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开绿皮,反色草原。
——————————
核弹轰炸过后的北京,米其色的平原上,没有铁轨的绿皮火车在前进。
我坐在左列,f座,看向另一侧的窗,车向前,景却也向前,跑得比车还要快
“先生,咖啡。”
看不见脸和手的服务员,伸着空荡的衣袖,端上来一份不属于我的饮料。
绿色的泡沫,甜腻的香气,但是这就是咖啡。
抿下一口,平原上星星点点冒出非洲的黄草丛,车厢内的温度下降。
困了,合上眼。
白色的小球在眼前漂浮,悬在正中间。
忽的,火车震颤,白球变成黑球,黑色的视野变成白色。
有稚嫩的女声哼着不知名的调子。
忽的,再次震颤,黑球变成白球,白色的视野变成黑色。
睁不开的眼皮下,相片反色。
反色。
粗犷的男声加入,黑变白。
反色。
男声女声合唱,白变黑。
反色。
和声戛然而止,黑变白。
反色的频率越来越快,列车震颤的也越来越快。
间断的和声逐渐连接起来,小球因为过快的反色仿佛要冲向我,但仍在原地。
“亻尔 扌戈 白勺 至刂 口马。”
醒了,车里结冰,窗外是成群的牛和长颈鹿。
我想,童年结束了。
迷人,不过啟思不会不打算继续加工了吧
几次反色背后的故事没有交代(忘了,得亏只是个初稿),但是故事的风格大体确定了,可以通过反色的初感将华北平原之旅(童年终结之旅)分为几个小节,多线程叙事,童年既然是要结束(男声女声本就有明显的对立),那必然会在被终结的过程中对不断成长的理性进行反抗,所以还需要塑造一些角色,作为矛盾两方,角色本身会有暗喻,可能会代表某些精神世界中的元素。
童年总归是要终结的,但过程怎么样由过去的自己决定,就这篇的氛围来看,命运显然,那种不经思考便高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傻气,是悲壮的,但背后的理想主义是美好的,价值是永恒的。
再写就剧透了,先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