2)P177、178“不加马赛克的视频中,梓伊脸上的慌张清晰可见。……我一动不动,试图在黑暗中寻找那张看不清楚的脸。”面对被暴打致死的老人,梓伊的反 应是笑。十月怀胎朝夕相伴的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灵魂,在“我”面前扮演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或许“我”经过这段凌乱的心理,渐渐就明白了,“我”与 梓伊的命运之间是那样的孤立,我们还是在陪伴的过程中慢慢失去彼此。
(3)P175“吃饭的手,遮挡的手,吃饭的手,遮挡的手……啊”遮挡的手既是为逝者行礼的手,也是梓伊挡住阴暗内心滋生出的笑意的手。网上有人说《外面是 夏天》里的人物总是在失去什么,我想不只是妈妈失去了儿子,也是儿子失去了本心与灵魂,失去了遮挡人性底线的手。
景行的读书笔记总能看出思考的痕迹。
不过,
我依然想继续问下去——
怎么证明儿子失去了本心(“梓伊当时是在笑”的推测如果成立,意味着什么?)?
如果儿子失去了本心,妈妈和儿子就渐行渐远吗?(妈妈作为一位成人,没有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