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排名已经无所谓了,我在我对人物的认知里是第一,但对我的的人物的认知在每一位原文读者中都是不作到现在,我对他的理解变得深刻了太多。在初期选择的时候他只是我众多喜欢的人物之一,是一个身处淡淡云雾之后若隐若现的神秘人,但写完之后他成为了我最亲近的挚友,他在我的思想中“活”了过来。不仅是我在塑造这个人物,这个任务也同时在塑造我。
2. 如果真有此人,我其实不希望他和我有任何瓜葛。因为在心底下,我对章北海既充满敬佩,但同时也有些害怕他非人般的对某些事的执着。如果有机会对话,我有太多问题了,我最感兴趣的或许是他是如何理解他父亲“要多想”的遗言,因为这一点对他后来的所有重大决定基本上都有影响。
3. 遗憾的是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无限长。我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就像是罗辑塑造庄颜的原型时那样让脑海里的人物自己自由地发展,而我就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就看看他会把我带到哪里,这一点很有趣,这也是我最大的成就——体会写作的趣味性。但是时间有限呀!很多坑填不上,很多地方写不下,遗憾捏。
4.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写作不应该拘泥与功利性的、目的性的行为,而是探究自身的一个过程。在把脑中的想法写下来的过程中,常有熵减的快感,从中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提升、变化。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完完全全地把脑中所想记录下来,让我的习作真正体现我的意志,这才是完全属于我的一份礼物。
1人评论了“第二单元总结”
发表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1→2→3,越读越有趣。
在没有利害冲突时,希望无限贴近他。而如果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又希望离他远远的……这份“拎得清”有意思。
“就像是罗辑塑造庄颜的原型时那样让脑海里的人物自己自由地发展”👍👍👍在脑海里捏人,成本不高。切实去敲字,让这份幻想落地为唯一清晰的可能性,就不光是脑海里有什么“故事”,更是“讲故事”的学问。
如何四两拨千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