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3月
厌倦所有带来“和平”的人,“和平”不是语言
我来到雪覆盖的诗篇。
滴血的字旁没有第二行脚印。
空白之页被光腐蚀!
我碰到死亡的痕迹。
是火而不是冰。
迷失的恐惧
一个声音。然后是房子的寂寞和空旷
滑进种萝卜的花坛。
而风
卷蚀动物的躯体
可是我的那不满意分别的
血管为什么它应该被系到
时光的琴弦?
它将再度崩断。
这疼痛,这必然,
直到我翻滚着进入一片
没有远方的田野
萎蔫的草坚强地
比肩尘土的最小的灌木,颤抖
留下扭曲的签名,
祈求一根山慈姑,一只红色的青蛙。
而后缠住,
一个接一个,
所有可以接近的东西。
玻璃中
只要想起我们说好却没做的事
碎玻璃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紫色郁金香开满海的另一岸
比如背靠松木呢喃只属于我们的语言
被世界包装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夕阳里的昨天乘马归来
溶解成温暖
羞涩。低下头,顺从着皇帝
无垠的荒野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死神被埋葬的地方
望着死神的墓碑,只要想起他们没有一起做的事
碎玻璃便落满了北国。
作者阐述:
第一篇诗,没什么想说的,单纯想说一些喜欢捂嘴,掩饰矛盾,伪造和平的人,对受害者来说是很该死的,追求真理与公平的人,是虽死犹生的。他们不会成为死寂的冰,是会在认识他们的人心里点起来火的。总有人喜欢给自己伪装出一副高尚的样子,好像自己是光一样,人人都说他是,那么他就是,但即使是人眼里圣洁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圣洁的,所以即使是光,也会腐蚀空白的书页,是那些本应公正裁定,但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伪装和平的人,腐蚀了受害者,以及想为受害者发声的人的未来,他们空白的书页。我希望如果我三生有幸,找到他们被雪藏的泣血文字,我就成为第一个在边上留下脚印的人。
第二篇,关于我的信仰。我是个需要使命感的人,也需要内心有种力量支持我,我的选择和信仰是正确的。当这种支撑消失的时候,我会没有力气,会迷失,所以是迷失的恐惧。房子是我的心,失去信仰就空旷寂寥。我原本好像就该和某种东西结合在一起,迷失之后,总要有新的东西挤进来,但它们原本不属于这里,可人总要屈服,不是人太脆弱,只是有的时候洪流太猛烈,就像一个花坛也无法反抗,说这里不是菜园,你不该在这里种萝卜。
人的信仰死了,圣地亚哥的狮子死了,风蚕食着,让我们心里死去的动物消逝。 中间那段我不想解释,并不是因为没道理,就是有的事情不想说。
失去信仰的人会过得恍惚混沌,每天就像在滚,滚到哪里,因为自己的心已经无法给予自己认同,只能努力在所到之处寻找认同,用他们当做自己的慰藉,自己失去信仰的止痛剂。山慈姑,有止痛的作用。青蛙在一些文化中象征了治愈。在另一个评价体系中,哪怕到它的低位都会让自己颤抖,但还是会让自己去做。签名是来过世界的证明,这棵草只想要个证明,以此换取一点慰藉。为了更舒服一点,就拼命缠住更多的东西,用一切力气来慰藉自己那个空空的房子。
第三篇,是我并不想讲的故事,我只想说“死神被埋葬的地方”,死神是裁定生死的,是那个终结者,但终结者也注定要终结,就想我们都要终结一样。望着死神的墓碑,人知道了自己不可逃离的结局,是否还要执着于没有得到的东西没有做到的事。我想,是要的。而且,会更悲伤,更执着,哪怕那在人的口中只不过是幻象,比玻璃更容易碎掉。因为也许我们活着,也不是为了活着。
“空白之页被光腐蚀”和前面“和平不是语言”呼应上了!好绝,感觉矛盾感很强!(最喜欢这个)以及,相信白肆一定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如果会流血的话,我帮你包扎呀。
第二个,迷失的恐惧,开头很有意思。到后面,有一种果决的坚毅感,生命力很强的一首诗。
“背靠松木呢喃只属于我们的语言”氛围感和画面感都很强。以及,指着死神的墓碑,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终结嘛?莫名难过了😫(看完作者阐述后明白了,也明白自己为啥难过了。)
很酷,清晰且有力量且剑走偏锋(指萝卜)
白肆是班里我看到的第一个考据了山慈菇和青蛙文化象征的作者,开心👏👏要的就是这个feel。很多诗人很用典的(或者ta不认为是典,我们却得查字典)。更重要的点在于,谁选择思考,满足自己在看到这个词的一霎那升起的好奇心。
第一首,重复两个和平,因为作者实在有话要说!后面用“被覆盖”、“没有脚印”、“腐蚀”一遍遍控诉伪善之徒。结尾一开始我不解其意,后来倒回头捕捉了“光”,我把这两者联系到了一起。看作者阐述发现我错了。
我喜欢第二首。“翻滚”“萎蔫”→祈求→“缠住”,好像反抛物线,一个比一个重口味。为了求生而不顾一切,这个意思被表达得很清晰了。感觉这个结尾和“它将再次绷断”可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首,“顺从着皇帝
无垠的荒野永远等候她” 无垠的…… 接着“顺从着”,好酷。
(再读,好像意思上是有一个跳跃?)
”被世界包装的事“是什么意思?
第三编读“顺从…… 无垠的”,再读,再问:这里是很重要的转折。非常赞同作者说的那种反差。不过,从这个转折里,反差表达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