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与视角之旅
1.一位先贤认为,人的目光太短浅了。他说:“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它真实的样子,而只是真实世界的一种映射。”他想使人民脱离愚昧,起码让他们过的更好。(P1)
2.他决定去下层区走走。他看见有人住在木桶里,他看见许多微不足道的事物,他发现许多几乎无事的悲剧。
他逮住那些卑微的人问:“你觉得你现在过的好吗?你觉得你受到的对待正义吗?你觉得什么是正义?……
他又找到古典派的学者辩论,辩驳他们“眼见为实”的观点。
然而人们大多不愿意听他的意见,由于他的“危言耸听”,他被放逐出城。(P2)
3.他迷了路,陷入了南方的沙漠中。突然他看见前方有一片水泊和生机盎然的绿洲,可走近一看,仍是一片黄沙漫漫——人的眼睛会欺骗自己。他昏倒了。(P3)
4.不知是不是在梦里,一位神救了他一命。
祂把他带到了沙漠南方光的国度,那里有一座宏伟的都城,蔚蓝的湖水与青葱的绿地同心圆般交错着,精密的机械在高楼间穿梭着,低纬度明艳的阳光照在曲面镜、太阳能板上,而这些能源源源不断地驱动着整个城市的运行。
游历期间,他学到了很多理想国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拿回去可以大大发展家乡的生产力。
可是,他又发现,这座先进的多得多的城市的下层区,上演着和他故乡一样的情形:他看见有人住在木桶里,他看见许多微不足道的事物,他发现许多几乎无事的悲剧。
他又试图说教一番,可是高傲的理想人后,祂把他带到一座威严高俊的神殿里。
万神之主高高在上,和他对话:“你已经知道了光的秘密和规律。你看,即使像理想人一样知道这么多的知识,也难逃因贪婪而灭亡的命运。他们的上层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发贪婪,压榨下层,他们的罪孽就越深重。这都是他们咎由自取。”
先贤不信,他和主神激烈论战,认为美德与智慧可以相互促进。
神最后说:“总之你不能回去告诉人们,使他们知道更多,从而会触犯神的尊严。”(P4)
5.祂使整个神殿坍缩成二维,棱与角交叠着,定格在了这个简洁的、残忍的视角。(P5)
善于思索 好奇心强 勇于抗争
追求真知→悲天悯人
追寻
呱唧呱唧呱唧
喜欢木桶这个小元素,仿佛让我看到那些低矮骚气的小屋。点赞是因为这里的先贤持续在行动,故事在推进着……不过,先贤被神发现之后的内容的确有些突兀。跳出来再看全篇,先贤虽然心怀理想国,但寻找之后没有反抗、只是旁观与被毁灭生命。“献身”就是先贤的最高品质吗?这中间让我感到作者固有的价值观,没有机会摆脱二元对立的思路。人的潜能没有机会被释放。可以这么说吗(?
也许可以补充先贤试图教化愚人的情节,以及在神殿和神明就自己的理想辩论的篇幅,这样他不只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还是一个敢于作为的人
1.梗概
一位先贤偶起兴致,想要找寻自然界的光和人类的眼界——这些有关联的哲学概念的秘密,最后因触犯天理悲壮牺牲
2.最珍惜的地方
一潭水月、一束光,这是最初引起这位贤者思考的事物,细细品味起来韵味无穷
3.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
在神话里,有许多人类想要改变命运,最后因天理和神而无能为力
嗯,这位先贤是叫柏拉图还是毕达哥拉斯
😛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有的
这个故事的哪里抓住了你?
感觉是个很有哲理的故事。最抓住我的是第三句中的,人的眼睛会欺骗自己。这让我不禁产生了和主人公一样的思考:我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真实的?或者,也许我,也根本不存在?
如果它是一部电影,从你脑海中流淌过,你感觉还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补全这部分?
第三句到第四句,我觉得也许可以增加一点过渡?他晕倒了,是如何到达神殿的呢?也许是在梦里,也许是神把他抬过去,也许是他突然惊醒,然后继续向前。我想再多看到一点他的探索、感知和领悟。
这个故事的哪里抓住了你?
好像在读一个神话寓言故事,故事奇妙而逻辑完整。
如果它是一部电影,从你脑海中流淌过,你感觉还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补全这部分?
感觉图片可以选择更加适配的,最后一张非常巧妙。
太强了太强了,节奏恰到好处()
我要把票投给这个故事!文章结尾没有明写先贤的态度,但是最后一句“祂使整个神殿坍缩成二维,棱与角交叠着,定格在了这个简洁的、残忍的视角。”有一种心脏在无言中滴血的感觉,同时也没有破坏科幻的氛围感。太喜欢这个文风了:)
创作总结:
第一次尝试如此恢宏的神话叙事,着实有些不易。为了丰富故事背景与真实感,我泛泛了解了一下各文明的史前神话、富有抗争精神的类似神话、古希腊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和《理想国》,还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神话的复杂性,因此注意到在叙事上要尽量避免片面。最后发掘出的主旨不光是抗争精神,还有就是越是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人文精神与之配套和净化之。
伙伴们的评论:
太强了太强了,节奏恰到好处()我要把票投给这个故事!文章结尾没有明写先贤的态度,但是最后一句“祂使整个神殿坍缩成二维,棱与角交叠着,定格在了这个简洁的、残忍的视角。”有一种心脏在无言中滴血的感觉,同时也没有破坏科幻的氛围感。太喜欢这个文风了:)
——ORION_地柃
好像在读一个神话寓言故事,故事奇妙而逻辑完整。
如果它是一部电影,从你脑海中流淌过,你感觉还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补全这部分?
感觉图片可以选择更加适配的,最后一张非常巧妙。
——SONG—嫣
感觉是个很有哲理的故事。最抓住我的是第三句中的,人的眼睛会欺骗自己。这让我不禁产生了和主人公一样的思考:我所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真实的?或者,也许我,也根本不存在?
如果它是一部电影,从你脑海中流淌过,你感觉还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补全这部分?
第三句到第四句,我觉得也许可以增加一点过渡?他晕倒了,是如何到达神殿的呢?也许是在梦里,也许是神把他抬过去,也许是他突然惊醒,然后继续向前。我想再多看到一点他的探索、感知和领悟。
——水山-月
嗯,这位先贤是叫柏拉图还是毕达哥拉斯
😛
——平路缘-麟
喜欢木桶这个小元素,仿佛让我看到那些低矮骚气的小屋。点赞是因为这里的先贤持续在行动,故事在推进着……不过,先贤被神发现之后的内容的确有些突兀。跳出来再看全篇,先贤虽然心怀理想国,但寻找之后没有反抗、只是旁观与被毁灭生命。“献身”就是先贤的最高品质吗?这中间让我感到作者固有的价值观,没有机会摆脱二元对立的思路。人的潜能没有机会被释放。可以这么说吗(?
——山精-韧
收到的点赞数:8
“先贤的故乡人凭借团结的品格和强大的精神文明” 先贤在故事的开端,认为民众目光短浅,因此才会踏上外出教化-寻访之路。为啥结尾民众就忽然增长的智慧和品格呢?
这个故事好像在说,我们人类不要把唤醒/启发自己智慧和尊严的权利让渡给神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这位“自己”在故事里具象化的体现,是民众(先贤的故乡人)还是作为个体智慧出离众人的先贤?
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指导!
好奇妙的阅读体验:)
喜欢言辩即是武器与反抗的设计,这很古希腊哲学!因为哲学即是生活方式^ ^
贤者返回洞穴之后,有去质问那些把愚人锁在洞穴中面对墙壁的人吗?是的柏拉图说,通过辩证法走上理智的道路,最终到达的一定是极致的、纯粹的善。他劝说愚人,劝说诡辩家,那么是否介入过城邦的政治呢。
所谓的理想国也不过是 天空中不可见的理念的再一次投射。贤者明明见到了真正的太阳,却为什么执着于太阳在水中的倒影呢?
神说,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是贪婪。是的,神竟也畏惧着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渎神。耶和华也是如此,在人类本会自取灭亡的时候降下了那场神罚的大洪水(是的圣经中是连绵的大雨导致的,此处却是海啸让我觉得很有趣!
结尾让我想到一老头的论文论述中国儒学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下符号化、效率化社会的作用。即使熟人社会的伦理模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也依旧需要它。他在结语里写“人是独立的生物体,其欲望的满足必须要求对物质获取的平等机会。高效公平的规则行为,就是为满足这种欲望而产生的。但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需要合作才能生存、生产和生活,所以又有相互依赖的需要,且这种依赖连带着情感的关怀与依托。而关爱的伦理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就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要走上真理之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