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阳光褪去,暮色还未降临的那半个小时里,学校的每个角落都笼罩上一层灰黑。
直面楼梯间里最大的窗户,铺满远方的流云的脉搏微微跳动了一下。
这是一个地球另一边的女孩,她的声音在六层响起,没有成型的文字,但却让人能够听懂。
坐在课桌旁的学生不禁起身朝她所在的地方走去,原地留下一片灰和黑。
她唱着歌,在一间早已不存在的鲜活的教室里,我扒着缝隙看过去,周围的一切迅速剥离,只剩下那尊雕塑。
加州日落与北京暮色在维度裂缝中交叠,两个本不相遇的灵魂在时间褶皱里产生共鸣。歌手在琴键上的手抬起又放下,一张张发黄的纸被塞入壁炉,炭火的气味和一只架在干玫瑰上的香烟吐出的云雾交织在一起。歌声成为能量导体,艺术家的灵魂终于不堪重负的崩塌,不被人理解的那部分精神碎片依附于汉白玉雕塑,形成半透明的灵质状态。
雕塑瞳孔流转出加州长滩下海底隧道尽头透出的光影,歌手最后的意识在异国少女的哼唱中苏醒,仿佛她又被带回了那个红极一时的夏天。共振达到峰值时雕塑表面浮现唱片纹路,一帧帧相似的记忆瞬间涌上来。她们当然不是一个人,却又胜似一个人,她们有着不一样瞳孔,不一样的肤色,随口哼出的旋律让她们感知到了对方的存在,世界上只有她们能读懂对方,她们相信。
晚自习铃声震碎暮色结界,灵质状态坍缩回坚硬石,地球那边,一位新的歌手又开始了她的创作。
或许未来某一天,地球两端的朋友会在某个地点相遇
也或许歌手来到中国巡演,女孩去美国旅游,两个人正好在机场错过。
性格:矛盾,敏感,浪漫
改变:疏离 治愈
核心行动:遇见
故事梗概:一天校园生活将尽的时候地球另一端一位放空一切的歌手的灵魂附着在北大附中六层的一尊雕像里,吸引这校园里一位正在和她唱同一首歌的学生不禁被吸引至雕像前,两个灵魂就此相遇。
最珍惜的地方:与雕塑遇见的那一瞬间我的全部精神完全聚集于那一点,对现实世界的抽离感十分真切,这样的感觉并没有特意去遇见,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情感最强烈的地方:最后雕塑出现的一瞬间仿佛飘渺的情感,思想和灵魂成为了实体。
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吗?
我想起《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
好奇:从“疏离”到“治愈”的转变是怎么回事?
女孩之前为什么疏离?
明白了这一点,“治愈”的巨大共鸣才能充分被感知到。
1、在你的创作中,你最满意的部分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最满意的部分是地球另一边的一位女歌手这个人物的出现,在卡片中体会到的隐秘的感受被化为了一个人形的实体,并且被通过故事不断完善,这样对一个感受的深入的塑造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尝试。
2、你认为这次创作中,最酷的部分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最酷的部分应该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卡牌,在这个过程中我遇见一张又自然而然的遇见另一张,故事在不断的遇见中呈现出来,就像一个人从远处走过来,开始只是模糊的人形,然后能看清身形,衣服,最后看清面孔,眼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其实已经经历了一遍自己的故事。
3、经此一役,你对“故事”(叙事)的理解,与之前有什么不同?你可以举例作为解释。
我发现好故事呈现在别人面前并不只是需要好的人物好的情节,经过两次和同学的交流和相互建议我意识到在别人眼里我们写的故事和我们自己构思的会有所偏差,导致别人理解情节感到困难,从而也很难体会到作者本人注入在里面的情感。在叙事上要把过多的复杂的情感投入到每一个句子里可能很容易让叙事变得不那么清晰,不同的叙事(简单短促或复杂混乱)可以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但我想不同的叙事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应该看我们如何应用于自己的作品。
“最满意的部分是地球另一边的一位女歌手这个人物的出现,在卡片中体会到的隐秘的感受被化为了一个人形的实体,并且被通过故事不断完善,这样对一个感受的深入的塑造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尝试”——好酷
从喻安对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一次次读到你在意着人穿越光影的捕捉、际遇。这不是理性强令掌控的,而是活生生的思绪-情感-思考交织,个体和外界撞击,自然达成的。
这个故事的哪里抓住了你?遇见的那一刻,只有学生和歌手,其他世界的人都消失了,两人眼里只有对方
如果它是一部电影,我感觉还缺一些那个歌手的故事(
哪里抓住了我:最后只剩下雕塑的那一幕,我虽然看不到你,但是我能感受到你的灵魂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我想知道她们能不能通过雕塑交流
灰色的世界,感觉晕晕乎乎的,适宜进入幻想世界。如果是部电影的话想知道怎么表现“不成型但听得懂”的奇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