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送给我的一位初中室友

要说对我的人品、三观影响最大的人,那无疑是我的父母;但要说对我的为人态度和生命观念影响最大的人,那在我一想起有关人生的话题,她的名字就能在脑子里绕上三圈。

我们相遇在初中。极其有幸跟她成为室友,也是这种最为微妙又亲近的关系,让我有幸更一步爱上这个世界。

对于没有住过宿的人,我想说这是一种遗憾,因为你们失去了一种叫做室友的人际关系。诚然我这么说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遇到过的室友大部分都是很好的人,但更是因为室友这种人,虽然大家可能不在班里一起玩,在宿舍以外不太交流,但是大家会很熟很熟。也许是一同挤在十几平米的情谊,我真心脱口而出的“家人们”总是对着她们的。

和她就是这么一种关系,我们在睡前的半个小时以外交集寥寥,然而正是累计了三年的半个小时闲聊,让我们对彼此的脾性都了如指掌。

宿舍里吵过架,甚至在中考前也明里暗里的斗心勾角过,闹到老师家长那里过,摔过椅子,私下有意见过……这些早就在记忆里淡了,我们慢慢磨合,现在给我留下来的只有回忆了。

 

我当时一直对父母报着些敌意,时不时嫌他们不懂我,时不时嫌他们不够关注我,又时不时嫌他们不把我当大人对待……我和室友讲着这些,直到她传来笑声。

她笑的时候声音不大,只带着些很小的讽刺,但我当即就噤了声。我总觉得有些羡慕她,便不怎么反驳她的想法。

她一直是我见过的最为所欲为的人,仗着自己不笨的大脑,班里无人能及的外表,和学的时候疯卷、不学的时候疯玩的气势,和班里的男生轮着搞暧昧,大大方方的骂人,看的出来谁不喜欢自己但就是不介意,说话不直来直去但不会话里藏话。

我知道她和父母的感情是很好的,她从来维护自己的爸爸妈妈,她从来都说父母是向着自己的,就算什么事她和父母意见不合,她多半也会先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考虑。

要是以前,我会觉得这种人太听话太没劲,但她让我绝对生不出来这种感觉。她平时和她妈妈讲事情的时候,是直呼她妈妈的名字的,从来不会烦躁,不会说“哎呀你怎么……”,不会说“算了反正你也不懂我”。她们如朋友一般的相处模式让我看呆了。

她当时拿着偷渡进学校的电话手表,和她妈妈撒娇,说:“妈妈,我要吃酸辣粉儿。”

她妈妈回了她语音,她大大方方的公放,我听见她妈妈语气熟练的说:“好的宝宝,你回来就带你去吃。”

那个时候我本来觉得自己会笑,因为我妈妈叫我宝宝的时候旁人都是会笑的,而我会在这时候羞愧难当的扯开话题。

但她没有一丝一毫羞愧的神情,而我也莫名的笑不出来,只觉得对她的羡慕更进一步,因为她和父母的相处如此自然而亲切,而我却一味地埋怨父母。

她实在是常常提起她的妈妈会叫她宝宝怎么怎么样,刚开始我甚至还会替她尴尬,到后来大家都习惯了,我明白自己是羡慕起她那种磊落了,磊磊落落的展示着自己的每一面,既然在家中和父母亲密,在外面她就不介意展示这份亲密。

我对父母的态度从那时开始猛地转变,到现在,我们大概也像是朋友了吧。

 

我们宿舍是班里分班考成绩最好的女生组成的(我们也倒是没辜负,在中考之后悉数考上六小强)。升入初中的时候,我们正值最中二的年纪,而来到我们实验班的人也都是骄傲的。聚在一起的又都是些感性的女生,很难没有过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荒诞想法。

当时的我也是有过自我陶醉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期的,少不得说些“连父母都不懂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眷恋”和“看透了这红尘”之类的话,虽然说的时候含着开玩笑的语气,但心里大部分还真是这么想的。

直到一次期中考试结束,我们决定聊天到深夜,话题慢慢的就聊深了,她说,她最不理解的就是那些没有抑郁症但是真的想自杀的人。

当时我说不定就是这种人,于是还有些激动的打算讲讲我思考了半年多的人生哲学,就问她:“为什么不呢?”

她理所当然极了,反问我说:“明明好好的活着,干嘛要死啊?”她顿了一下,说起这种事让她有些激动,“我都无法想象自己死了会是什么样子,你想,你能想到么,你死了!你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感知器官!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我现在一想到我就算活了一百多岁最后也是要去世的我就害怕!怎么会想死呢?”

“可能有些人活的生不如死吧。”另一个室友说。

她认真想了想,叹了口气:“是啊,也没法让每个人都觉得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幸运,毕竟……毕竟他们都已经来了,发现不了来这世上是如此艰难的事情。”

我明白她的意思,就好像要是当年和我妈妈的卵细胞结合的是我爸爸的另一个精子,我也不会存在了。

“但是至少我们不是这样的啊,很多很多自杀的人也不是。”她继续说。“我们活的那么好,不会生不如死,为什么还要想着死?”

她当时问的话特别特别像小说里最最天真的小孩在问大人,为什么这个人要自杀,活着不好吗?

从前这种话让我不屑一顾,让我想起“何不食肉糜”这种在我看来同样无视他人痛苦,高高在上的样子。

我想过世界万物存在的意义,阅读量最大的一段时期是去翻虚无主义和反乌托邦的作品,曾经坚定的认为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把网上读到过的“父母生我前问过我的意见吗”这类话作为摘抄,激励着我自己继续探索这些所谓高深的思想。

但当她真正的,认真的表达不解时,我也困惑起来了。

她总是这样乐观的,或者不是说乐观,而是热爱着自己的存在。

我虽然不是那么善于热爱自己的人,但是在她的感染下,我越发热爱起这个世界来。

有时候我看那些名言,觉得他们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是假装坚强。但当我的观念真正变化的时候,我也才理解了人们说的“人生是一段旅途,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avataravatar

1人评论了“回忆录——送给我的一位初中室友”

  1. 唯一的想法就是还想、还想读到更多。你的想法、你的讲述、你的故事。你讲述事情不急不徐、娓娓道来,有条理又不失细节,读着好舒服。
    这是我第二遍读了。我想,你遇到了一个被充分爱过、因此懂得爱的人。这样的人在周围的确是珍宝和太阳。爱的底气可不是说有就有。
    能够从善如流的敞开心扉去接纳她给你的影响,也是你的福气呢。
    呃,唯二的想法,就是为什么标题叫做《送给…… 》。如果是“送给”,是不是讲述中会有“你…… ”第二人称开口的时候?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