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娅想在树里抠个洞,她实现了,所以变得她的世界自然。
是的,是“娅”,女字旁的,莎士比娅是莎士比亚的妹妹。
在窗边,手臂勉强把头支起来,视线交织在一棵树,她只想抠一个洞,然后躲进去。
被告知她的婚期在10天后的那一刻,她想了很多。她看过未婚夫的画像,甚至写过信。她不丑也不英俊,她探查画上的每一个褶皱,但就是觉得哪里都好,但合起来不对。她给未婚夫写过信,甚至附有她的小说,但她没有选择自己最满意的那篇,这样被批评也不会很难堪。她收到了回信,未婚夫说她的文字很美,但格局有些小,他说她一定是个可爱又温柔的女孩。又是这样,哪里都好,但合起来不对。
她对自己逃离欲感到困惑,明明哪里都对:还不错的出身,还不错的未婚夫,以及可以预见的还不错的未来…可她突然不想前进到那个未来了,她幻想自己用指甲在家门口的树上抠一个洞,钻进去,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亘古存在,进程也缓慢,像静止了那样。
她跑出去了,就到那棵树。她使劲地抱住——就像要和它融为一体那样,指尖被树染上冰凉,粗粝的摩擦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布料的柔软,就像是进入了育儿袋的袋鼠宝宝,心脏置于树的中央。可…会分开吗?身体重心渐渐后靠,原来分离也很轻松,没有粘连,没有连接的胶水,怎会黏住?
她逃也似的回到阁楼,嬉笑幼稚——“树怎能被抠开?抠开了又能如何”刚刚…我究竟在想什么?又有什么用。就像大家常说的,‘你要做个贤惠温柔的女子,这样你才算不辱没家庭的教育。’这是应该的,是自然的。我有个众星捧月的哥哥,每个人都说哥哥是我们家的骄傲,因为他有无人能及的才华和举世闻名的名声。所以“贤惠温柔”应比这些简单多了吧,我要像哥哥那样成为家庭的骄傲,至少不愧对吧?这是自然的。”
“自然。自然…自然…”莎士比娅一遍遍咂摸,“什么是自然呢?自然是用木头制成藩篱,顺着走就是自然,可若反之,我就想躺在草地上呢?我的自然便不是‘自然’了。”
一次哥哥在饭桌上谈论自己的戏剧作品,她插了句嘴:“可是,我觉得这个词换一下会更好吧。”她被指责不懂不要讲话。但在剧场的门缝里她听到,最后哥哥用了她修改的版本。
她在结束后,冲进剧院,却被堵住,她迫不及待地兴奋地热烈地大喊:“看啊!你们所溢美的词汇是我想到的!我要编戏!”路过的人拿眼瞟她,带着不屑的笑。那位经理,没有抬头,只是转身,嘭得把门关上, “我可以接受你,但用这种手段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太明显了,小姐。”
之后,她的父母知道了此事,把她骂了一通,还动了手。最后他们停止继续责骂她,只是安宁地注视,闪烁着某种痛苦与期望,他们恳求她断了念想,不要让家族丢尽颜面。“我们可以给你任何你想要在的珠宝或是衣裙,我们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那么做?”父母热泪盈眶,绝非假装出来的。她答应了,从此成为了一个不自然的“自然”的人
她拧巴起来,不愧对家庭、相夫教子是自然的,难道才华不是吗?那次之后,她不愿同时面对这二者,她是那么聪明,她能够预见归宿,更能看到才华。但她从不把两者放在一起,那样太残忍了,太矛盾了,太无力了。她悄悄涂写几页文字,然后藏起来,再不见天日,或者干脆用于冬日取暖,付之一炬;她悄悄幻想未来的生活,宁静美好,就像所有人那样。她只小心翼翼地把其中之一捧出来,再反复咀嚼,抠住每一点幸运,获得安慰。
十天就在这样的拧巴中度过了。什么都没有改变。那天她手捧着盛开的玫瑰,却在其中插了一片树皮。粗糙的,肮脏的,附有尘土的,却自然的那种。
玫瑰被放在床头。她向下搓玫瑰的枝,刺被花匠清理的干净,但枝仍有劲儿,挺着,玫瑰被夜晚衬得邪魅又迷人,红色交杂黑的光,一枝高过一枝,树皮被埋葬在鲜红的花瓣里,或许是尸体,也是种子。树皮上面的碎土一粒粒落下,像曾经的玫瑰被剥夺刺的权利,但它们还是本来的它们,自然的它们。
莎士比娅的丈夫是个温文尔雅,精通文艺的男士。他欣赏她的文字,也乐意帮她,便支持她在家里写小说,以他的名义再发表出去。
莎士比娅在共同客厅里写小说——她没有自己的书房。她用针织品把手稿盖起来,再假装自己在穿针——不让仆人、客人或者家庭以外的任何人疑心她在写作。她迟迟不更换丈夫嫌弃的会发出吱吱嘎嘎响声的老旧门轴,这样,她就可以提前听到声音,把手稿藏好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事情会打断她——要烧糊了的菜,哭闹的子女,缠绕的丝线,还有…还有她对哥哥的嫉妒。
她觉得自己与哥哥的距离愈加远了,甚至,她看不到哥哥笔下的世界了。她自嘲说自己遮掩的行为是在用针写作,而笔下的世界,自然只有针尖的大小。她想不到遥远的王国里的贵族公子,她对远方的事物一无所知。她爬上房顶,瞭望远方,却悲哀的发现,这已经是离远方最近的行为了。她在自己的手稿里涂涂改改,黑色墨迹划出一个又一个圈,直到纸张被抠出一个又一个洞,她痛恨自己的文字,她痛恨它们的安宁、美满与平庸。
她渐渐开始在故事里创造一个个惹人厌的角色——被困在阁楼的疯女人、拒婚跑到树林深处的野女人、邪恶善妒的女巫…她们是故事中的女二,作用就是凸显男女主的高雅与纯质,可莎士比娅分明觉得这是她在文字中抠得洞——让她喘息的洞。
就这样,她在密密麻麻的针线里她靠“抠”过上了人们口中“自然”美满的生活,却忍不住在夜晚,用手抠树皮,让自己安心,这是她保留的自然了。
过了很久,一直如此。但渐渐地嫉妒随着时间流逝了,她把自己在文字中抠得洞,合在一起,发现这自成一个宇宙。她不在嫉妒哥哥,她进入了自己,她看到了针尖上闪耀的——是那么宝贵。她不知道这份和解是何时来的,是因为什么,但总之她就和她的文字一样,“流”来了
暖光照在摇椅上,莎士比娅在织毛衣,她好像抵达了最后的和解——自然的和不自然的各占多少也许不重要吧,只要自然的保留住可以保留的“自然”就好了——抠住自然,抠掉不适,在尽力保留住——她可以一直累积,而且过了很多年后,女孩们,男孩们,我们,很多很多人,总能将小小的自然树皮缝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罩子,然后抠进树里。
小小的作者阐述
有三种抠,抠树皮,在文字中抠出自己,抠掉人们内心的成见。
有两种自然,一种是别人眼中的自然,符合常理的,正常的…另一种是自己眼中的,符合天性的。
我来当水军了(不)。
“她渐渐开始在故事里创造一个个惹人厌的角色”,我深有共鸣。目前我笔下的几个比较大的反派角色,虽然不全是因为衬托男/女主而存在(这其中夹杂着我无法割舍的个人情感纠葛),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有这样的想法,或许是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吧。但我很少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的笔下很少出现极其恶毒的反派(有,但目前未公布),但你写出来了,你的洞察力很强。
人们口中“美满自然的生活”,因为有“人们口中”这个前提在,就注定了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事物如果染上过多目光(特别是特定的集体所投射的),那它真的极难(或者根本不可能)保留原有的色彩。现在太多的人都不顾一切地随大流,哪怕他们以前为了个性还会和父母大吵一架(甚至萌生自杀的想法,因为他们那时候太小了,只能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唤醒长辈的“良知”,以此宣示自己的个性尚存于人世)。
女主最后的和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时代的浪潮的催化下,我们绝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如此。但我有时会想:我们活着,从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自己。或许我们将会开启一段极其漫长的、追求自己个性的道路与旅途,但在这其中,或许只要坚守最原始的本心,哪怕只付出一点努力,都可能比完全纵容自己遁入集体的格式化下要强很多。
最后附一段我比较喜欢的话:
“人们费力假笑,藏起真相,好像这样就可以幸福;
口口声声说爱,藏起谎言,好像这样就可以永远。”
感谢水军(bushi)!
关于反派:我始终觉得在足够优秀的文学作品里没有绝对的反派,也没有绝对的“正派”。或许每个角色都是阴暗和光明的糅合,或许每个恶毒的人都有不幸之处吧,我知道这无法成为洗白他们的理由,但我仍会叹息,若是他们有自救的机会就好了,可惜常常没有。
回到这篇,文字中列举的反派,分别对应简爱中阁楼里的疯女人,我曾对莎士比娅一瞬的想象或她一瞬的想法,以及中世纪的女巫现象。她们的疯、野、恶毒,是因为世道疯、野、恶毒,所以真诚而勇敢的她们反而被污名。
人们口中自然美好的生活这段太真实了。当我们努力挤进人们口中自然美好的生活时,属于我们的自然的生活就已经不属于我们了。
是这样的。一点点的坚守就是可贵的。这里莎士比娅从行为上看,就是普通的,但是她最后仍温存勇敢—那声“抠进树里!”
完全赞同!!反派可以不是纯粹恶毒,TA可以有好的一面,但TA一定不能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然TA就亵渎了反派。这是我的宗旨,我认为反派不能被洗白。
中世纪,黑暗的中世纪(即答)。
我推荐你去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求你一定要去看!!!
好滴!!!收到安利~~~
很喜欢这个实则非反派的反派角色,(可能也不是反派吧),只能算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本性。想知道她的怎样让嫉妒流逝掉的,通过笔尖吗?
她应该不算反派。从行为意义上,虽然她的情感与思想在迷宫里转弯、爆发,但她的行为只是一闪。她的行为都是符合“美满”的定义的,她顺从了一切,反抗只是一块小树皮和几个小说中的反派女二。行为上她没有剧烈的反抗,而本质上她温柔而勇敢。
也许有吧。嫉妒的流逝或许是复杂的糅合,或许是大脑对她的欺骗,或许是认清现状的无奈,或许有笔尖力量的修复,更有在时间打磨下愈加坚定而自足的内心。她知道她针尖上闪耀的光芒,从不弱与任何人,也不需和他人比较,她的本性,她的自然,向来美好。
赞问题
继续意识流读时的感受是——好迷!赞叹唯秋朝自由不拘的灵魂。情节跳跃、有趣,虽然缺乏停下来深入的一场戏,而是像概述(对他人生命一场的概括性讲述,而非展示)。
以及,感觉结尾的自洽来得有些突然。怎么就自洽了呢?
相比之下,“她自嘲说自己遮掩的行为是在用针写作,而笔下的世界,自然只有针尖的大小。”/“她不在嫉妒哥哥,她进入了自己,她看到了针尖上闪耀的——是那么宝贵。” 我更能接受这样明确的感悟。而且在此感受到了唯秋朝和莎士比娅姑娘的双重创造力。
我希望明确一个时刻,例如,一个转折的时刻,由此拉开讲述的帷幕。
猜想唯秋朝会喜欢《the Hours》这样的电影吧。
啊 真的嘛我还感觉挺实的主要有可能都是概述吧确实有点太概述了,二稿打算把情节展开。情节“跳”是因为时间线有的会跨得很长嘛?或许之间我还应该穿插几个事件!
我觉得如果从负面角度说,自洽就是时代浪潮下的迫不得已或者无奈下的自我欺骗。从正面说,就是她跳出了“男性”与“女性”间的二元对立,她进入自己,发现自己本身的美好,发现自己无需与他人比较,发现她身上闪耀着与他哥哥身上同样耀眼的光芒。她变成了一个忘记自己是女性的女性,不是放下反抗,而是由对立走向融合,走向一种内心深处的“自然的”。我认为或许正反都有,但正面无疑是更多的。
她在最后呼喊“女孩们,男孩们,我们,很多很多人,总能将小小的自然树皮缝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罩子,然后抠进树里。”她相信,这场改变中,必将有男孩的身影,她的自身定义从只能用针写作的女孩,变成了整个人类里的一份力量,一份坚定的给劲儿的力量。
好像有点懂,或许我可以把“被告知她的婚期在10天后那一刻”,移到最开始?
它确实一直存在于我想看的电影中,但一直没有时间看,这么说,我更想去看了啊啊啊啊
1、把脉初稿写完了感觉哪里是你喜欢的?哪里是你觉得有问题的?为什么?
喜欢的:喜欢这个姑娘,她的思想与意志,她的温柔与勇气,她的故事
有问题的:有点过于概述了没有展开写情节,有些想法没有事件载体导致不太清晰
2、抓方如果按你理想的样子一句话概括剧情,你想怎么说?
莎士比娅经历了桎梏,经历了无奈、悲伤与反抗,最终和解。
依照这个剧情,你认为目前最大缺憾在于哪里(请列出A B C)?
A:情节比较弱,没有展开
B:重点是抵达和解的过程,现在详略失衡
C:故事上的那种“交互”不够多(也是因为A)
3、取药请自己尝试给ABC找答案。最后,你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什么?
展开情节,给骨架加上内容,尤其注意后面的叙事(有可能还需要增加情节?)但唯秋想把最后的和解处理为浮光掠影式的流水缓流的变化,就像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推一点(甚至可能不明显),然后最后抵达,读者朋友们~这样可以被接受嘛?B通向和解的路怎么走,目前还没有想通QAQ
1、鼓励请找出对方初稿的一个最大闪光点!
最喜欢的部分:“玫瑰被放在床头。她向下搓玫瑰的枝,刺被花匠清理的干净,但枝仍有劲儿,挺着,玫瑰被夜晚衬得邪魅又迷人,红色交杂黑的光,一枝高过一枝,树皮被埋葬在鲜红的花瓣里,或许是尸体,也是种子。树皮上面的碎土一粒粒落下,像曾经的玫瑰被剥夺刺的权利,但它们还是本来的它们,自然的它们。”莎士比娅是一位内心很深邃的姑娘,她也有着自由的意志,婚姻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她的刺,可她希望自己还是挺着的、有劲的,不想热爱和才华消逝。
2、支招你赞成ta在2和3问题里的理解吗?
请依照ta的故事梗概,提出你对这份初稿的修改方案。(修改方案里,需要包含一个核心情节)
赞成的!我想的情节是莎士比娅在最后完成了她的戏剧终稿(通过一天一天的累积),并以匿名形式发表,很快引起轰动(或许还在戏剧中用了她让哥哥修改的原文,因为她不希望自己创造的这句话被冠上别人的名义,因此再让这句话鲜活一遍吧)。大家都在寻找戏剧的作者,她却选择不公开,完成了内心的和解(在温暖的午后织起了毛衣)。可能不是很符合唯秋朝的设想,致歉QAQ
“浮光掠影式的流水缓流的变化”不用戏剧性事件,那就得推日常呀
虽迟但到的互评(
1、之前己经听过唯秋朝对这个故事的概述,所以一直很期待这篇的成稿。很喜欢唯秋朝细腻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一些细小的心理或是行为让我感到真实的触动
“但她没有选择自己最满意的那篇,这样被批评也不会很难堪。”
“又是这样,哪里都好,但合起来不对。”
“她自嘲说自己遮掩的行为是在用针写作,而笔下的世界,自然只有针尖的大小。”
2、支招
赞成,可能是因先听过一遍,所以感觉很,自然,硬要挑点什么出来,那我渴望再看见她内心的嫉妒及其它什么是如何一点点流逝走的,总觉得并没有看够。
另外出于一些奇怪的心理,我要为莎士比娅辩解几句:
我认为所谓格局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对作品的创造,和掌握力才是。有一位著名作家的作品便被赞誉为“三寸象牙上的微雕”。这不影响她是名成功的作家。
一个女孩的一生,沉默而微小的斗争,坚决而勇敢的和解。
—————-
已经再改了!
🌹勇敢的作者值得拥有开放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