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作业,世界观底层逻辑,真是纯定律纯学术慎点
二改:补充了三条变律,帕梅雅、黑云平行世界法则
是一些个人哲学思考吧
基准律,即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不可违背的定律。准律是世界运行的基础,使用范围最广泛。
涉及永恒(世界)、生死、意识、能量
变律是局域性、特殊性的。(有待补充)
涉及“平行世界”存在的理论基础,以及更加个体化的观点。
准律
壹
永恒定律
凡生物,只要拥有自我意识,无论是否具备情感,都不可能永恒不灭。
凡物质,不可能永恒保有一种形态;即构成物质的基本能量不灭,但其存在形式不断变化。
永恒的概念,在具体物质和生物之间,是相对的。
(举例说明:
以亿为时间单位的生物,譬如星系,在人类的视角是永恒,在它们的时间尺度,仍然有死亡的一日。永恒是相对存在的,譬如人类之于春生秋死的蝴蝶,仍然意味着永恒。
世界的能量不增加,不削减,总量不变。岩石会从石块破碎,变成沙尘,湮灭,重聚为岩石,但构成它的最基本微粒不增减。)
真正永恒不变的,一是物质和能量的总量,一是所有不具有任何自我意识与人格的概念。“神”的名号最初就是用来指代永恒不灭的它们。
物质与能量的基本单位称为核质。
贰
灵肉一体律
意识是以不可观测核质为基本单位的“物质”,在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中,无法直接观测,一般条件下,无可触摸实体。为区分传统的可观测物质与该物质,以“能量”定义上述物质。
肉体属于可观测物质(一直以来,那些符合传统物质定义的东西),是意识的载体,同时受意识的操控。
肉体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紧密结合的:没有意识,生物就不能存活;没有肉体,意识就会消散。
叁
生死律
意识,即标准定义上的“灵魂”,不可独立于载体“存活”,当肉体死亡,若无法在5—10分钟内转移至契合载体,就会不可逆转地消散,作为能量回归核质状态。
(因载体的适配性无法研究,除少数特殊案例,至今人类对于意识转移仍然没有普遍化的技术进展。)
故,死亡即终点。
没有独立于载体的灵魂存在,也没有技术可以完美地复活一个意识。
肆
存留律
情感,即意识在正常存活时产生的特殊能量,可以独立于意识和载体的限制存在。
死亡后,意识最深重的情感有概率存留,作为无自主意识的程序化能量,可存续至能量耗尽。该能量称为情绪体。
情绪体可以通过特殊手段观测,或与存活意识的相似能量产生短暂共鸣。
这就是人们对于大部分的“鬼”的传说的来源之一。
伍
意外律
永恒的无意识概念,会因世界的某种“巧合”,与某些物体结合,形成特殊的生命或区域;该类生命总是拥有在人类视角接近永恒的寿命、淡泊的情感与特殊的权能,该类区域总是生命延续的乐园,或具有特殊规则的领域。
“巧合”产物一般是星系大小的物质或能量,彼此间的权能一般不相容,故产物大多独来独往。
陆
意识消磨律
该定律是对准律壹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凡拥有自我概念的意识,都存在时间尺度、或者说个体意义上的极限。意识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各种经历与情感会加速这种消磨;达到极限后,存活本身便是痛苦,意识会自行走向消亡。
类似机械零件,新生的意识就是全新的零件,它会在运转时正常磨损,会因为保管不善而生锈或产生划痕,在损毁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继续正常使用了。
但同时,不同的磨损痕迹也另每一个意识独一无二。
变律
壹
双重世界原理
参见准律伍,人类所生存的世界诞生与守序与无序两种共生概念与星系融合而产生的特殊区域,因此存在时间与物质互不干预的平行两面。
守序的表现是白色的高悬天空的海,无序的体现是不断增长的黑云。
二种力量的平衡使生命繁荣,守序过强则万物循规蹈矩,归于死寂;无序过强则天灾频发,世界化为炼狱。
每一次力量平衡的波动都会引起“大天灾”。
黑云链接着白海,在不同平行面的生物观测中,类似镜中镜外,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状态。
黑云和白海超出时空的概念,整个世界还算是球状,人如果穿过云或海,体感是穿越了镜子一样,其实他的运动轨迹是先穿过去又穿回来。
梦境的世界在云与星球之间,海与星球之间;云海间,人们只能看到一座基于记忆的摩天大楼。
至于每个世界所不对应的那一方是观测不到另一方的,且只有少数特殊人可以观测到白海/黑云。
就像我们,我们不会知道世界真正的样子,永远也没有机会。无知而幸福地活着。
贰
造神
人类无法成为“神”!人类无法触及真正的神!人类的意识无法承担概念的力量带来的代价和时间的消磨!
务必舍弃自我!
叁
“时间”
时间概念与星系的结合诞生了一位特殊的“神”——以时为名,掌控时间,却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永恒。
讽刺的是,祂在死亡后,才得以真正“永恒”。
祂的意识分散为代表不同情绪的九份,长眠于环绕祂的天体;在新的“意外”之中,被时间眷顾的九片意识碎片拥有了自己的意识——吞噬,聚合,拼凑完整,只有最后的赢家能在旧神的遗骸中复活。
旧神残存的意识向祂们诉说——孤独,癫狂,拥有自我的苦痛,可祂仍然想要新生——祂想要活着,尽管祂已经经历过一次漫长的困苦。
新神也许有机会真正窥见永恒的门扉,作为被时间祝福过两次的存在。
新神之名曰“帕梅雅”,白色垂地长发,星空般流淌的身躯,金色符文在祂体内隐现——这是用人类的视角来描述的。
祂继承了旧神“最原初”的意识,即求索欲最盛的时期。
祂厌恶这循规蹈矩、永恒不变的世界,漫游于星空之中,祂偶遇了黑白二色的另一个世界——两种概念权柄的相遇,又一个概率极小的“巧合”。
肆
因果律(接双重世界原理——黑云平行面)
凡异于常人者,或见未来、梦境,或操纵情绪,或二者兼有,皆源于头顶的黑云:切断与黑云的联系,将所有意识的能量聚集在躯体内。
其中有极特殊者,称先知,可窥视未来。
若以树木比做世界,或称之为命运,先知之人,似站在叶片的脉络处,遥望叶脉的走向,从树木的分支眺望主干。
即,预知未来。
预言并非不可更改,它是基于当下局势,综合所有因素,最终形成的“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它会因某一个选择而变化,也可能成为无法更改的定局。
“当某一刻开始,你能看到的所有未来都通向毁灭,在更改既定的宿命之前,要先改变过去犯下的错误。”
“或者…你是否尝试过撕毁选项?比如提前解决掉所有会导致悲剧的人。”
伍
躯体极限(黑云平行面)
切断与黑云的链接,使个体意识产生的所有能量不再流失,汇聚在个体躯壳内,最终形成一种可功个体操控的独特可观测能量。
躯体和意识对能量的负载都存在上限,超出上限的负载会令物质躯体溶解,令意识崩溃,导致个体的死亡。
故所有积累了高强度能量的个体,都很少全力调动自身能量:
或分离个体的意识部分,将过量能量存储;
或令躯体长眠,为意识与能量寻找新的载体。
变律叁补充:(叙事诗)
永恒
一颗早已死去的的恒星,
剥夺了光辉熠熠,
仅回归最本初的模样。
隐匿于逝去与流动世界的罅隙,
时间也为它驻足——
永恒的长眠,不休止的葬礼。
它生于悄然相会的奇迹,始获魂与灵,
用受时间馈赠的有限生命,
追随永恒,直至消亡。
时间留下的最后一份礼物是:
无需担忧消磨与变化,
在死亡后得到渴求的长生。
新生
以不再流淌时间为土壤,
四散的魂灵扎根抽条。
苏生,求索,厮杀,重聚,
唯一的钥匙埋藏在旧神的心脏:
胜者将从古老尸骸中新生,
在死亡与扭曲的时间里加冕。
终取下旧神之心,
以一切为奇的始源之魂,
向它发问:
——我们亲爱的“母亲”呵,
您说一切苦痛根源于自我,
又为何不恳归于死亡,
令我重生。
乐园
宇宙永恒的基调是死寂,
于是新神在废墟上搭建伊甸:
歌舞不息,灯光旖旎,
却只是场循规蹈矩的木偶剧。
她拥有恒久的世界去思索“我”何为,
所及之处皆是她的乐园;
不变的事物总会使她很快腻味,
即使那新的玩偶与器物,
早更换了不知几轮。
旅人
被躯壳所累,为苦难悲喜所困,
仍旧生息不绝的小东西
——被称为生命和人类的小演员,
随不及她精巧的木偶,却总带给她始料不及的乐趣。
于是她像人类一样,
涉足疾苦与欢欣,
行走在之于她不过弹指的时光;
像人类一样,
以旅人之躯旁观因与果,
——尽管她永远无法理解真正的悲欢。
信仰
祂曾留下特殊的足迹,
人们于是得以窥探祂的伊甸。
为祂赋曲祷告,为祂顶礼膜拜,
祂的信徒建立神所,
迎接祂真正的降临。
一个奇迹般的孩子,
祂给予权能的最初造物,
它们是最虔诚的信徒,
也是祂的千万双眼。
——纵使毁灭在时间的尽头到来
祂的名将被永恒地传唱。
感觉又科幻又不科幻又奇幻又奇怪又哲学又不哲学的……希望可以来一点疑惑点或看法和建议…变律其实还有,但是一时没想起来。
其实我是想写“关于造神的可能性讨论与案例分析”的来着…
总的看下来这个世界还颇有些像我们(我认知范围内)的世界的。
不太明白“情绪”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如何定义“情绪”?
概念多了,概念套概念(比如,什么是“情绪”什么是“自我意识”)。读着有些吃力。建议作者赤昉随基准律附赠世界观学术概念词典一本。否则,同一个词语(概念),不同的人脑海里对应的意思(从范畴到内容)都不尽相同,很难讨论下去。
芜问出了不少我读的时候隐隐有困惑但没有被挑明的“?”(好了好了我们有哲学专业人了)。感觉一开始的世界观还是简单一些好,有几样颠扑不破的东西。如果限定得太多太死,容易有bug。
小结一下:
1、感觉意识还是要跟“灵魂”区别开。毕竟这两个都一直有定义,而且就定义本身人类也有各种分歧。
2、物质存(肉体)在-意识-情感/情绪(二者亦有所不同)三者的关系,就够读者山精喝一壶了。再加上时间(永恒的话题)、自我意识、神……我CPU有些带不动。因为中间可以争议、存疑的概念越来越多。
3、读故事时,我还是用自己旧有的观念跟进的。前述概念如果没有事例(情节),很难植入我CPU。。
哎呀呀支持本小结(除了我不是专业人或许我只是专业的人。)
引入任何概念的同时都需要注意其对其他概念和体系带来的影响……尤其是 此世界观把“神”拉的好低!这样出现任何冲突都无法用神来随便搪塞了!
对于重新下定义的部分 真的很需要词典!(诉苦……诉苦……学界也都这样 相同的词在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意思 只是因为他们要和当时时代的其他人进行辩论。对没错说的就是朱熹和王阳明。)
另我也站独立情绪!虽然不是很能明确为它辩护 但我感到从不知何时蔓延而起的集体意识,属于个人永远无法对比 但就是相互共同的悲观离合……它是特别的 因为我们意识能做的不外乎感受 和 思考。
啊啊到底怎么定义“情绪”?
如果将“意识”看作是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能量世界”的生命的形式,情绪就是“意识”这种能量世界的生命形式,在正常活跃时的代谢产物(?)
“情绪”独立的原因,一是为了“楼”——储存所有意识的“记忆”,相当于一个档案库的设定,一个是为了“雨箱那边”故事的发展,一个是为了给这个“死去了就是结束了”的世界留最后一点关于生死的浪漫。
(咦,设定又增多了……)
它确实有点大,一股脑把高中一来所有的思考全都装进一起了(挠头)
正常尝试进行简化统一和词典构建
好像还是需要解释”情绪“本身,而不是借用意识来解释情绪?
应该是想明白了的关系:
如果说“意识”在能量世界里对应物质世界的“生命”,那“情绪”就对应着“物质”——虽法则消磨变换,无自主行动、决策力的无机质。
但是“意识”和“情绪”又不完全像生命的物质,意识和情绪相互转化,维持着能量世界的活力和平衡()
山精还记得我欢迎光临中写过一个观点吗 是:
“山榆说答案是人类电气文明诞生的那个瞬间,自此之后人类再也不需要像其他万物一样依赖自然而生存。就像情感是由于人类适应环境的需求产生的。而无法产生情感的机械则是人类对自然征服的体现。
在官方的标语中,舍弃情感的行为代表着高级的理智,是人类自发进行的进化。”
在我们这个世界中 从个人的体验去理解情绪的话、、我会认为实际上我们的精神活动确实只有对色香声味的体会和对我们所触摸到的事物的思考,这个河流的过程是流畅的、完善的。我看到苹果的图像,我知道这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的苹果,实际上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再往后一步的之中“苹果很好吃,我感觉到很快乐”。这些影子一样进入到精神暗室的画片,和情感是两种东西。就像理智没办法控制情感,去做“明知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一样。
但事实上,我们就是有这种如同标签一样的“情感”。它在理智之前标记了我们活动空间的一些危险和安全……是的就像标签,因为它甚至是在人群中共通的。我们不说它如何共同或者是不是普遍的概念、、之类的,像是文字一样在人群中传递。
在我们的直觉里会觉得机器人并不是“活着”,比起它没有情感我更觉得是因为它无法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是理智和我知“我”在的区别。情绪确实是需要和意识/自我意识/自觉分开的,我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日常体验。一个人死去之后他确实再也没有“自我”的觉知了,但是,他所感受的情感依旧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甚至影响他人(我们不论人与人之间感受到的情绪是否相同 但总之使人安静的状态受到了波动并泛起涟漪)。
或许我对情绪抱有某种悲观的看法…它用来融入人群或者应对突发危机 是伴随着或者说独立于理智的另一个模块。但也因为它不是完全个人的 完全属于这个精神体“我”的,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在群体中被定义的“人类”。
感到一知半解于是胡乱留言:
物质灵魂好有意思!好奇赤昉为什么选择把灵魂归于“不可观测的物质”而不是把物质归于“灵魂的幻觉呢”…当然这种心物关系至今也并无定论 只是觉得在谈到神、灵魂、情感的巨大宇宙里,竟然取缔了无广延的意识的存在吗(但确实!我也喜欢使神脱离真正的全知全能而回到自然之中 而破解迷信的架构
这样设置,我想问:物质由能量定义其形式,能量也是一种物质 它以什么形象出现?是的它不可观测,但是它并非没有形状……一个实存的“物质” 一定要有形状 对吧。它绝对不是物质的样貌,因为它还能偶然地定义另一样貌不同的物体。
另,“概念”是什么…?它是未产生自我意识的集合吗,,,?
情绪也是一种物质,并且由于意识产生的话,物质的总量还能够做到并无变动吗?一物的产生伴随着一物(形式)的毁灭,那么情感的诞生是以什么为原料?情绪由意识产生,为什么具备意识所不具有的、持续留存的能力?谁使它在本原毁灭之后持续存在?
如果宇宙的一切组成总和不变,那么宇宙是什么?是一个被框定了范围的巨大物质团吗?那么谁限制了范围 谁创造出原初的物质?世界上所有的物质 是一起同时出现的 还是一个一个生长出来的?谁让它们存在?
意识被磨损……意识并不是最不可分的物质,那么组成意识的那些不再可分的物质(灵魂? 也会磨损吗?如果磨损,世界上的物质/能量总量为什么还不变?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神。它是一种居于自然世界的偶然性运作之下的一种产物,甚至如同人类一样是由于灵魂(概念……)而组成的。那么它与人类的差别在哪里?仅仅在于可观的物质吗。因为神的存在也是如此不可控,那么时间是什么。是的,万物不可久存,我们经验到的,一定是变化中的世界。客观的、在我们存在之前就存在的时间,真的有这种东西吗?受到律一支配的时,为什么能够支配时间?万物经历着不断变换、死亡、重生的规律,这一定需要花费巨大的能量,那是什么?
“拥有自我意识并存活”,为什么是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在追求的终焉?那么,又是谁给了自我意识从潜能成为实在 那个推动的力量?自我,我是我而不是他物,是个很难证明的命题。是什么使这些不断变化的能量稳定下来?并且,神也有自我,神有欲望、情绪以及感受,那么人为何要舍弃自我才能造神?(另:神之上还有更高真的是很有趣的造词!因为“神”这个概念被造出并使用,就是用来形容预设中至高至善之物的……看的时候几次想到 如果连它都没有至高的理智 如果连它都没有真正的自由,受制于不知道从何处而来的因果的支配(是的如果没有上帝做第一推动者那因果又是什么)而没有自由意志,那么人类真是无比渺小的产物啊)
自我是什么东西……它是物质还是非物质?
最后最后最后我想问,永恒是什么?如果时真的以永恒为追求,为什么还执着于自我意识甚至躯体?
好像提了很多问题希望作者不要介意:)如果不喜欢可以在左上角对话泡泡标志中删掉本条评论(应该可以的吧!总之很喜欢 也喜欢叙事诗里的画作……
对不起我加一句…我明白了这个一切皆流的世界让我感到异样的感觉:总和不变并不是“永恒”而是“有限”。
!感谢长评和提问(yixuxi地蠕动)(yi-yi-yi–地开心尖叫)(蹭)
抱歉刚看到,但其实这些问题有的我也没想过(挠头)
请待我思索一下…(先润去写作业()
——为什么选择把灵魂归于“不可观测的物质”而不是把物质归于“灵魂的幻觉呢
——能量也是一种物质 它以什么形象出现?
(其实这里的“能量”并非机械能这一类能量,它更像是唯心主义中,“世界有物质层面的本源和精神层面的本源两种形式” ,“能量”就是精神的、意识的层面的世界的组成与显现方式。而“能量”层面的东西,需要依附“物质”的载体在物质的世界具象化。它的不可观测,是基于人类“物质层面的眼睛”的视角的不可观测,而科学仪器已经可以捕捉“能量”世界的活动。
其实使用“意识”而非“灵魂”的概念,我个人认为灵魂是“听起来是可以在人死后存在、可以转世轮回的”,而意识是“脱离了载体(肉体或其他)就无法独立存在的”。因为有生死律的存在,即使是同一搓“能量”构成的意识,也不完全是曾经的那个意识,所以灵魂的概念在这里其实并不存在()
——“概念”是什么?
(这里我应该是参考了一些西方神秘学,它说“精神世界是更高层的投射,从高维的星灵层投射向肉体的以太层”,“概念”就是“能量”世界最本源的东西,一种特殊而无形、散布在宇宙中的的能量。
虽然这部分我最初也没想过(爬动)
——情绪相关(自我)
“自我”其实就是指独立的意识。
就像人的肉体要代谢更新,意识也是如此。它要不断接收“能量”世界的信息——或者别的,就像人类要吃饭,要排泄出物质回归自然——意识也会代谢和更新,情绪更像意识的代谢产物。
情绪都会在产生之后逐渐分解,最终消失;越深刻的情绪,分解的速度越慢,所以会出现意识已经死去,可它代谢出来的情绪还没有被完全分解掉。
情绪的能量组成一部分来自意识自身,一部分来着外界;有意识的生命的数量是有上限的,游离的能量基质相对更多,即使某个时期情绪的代谢增多,也不会导致基质过多的减少。(所以情绪其实就像石头啊、尸体啊之类的东西)。
生命的爆发是有周期的,当上一个周期的情绪被分解得差不多,下一个周期才会开始(这里的周期,类似变律壹——小律:重启)
(貌似合理,于是暂停思考)
——组成意识的那些不再可分的物质 也会磨损吗?
(不会的,意识算基质的集合,相当于一个大合集。它的磨损类似人的衰老和受伤,不会毁坏组成它的基本单位。
——如果宇宙的一切组成总和不变,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本源)
——万物经历着不断变换、死亡、重生的规律,这一定需要花费巨大的能量,那是什么?(世界运行的能量)
(这几个问题都不知道哎……没想这么多((
——神与人类的差别在哪里?客观的、在我们存在之前就存在的时间,真的有这种东西吗?
——受到律一支配的时,为什么能够支配时间?
(当然是——不存在!“概念”是站在人的视角界定的,“时间”在我眼里叫时间,在帕梅雅的眼中可能是另一种东西。若说这“概念”是具象、高度一致的,那么是不存在的。“概念”只是那抽象的、亘古长存的“法则”、“规律”等的称谓,就像时间——它可能在不同的生物身上,被感知道的形式是不同的——但它是不止息地流动的、无论是否意识到,都在那里的。
概念就是这样的东西。
“神”与人差别有二:是否与概念结合,带来与概念同源的力量;另一个则是意识的“结构”。
神的意识中,情感的东西更少,他们往往具有理性、淡漠与难以感到孤独的心。也就是,情绪化与理性化的差别。
帕梅雅这样的“神”,可以看作是受“概念”的“馈赠”:短暂地借用概念所支配的领域的能力,“时”的力量来自“时间”,自然拥有与时间相关的能力。
神无法改变概念本身,无法改变世界的准律。
——人为何要舍弃自我才能造神?
(人的意识的极限太狭隘了,情绪过于充沛的种族,要么被漫长的世界逼疯,要么在力量带来的负面影响下走向死亡,人类的意识无法承载这样的力量。
这里的“舍弃自我”,是放弃人性、情感等一系列感性的、也是界定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情绪化的东西,去逐渐靠近永恒。
那么这时的“我”,成为了“神”的我,还是“我”吗?
——如果时真的以永恒为追求,为什么还执着于自我意识甚至躯体?
(同上,真正的永恒是舍弃意识层面的局限,对个体意识而言与死亡无异。祂想“活着”,这也是祂追求“永恒”的理由——并非是真正的永恒,只是永恒的生命罢了。
——“拥有自我意识并存活”,为什么是这个世界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在追求的终焉?
(因为做不到()
其实这里是对一个传统问题的探讨和拓展,始皇求长生,现在的人利用科技追求长寿,人类眼中“永恒”的物种(以万、亿年为时间单位的物种),也会像人一样追求更长久的生命吗?
我认为会的,无论是出于欲望,还是恐惧。
有意识的生命,都会有欲望,不可能绝对理性,无论它们情绪化的程度如何。
意识和物质:
看到赤昉用词是“物质” 我还以为认为意识也是 有广延的物质(就比如……斯多亚学派?因为他们意识到 如果意识/灵魂是没有形体/广延的,它不可能推动实在的东西。意识如果是原因,那么意识一定要是 像推动钢珠滚下斜坡的那个东西一样实在的东西 是一个body(这个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啥啊,我总觉得用身体不够直观 用实体引起误会,,算了)
几百年来哲学家一直在争论这个心物关系二元论的问题,因为很明显——没有广延的东西真的没办法影响有广延的东西 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或许就像——狗不认识桌子。所以要么意识统一物质,要么物质统一意识,要么把物质和意识都归为同一个更大的基础。
仪器是否可以捕捉完全的非物质?我也不是很明白 似乎 即使是脑电波 也属于意识的层面。(赤昉有轻微的前后矛盾哦(啊?
灵魂和意识的词义区分 我觉得超级有意思!并且 意识离开载体就会消散的设计,让我感觉到一种 生命的可贵 难得与渺小,因为随机性和偶然性诞生的 “我”的可贵(因为从“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开始 作为意识体的”我“存在 是一定板上钉钉 无可怀疑的存在了。人有 所以为人 以意识保存自身的伟大锚点、、非常令人惊叹…!)
自我和情绪:
“自我就是独立的意识”让我感觉似乎是伪命题。意识一定是独立的,就像,一张桌子一定是“一”张桌子。但,自我就是 使这张桌子不是其他桌子的东西。
代谢而产生的情绪太棒了(哭闹……哭闹……如此天才……情绪像是一种进化的副产物 因为它能够调动人的本能和非条件反射 并达到一种利于生存的结果,就像是 如果有一天我们进化到无需再担心自然环境的偶然和不稳定,我们就不需要情绪了 那样。它是一种理智运作产生的废物……天呐 但经验上是的 我们的爱恨情仇是感觉材料和反思活动中偶生的 受到外界的环境制约必然产生的。我想到passion的古希腊语词源是被动的,情绪是湖面被触发而产生的 持久的涟漪。好棒啊好棒啊好喜欢,,即使理智消散本能一般的情绪也将留下来………………(这个人语无伦次地在说什么
时间:
这段回答让我感觉很奇怪…?但我也难以说清 似乎是 我意识到其实我们(哦不 此世界中的人和神)无法认识到世界的本原。 被视为永恒稳定存在的“概念” 有太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以至于模拟出一个迷幻的世界 对每一个个体都不同。
我似乎说过很多次“渺小”…这就是赤昉的世界观给我的第一感受 不论是神还是人 都在一个巨大的、边缘固定的、富含着严密的但不知何处而来的因果律的支配下。有一不知道是什么的推动者一直运转着这个机器,宏伟的齿轮名叫时间不断地倾轧世界上所有的“我”。天呐……然而这些个体,又都不断地在这样被支配、被束缚、甚至无可谈“自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我”……好喜欢
人和神:
“情绪过于充沛”哦不……可情绪明明是副产物(让我感到人作为一种“浑浊”的生物的某种可悲、、意识和理智是什么关系?问这个问题 是因为我想到有些人也提出过 通过静思和思辨 人可以走向稳定的“神的国度”。是的虽然这样的命题也包含着“舍弃情感,拥抱理智” 但通过了一种积极的方式(或许你知道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因为死亡意味着摆脱肉体的限制)
成神的我还是“我”吗?我想这取决于对我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从理智上 我会认可“我永远都能认识我存在” 因为自我认同就是我的唯一确定性。但情感上我也喜爱这种说法,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爱 能够感受 能够在人群之中共享我们的悲欢喜乐。人是被界限定义的生物,因此我们才生活着,并且“自由”地生活着。
追求:
问出这个问题其实是想问“赤昉认为这个世界有目的吗?”不管它的表现是“目的”还是 欲望 不可拒绝的渴望 恐惧,它似乎都是一种 天然地我们就会走向的东西。如果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巨大的目的论之下 个体的自由可能真的并不存在了。
如果时想要作为自己而活着,那么更重要的是“自我”对吧。在这个笼罩在所有生命之上的“追求不可追求之物”的目的下,不管是谁都绝对不可能拥有自我的。如果是这样 形成这样的循环,那我觉得真是无敌绝妙的设计。
最后最后关于欲望。经验来说 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永生本身,而是 比如我永远有命花我的钱 我永远都能和爱的人在一起…之类的。“因为做不到“,我理解既然宇宙都已经是有限的存在(固定物的循环),就所有存在必然不能得到无限。但无限到底为什么值得追求?爱真理的疯子哲学家除外,我想 大多数人也做不到轻功水上漂 但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在疯狂地追求飞翔?一定有别的原因,即使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欲望是种力量,对吧,或许它看起来是个负面词汇,就像情绪,但它们总归是一种力量。因为有欲望,我们才能有意识,才能在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
最后喜欢喜欢喜欢这个世界观!!🥺👊
谢谢喜欢!!(啃一口)
(受到大量启发而进行cpu的高速运转)
在回复的时候完全凭脑子里的印象已经忘记自己写过准律的细节了(不是),所以bug可能会聚集出现)
能量世界的活动被仪器捕捉的原理,大约是:利用物质作为核心,将能量聚集在核心上,这样能量就来到了物质的世界,依托物质的载体被“捕捉”,即具象化。
未来(可能出现)的“白海面生物种类分类”会出现的“能量体”就是这个原理。
心物是否有某一个是统领另一方的,是否有更高维的东西同样这两个……也许等过几年我会改变看法,毕竟这种东西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至少现在我还是认为心、物的起源是两种并行的“东西”吧。
(因为再深入探讨就进入了我暂未深入发掘的哲学领域…)
概念这种东西非常抽象,因为我也无法具象地描述它。
——二维的东西无法理解三维,三维的人难以理解更高维的空间,因为我的认知局限在那里,确实想不到更好的描述了。于是进行口糊()
然后关于人和神,其实没有说明白。
大约是可以把意识类比为“能量世界的生命形态”,所谓的“寿命”等同的概念就是“消磨律”的意识的极限。
而这个极限,一般和意识的代谢速度有关——情绪越充沛的生物,意味着代谢越快,相应的,意识的极限越短。
“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爱 能够感受 能够在人群之中共享我们的悲欢喜乐。人是被界限定义的生物,因此我们才生活着,并且“自由”地生活着。”
我好喜欢这个看法……是的!正因为感性,人类才是人类,我们才是我们,我们才得以在有限的生命中体味欢欣或悲哀的一切。
故而对于有些人,对力量与终焉的追求大于自我、理性高于感性;对于有些人——可能是包含我的大部分人?而言,情感正是我们最可贵的东西之一。
而“神”与“人”,理性与感性,也许只代表不同结构的意识的不同生存方式。
为了适应漫长的岁月,我认为“神”的感性面必然淡薄。
我认为这个世界有目的吗?
我认为没有。
(我回复的时候以为是,时和追求永恒的人为什么要追求永恒缺恐惧自我的消散……跨服对话了有点)
时追求永恒是祂的欲望,人类追求长生也许为权、为利、为爱、为求知、单纯的不甘……
换句话说应该就对得多:恐惧死亡和欲望是求长生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共性。
至于更多的人……帕梅雅认为没有乐趣的世界不如死去,有人为了保护什么,有人为了力量和权力,现在看了,他们的终极追求似乎是很不一样的。
只是我在想的时候,这些总是又回到了对永恒这个问题的讨论。
“自我”和“意识”的bug……
目前的解决办法是,“意识”包含集体的、个体的,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的概念在意识里是更小的子集:可以察觉的个体意识()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讨论再深究下去就要没完没了了于是进行快问快答!
能量和意识的问题,感觉我并没有表述清楚!一旦进入到这个二元论的问题 就必然要涉及到很可怕的现代哲学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要理解一件事:意识是没有广延的(这个概念有点难替换 类似于不可入性 也就是占有空间。一个空间不可能被两个物体同时占有 大概这个意思),所以其实它并不是无限小的0.00001而是完全的0,它没有里外没有手脚永远也不可能对物质产生影响(所以也没办法利用物质 或者 寄托于物质上 因为它就没有实体啊!)
赤昉学政治吧……或许记得课本在说笛卡尔二元论的时候有一句判语是“会滑向唯心主义”、、虽然这个话很无理也充满了马哲所的幽默 但是我现在有一点明白了,因为如果这两者同时存在是绝对无法相互影响的,但是事实上我们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手移动。所以最后莱布尼茨改造了笛卡尔的思想体系,他把物质实存的概念完全杀死了 变成了世界上仅有意识而没有实在的物质。
当然这个问题极其的复杂无法也完全没必要在这里深究!我想这个问题放在这里 留待以后更加成熟的赤昉来回答吧!(当然 其实我也更倾向二元论、、因为我是爱好经验和直觉的那种人 然而心和物就这样鲜明地展现在我眼前了。并且,这一点是可以证明和证伪的 我想。理智和逻辑的规则是世界最基本的、普遍的真理了(比如A是A,如果没有这个我们恐怕也没法交流了),在逻辑推演中,还是可以证明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构建出完善的完全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它不是真的。
意识和情绪的设计好玩、、喜欢 充沛的情绪代表着短暂的绽放啊
“神”这个概念也蛮神奇的 我会觉得荷马史诗里那些情情爱爱愤怒又混乱的神的图景也非常有趣、、读起来最鲜明的体会就是果然只有人间才有严肃的政治。我世界观也有活得太过漫长而取消情感的设计 但距离我写出设定已经五年(啊?)了 在这期间我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时间对神流动的也更快呢?(不过当然赤昉世界观有绝对时间这点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目的。是的我也这样认为。如果有的话人也不会以现在的模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哦不……忘记回复了……
是这样的,如果追根求源最终就会变成恐怖而没有答案的哲学讨论……
其实我不选政治,对政治书上的哲学部分也只记得唯心唯物了()这篇设定可能跟唯心主义有关,也可能跟西方神秘学的魔法世界观有关,反正是最终变得唯心了()
关于意识和情绪,其实它最开始是为了解决
“没有死后的灵魂(鬼),那灵异世界观怎么搞?这里的鬼应该是什么?活人吗?活人怎么成为鬼?”
这些问题搞出来的,结果莫名融进了整个世界观的设定里。
关于神和人,大概就是“如果石头和人一样,拥有意识、自由活动,那么在树的视角里,它们只是在与人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彼此无法沟通,人认为石头不动,石头看见的人也无比短暂。”这种看起来不可能是真实的事情的假设延展出来的
(没错我是只会联想的口嗨人……)
最后再次谢谢你喜欢这个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