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港

她在迷雾里走的那段时日,敏感多思。手里提着一盏灯,却不知道它是否亮着,更不敢把灯送到眼前去看,怕照出四周诡谲的倒影。她是一只拙略模仿狐狸的羊,白天给自己装上尖尖的耳朵,夜里蜷缩在绒毛里安睡。这就是十二岁的渺渺,在长日子里讨所有人欢心的渺渺,不算小也不算大的年岁里拧巴的一个结。

渺渺原先也是懵懵懂懂的孩子,独生女加上父母双方兄妹都不多,足足五六个人的关心全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从小到大,顺风顺水没得说,除了原则上的东西,基本是要什么有什么。她像一颗还埋着的种子,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开始抽芽。那天之前的很多年,在渺渺印象里隔了层纱,回看竟然也不觉得是自己;那天之后,几乎每天都在变样。她总提醒自己很多事情,结果越发畏缩,再刻意去放松,又变得莽撞。书里写:人应该知足,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所以渺渺才会想起她已经很美满的家庭,可她对此习以为常,想要表现出知足,却又成了生分。

那年渺渺在一个烘焙体验馆里办了生日宴会,会后玩的很好的朋友凑过来偷偷说羡慕她,父母陪伴疼爱,舍得花钱。她莫名攥着饼干袋子伤感很久,结果一尝就吐了满地,可能是自己黄油加的太多。母亲跑过来拍背哄着,渺渺委屈的伏在肩头蹭,心里像是被暖暖的东西填满了,但是之后年年拒绝再办宴会的提议。

后来想,也许对渺渺来说,不必如此体贴她这位朋友。怕办了宴会必然请她,看见这样心里难受,更不能不请她落人面子。但实际上办就办了,当为自己高兴,何况这位朋友也只是羡慕,不是嫉妒和忿忿。不管怎样,渺渺已决定这样去办,像是人生中第一件认真的大事,既没有向父母说明,更不打算告诉朋友。即使她内心仍有不舍,更不确定自己这样作为是否出于对朋友的好意,还是寄希望于她有朝一日知道后对自己感激涕零。当然,这位朋友恐怕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件事。

渺渺想过很多次,对人的底线到底在哪里,给多少好才能把一个朋友永远圈住,始终没有答案。但因为她得到了一麻袋的爱,因此掏给别人时总不觉得可惜。她像风筝,线虽然牢牢攥在父母手里,依旧是浮萍无根。在出生地时,渺渺宣称自己是北京人,在北京时,她又渴怀她的出生地。搬家的次数超出能用手指数的范畴,学校、同学、发小之间的变动让她向往稳定。渺渺渴望父母以外稳定的情感联结,最好是那种一辈子不分开,不用思考就知道可以绝对信任的朋友。曾经也许是有的,但时间加深了罅隙,一对短暂交汇的线而已,两个方向,各奔东西。所以渺渺从麻袋里掏出她的善意,广撒网的分发给每个人,分析她们的表情,判断她们是否喜欢自己,会不会成为她寻找的那个人。在这个无意识的过程中,她偶尔伤心,但缝缝补补之后就再无问题。逐渐她也意识到,这个人恐怕是不存在的。所以渺渺讨厌热闹的聚会里最快乐的那一霎,但也不可阻挡的向往它。每当这时,她就紧紧的抓着同学的手,望着她们想:这段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马上就要散场回家。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我们再面对面,今天能说出口的那么多玩笑,就说不出来了。就像好突然的,变成两个陌生人,和她们留存着的两段相似的记忆。

在目送着最好的两个朋友肩并肩忽视她走开后,渺渺不再敞开她的麻袋,而是选择精准投放。她被迫接受了注定的结局,为此大脑自觉的挑起朋友的毛病。她帮朋友占座,每次留下来等她,可得不到同等的回报,想收回她的体贴,可心里有个声音又说:不付出怎么会有收获?渺渺怕朋友对她可有可无,怕朋友对她的好意无知无觉当作平常,怕她永远不是那个固定的唯一。从小到大,只是这个朋友的数量从多到一,恐惧却如影随形从未变更。

她提着灯找稳定的锚点,怕不散发光芒找不到,提起灯又放下,不敢细看,怕找到的不是合心意的那个。

渺渺不知道怎么办,她攥着麻袋,里面剩的不多,底部还破了个洞,正在慢慢的、慢慢的往外漏。信心也好像从这个洞流掉了,自我反省,多么好的词,把这个洞硬生生的扯大。

尽管如此,尽管如此,她还是在向前走,向前找。

 

 

 

 

 

 

1.在这份回忆录里,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最不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在这里就可以说喜欢第一段,写的真的很好,赞美我自己,感觉像抛玉引砖()结尾感觉有点仓促,但我不知道在哪里收更好了。以及总觉得我一写东西容易重心就跑掉了,本来是想写模仿的,现在已经不知道歪哪里去了。就现在写的这几段都不知道上下有没有逻辑,很像我议论文里全是病句的样子……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发现晚上写作很容易进入状态,以及容易写的比较流畅,我都没怎么卡。顺便仔细分析了一下为什么我能从这样的黄金开局长成现在这个样子()

2、说一下创作这篇回忆录的经验、教训。

不要在太开心的时候创作,很容易跑掉,困一点没精力的时候写比较容易顺下来。(这么悲可能是凌晨德国西班牙踢四分之一决赛,我稍微有点慌,每次一爬起来特意看结果都很坏,这次一定可以客服这个魔咒!!!!德国队加油!!!!)对不起我夹带好多私货。

总之以这篇作为高中创写的结尾我还挺满意的。感谢山精包容!我这学期表现好差……

avatar

2人评论了“归港”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