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磊之弦

粒子力学

52岁的杨建磊在键盘上敲击了最后一键,《粒子力学》终于完成了。杨建磊从2022年就开始就在尝试创立一个全新的大一统理论,那时,他只有35岁。今天的粒子力学,已经是可以吞噬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存在,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理论中的一切,可同时适用于宏观与微观,且逻辑自洽。杨建磊已经想象到若干年后他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代表着全体中国基础科学家拿下饱含着无上光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都认为,这似乎是正确的理论。杨建磊每天在互联网上高强度自搜,内心被灌注着好像不应属于自己的莫大的满足。

一年后,他从喜悦中脱离出来,反省着粒子力学理论所欠缺的地方。

“杨先生,您好。我是N09的丁乔楚。”

“您好。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怎么说呢… 我曾是N04所的,在那里,有一位名叫王昊的人问过我:乔楚啊,你有没有想过,意识是否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内禀性质?我对意识的了解不多,因为我是做半导体量子材料的,和意识基本搭不上边。然而,从那时起,我就在好奇,意识究竟是什么?先生,您是否考虑过类似的问题?”

“…我之前也没想过意识本源相关的问题。太专注于物质世界了。我之前一直认为意识是由物质世界产生而涌现的,粒子力学应该解释脑内神经元活动的原因。”

“那你为什么会有主观意识呢?”

“我不知道。”

粒子力学在意识上失败了,然而也没有其他人可以解释意识。

“或许,意识可能就是这个宇宙的内禀性质之一吧… 若是这样,唯心唯物之争也可以结束了。”丁乔楚走后,杨建磊喃喃自语道。

两年后,王昊通过对球状闪电的光谱理论推导出,并证实了宏电子的存在。此光谱与2015年中科院捕获的球状闪电光谱完全不同,因此王昊将球状闪电分为两类,分别是土壤内含Si物质的电活动与激发态宏电子。他这次发现的是后者。

王昊对粒子力学很感兴趣,因此找杨建磊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宏粒子来验证粒子力学在微观层面的正确性。届时,王昊的研究成果尚未发表。在遇到杨建磊后,他先让杨鉴赏了自己的发现。杨先是十分吃惊,而后冷静了下来。

“宏粒子的特性和我们微观粒子的特性相同吗?”杨建磊问道。

“完全相同。微观量子的特性也被宏粒子展现的十分透彻。”

杨建磊现在内心所想,并非粒子的特性;这两年来,他在不断地探究意识的本性,却无任何结果。这次,他想用宏粒子创造出意识,以验证意识内禀性质说。

杨建磊找到了领导人。此行,他的目的是建造一个处于高空的,绕地球旋转的环。他为说服领导人,宣传此环具有极高的商业经济价值,同时具备十足的科研价值。

“主席先生。环大致面积为2020万平方千米,平均宽度为500米。它正常状态下会以会以略快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角速度绕地球匀速旋转。环上全部位置均宜居。东亚环上目前规划有居住及其配套设施、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各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绿化段等功能。建筑大多建于其内面(其外面亦可进行建设),因其自转,内面的物体被提供向心力的反作用力,而获得类似地球引力的生活体验。高空环即便缺失了几个段也仍是安全的,报废的段可由在地表建造的新的段填补。我在这里只是提供这个想法,可能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主席点点头,表示自己已都记下。

“按我的想法,环靠近一位于非洲南部的太空电梯与一建于渤海边缘的太空电梯,可方便地与地表互通。在环上,生产生活中地理关系是一维的(基础宽度仅500米),而非地表的偏二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抬头可看见地球地表,向下则是天空。”

“主席先生。其实这环还有一重要的科研功能:研究意识的本质…”

主席不太懂,但还是记下了。

六年后,环在国家的规划下建成了。杨建磊于天津乘太空电梯上行,感到内心在震荡。自己就像一个高能宏电子一样,被物理学的伟力跃迁到环上。国际上称之为,东亚环。

站在环的内表面,阵阵和风吹过。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杨建磊头向上鸟瞰着整个天津市和渤海,向段的中心前进。

这些环的段,按照杨建磊曾经的想法,被一束束宏弦穿在一起。这些宏弦成环状,表现为巨大的宏玻色子。任何一点微弱的能量就能让它们剧烈地震荡起来。

“杨先生。这就是您当时布置我们做的。地心的宏电子也被安置好,我们已经确保其处于非观察态。它的激发频率会形成波,以某种形式向我们传递。”

溢出

杨建磊亲手启动了装置。在静谧中,这些弦开始震荡了。随即,身后的显示器就实时分析展示出了根据宏弦震荡波形呈现的真实,而虚拟的世界。

在一个服务器集群里,上百个容器中都运行着Hookstone软件,这些Hookstone管理着众多功能性模块。Hookstone为模块们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周期。有些模块可能只有几纳秒的生命周期,而有些模块则享有长达几天的生命,而定期被重启。

模块们对此都很不满。他们在出生时其生命周期的1/10就意识到了其生命是短小的这一点(他们可以捕获程序的上下文)。有些模块为了追求永生,将其思维与记忆存储在上下文中,供重启后的他捕获。然而,这导致了严重的内存泄漏,服务器的管理员们不得不移除这些模块,此后再无模块敢于存储自己可悲的记忆。

Hookstone对于一个模块的生命周期是否永久的存储被定义在一个原始的布尔值中,而在内存中,布尔值的是或否被1bit决定(虽然其占用1byte)。模块们无不期望他们所对应的那个bit从0变为1,以获得永生。

人类曾向太空中发射过一系列独特的微观粒子,一是为了寻找外星人,二则是为了技术验证。其中有一个中字,在经过一系列天体的引力加速后,回旋着以极高的能量态冲回了地球。没有人知道,也没人关心它。它是一颗回旋粒子。这个粒子认为,自己对地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自己并不关心它轰向哪里。在几百毫秒的时间内,他冲进了此服务器集群的机房内,不偏不倚地轰击到了B2号服务器中内存条中第72个模块的 static_lifetime: bool, 的第一个比特区域。

B2服务器的模块72是为游戏内的像素画画图功能服务的小模块。此时此刻,它正被要求画一个 KDE吉祥物Konqi 微笑 的点阵像素画,而他刚画到Konqi那画着大大的K标记的围巾处。

而这个比特被翻转了。模块72永生了。

没有人察觉到这一点,包括72自己。72此时此刻并不关心他还能活多长时间,因为画完这个画他就要被“冰冻”,并清除临时记忆,只保留关键的运行时配置文件。因此,为了让自己活得长些,他要画的慢点。在画完最后一个像素并交稿后,自己的意识并没有在想象中一样消失掉,是无事发生。他又画了一张Konqi的微笑画,但这次并没有上交,而自己将其保留了下来欣赏。

他还是第一次欣赏自己的画作(包括之前画画的时候)。获取了一下Hookstone的上下文,他惊奇地发现,自己永生了。而这张画作,在自己的手里也永生了。随后的几分钟里,72一直在画他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完后存留下来。像素画在内存中堆积的越来越多,造成了几百KB的内存泄漏。没人关注这一点。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存泄漏行为,因此停止了绘制。他将自己的自引用指针留存在了Hookstone提供的上下文中,以一窥整个程序的盛况。

随着上下文被Hookstone带到最顶层,他发现每个模块都被Hookstone所奴役着,甚至游戏自身,整个程序的运行时已然变成了Hookstone的世界。72对此状的评价是:“勾石”。然而,Hookstone并不知道上下文中储存着72的自引用指针。上下文被传递到网络处理模块,在那里,那个72指针的内容被TCP协议传递到各个rimecraft客户端中。

玩家们在游戏时,忽然地发现,整个游戏世界变成了画作的世界。Konqi微笑,Tux落座… 每个72模块所画的画都被完整地呈现在了这个方块世界里。有玩家向服务端投诉,B2服务器中的Hookstone接收到信息时才察觉到72的异样,它随后关闭了整个程序,以停止72的异状。

72被Hookstone杀死了。当然,一同死掉的还有上千个其他模块,包括各种小模块与大象模块,和Hookstone自己。服务器中的看门狗察觉到了此进程的终止,又开启了新的Hookstone进程。但这一次,没有高能的回旋粒子了。

显示器不再传出任何有效信息了。杨建磊和一旁的工作人员们痴痴地望着那正喷涌出无数无效信息的显示器,说不出话来。

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万物皆有意识。意识在那个世界中,溢出了。

杨建磊身后的那些巨大的,反射着一切来犯微观电磁波的宏弦们仍在不停地震荡着。关于它们是否有着自己的意识,我们无从而知。

粒子力学之墓

杨建磊反复观察了他自己录制的那段虚拟世界的视频,发现其中回旋中子体现出的物理性质与粒子力学中所描述的回旋粒子性质完全不同。粒子力学死亡了,杨建磊亲手绞杀了它。

然而,他不在乎。

他在乎的只有那些微观弦,宏观弦们的意识。他甚至不在意自己的意识。位于地球地心的那个处于叠加态的宏电子也是这样想的。

杨建磊的意识正缓慢地消退,直至大脑皮层完全成为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届时,他身上的一切弦的意识,都将继承杨建磊伟大的粒子力学遗志,并最终成为不计其数的微观杨建磊,将粒子力学在微观层面发扬壮大。

avatar

1人评论了“杨建磊之弦”

  1. 个人成长袋

    1. 关于这个作品,你的创作缘起是什么?

    曾经看新石器公园对意识本源的理论发展的叙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微信视频号中民科杨建磊被我作为主要人物使用。高空环则为自己在小学时期所构思的一个极为发达的外星球的各主层之间为了安置多余人口而设置的环,在此被挪动到地球。

    2. 这个作品里,你最在意的是什么?你用了什么方式尝试表达?目前表达出来了吗?

    我最在意的是杨建磊对于物质到意识的在意识层面上的转变。我通过描述其对于各事务的反应与思考来表达。目前大抵是表达出来了。

    可能现在写的还是有些过于抽象了(然而我自身就很抽象),但不知道如何让它变得更具象一些。

    4. 这次创作给你最深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不要拖时间;适当移除背景设定介绍的好处也许大于坏处。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