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因为出汗,烦躁,疲惫,又有种放松。但是看向我空荡的毛展板就觉得又累了。会抹那个灰色的板子,平整,粗糙,一点也不温柔,手心里的汗给它的毛躁做了些润滑,让它装出来可亲的样子。心里被手上的感觉搔得痒,想要在板子上狠狠扎上几个图钉,挂上几张写了灵感的纸,但是想到作业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可能是手里的汗慢慢干掉了,它又恢复了狂妄的粗犷这坚强中又好像有些落寞,我觉得更累了。抚摸着大面积的空白,心里悄悄希冀着,今天晚上就开始写吧。结果每次都没有写。
夕阳斜射进来,我被周围的热气包围。隔壁有爸爸在厨房炒菜的声音,铁锅和铲子撞击着,却在我看向那块板子的时候渐渐小下来,像是对我视线中的那块灰色板子示弱。屋子里一股捂出来的味道,不太新鲜。鼻腔里觉得潮湿,又好像从那一点,浑身都被裹挟了,急于去拉开窗户呼吸一口空气,要拯救自己的肺。拖鞋和脚底隔着一层汗,让我脚下变得有些滑滑的。
我脱掉拖鞋爬上床,身上的汗让我轻微黏住凉席,把凉席扯起来了一点,凉席把我往下拉。但凉席力气不大,我完全能爬到粘了板子的墙边。明明那块板子很轻很薄,我摸上去却觉得它厚重,我想要整个人糊在上面,任凭胳膊伸展在上面随便乱动,像怪兽初次来到人类世界要尽情肆虐。
我焦虑,难过,无奈,期待,兴奋,我幻想到自己把这个板子都贴满了纸,再也贴不下了,手里的草稿纸,看不清上面写了什么,总之写的满满当当,把它们尽情扬上天花板,飘飘洒洒落在我身边成了一片海,我不吝惜任何一张纸,那上面写的东西,我有的是,全都在我的脑子里。心里企盼着,有哪一天,哪一天我可以做这件事?高一结束吗?高二吗?大学吗?
我的身边没有任何人,也几乎没有声音,我走进我的房间好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我的大沙发在边上坐着,我每天睡觉要抱着的玩具狗懒洋洋地躺在我的床上,书架上的陈列在夕阳下面色不改,好像人间的一切,所谓时间流逝和无法忍受的光对他们而言都属于另一个世界,所以无动于衷。我的课桌上有玻璃上的污渍零零散散投下来的影子。脚下的地板也让我觉得厚重。
从上学期我开始构思我的小说,就有了那块板子,从那之后,只要是从外面回来,到自己的房间换衣服,我会迫不及待地,将换衣服的事情抛之脑后,爬上床,或快或慢,或灵巧或疲惫,去摸一摸那块毛毡板。让我想到把这件事移除,我会觉得,失去了半个世界。
有一次我看电影,突然对小说有了灵感的时候我冲回房间,把写在纸上的灵感钉在板子上,使劲又恣肆地摸一摸板子,这不是刚刚回家,但我摸了板子。
不温柔 润滑 粗犷 虚张声势 落寞 夕阳 味道不新鲜 兴奋 一片海 半个世界
我的灰色毛毡板
回家,
第一眼是你。
你只在边角上挂了纸,
零星几张。
落寞的夕阳,
淌进味道不新鲜的房间。
我抚摸你的空白,
将自己狠狠压上去,
双臂招展着
磨蹭,
肆虐。
我被你融进去,
焦虑,
酸涩,
无奈,
像茧,
包裹我的身体,狠狠拉紧。
兴奋,
希冀,
欢喜,
冲出来,
从我的心脏里,
让茧化成了灰,
另一个世界,
短暂地展平,散射出这个世界没有的色彩。
在色彩之中,
我看见,
你胸膛的每一寸空隙
都被纸片霸占。
我看见,
挤满文字的稿纸扬起,
飘飘洒洒,
变成一片海。
我看见,
海中跃出彩色的鱼,
我看见,
我是恣意宣言的水手,
而你,
是我的帆。
骤然,
光刺破了梦,
是妈妈开了灯。
我好像失去了半个世界。
作者阐述:
我每天放学后,回到我自己的房间会做的一件事是看一看,摸一摸贴在墙上的毛毡板,我在高一下买了它,用来记录写小说的灵感。但是高一下没什么思路,暑假最后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灵感,开学以后就无瑕顾及它了。 其实写这个动作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动作,因为我去看去摸仅仅因为我心里想。
现在看来,大概是因为看着空白我心里痒,想要写上很多东西但又不知道从何写起,又不知道什么时间能写。没有足够的整块的时间我比较难等到灵感一闪而过的时候抓住。它是我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但是我很久没有沉浸在里面“发疯”了,我很想不顾一切,就把自己压进去,但是很难,因为我还是会想着希悦上的任务,有现实不断给我的提醒,就像最后的,妈妈开了灯。灯对我来说是现实,海是内心有些脱离实际的理想,热爱,现实常常刺破这层纱。不论是外界提醒我,还是我心里放不下的那些东西。
我对这块板子的心情也是复杂的,我看到我因为自己的理想而想要写的小说基本没有进展,我就会焦虑,自己为什么这么没有“效率”,构思这么慢要写到猴年马月。但是看着它的空白我又能无限地畅想和期待未来,未来我会把这块板子一点点填满,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我永远知道我明天要干什么,一瞬间又会觉得自己身边除了希望什么都没有了。
我抓住灵感,写在纸上,就像我抓住海里飞起来的鱼,我也渴望自己有很多时间去看鱼飞向苍穹,再抓住自己满意的一条,可惜现在一条都抓不到。我幻想构思完成的时候把草稿扬上天,那是我高举旗帜向理想进发,这距离我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第一步,是征程的开始,作为水手,我下海了,那块板子就是我扬起的帆,我们一起去找寻新大陆。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找到了……
本来这个板子并没有陪我多久,可是当老师的问题到了要突然把这件事去除,我发现我接受不了。我一直是一个很贪心很矛盾的家伙,想要有几个小时丢下一切就去写东西,但是写的时候又常常想起作业,弄得自己没法不纠结。所以不是在现实中,就是在边界挣扎着,偶尔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待几个小时,写出点像样的主线,就无奈地满足了。
但关于板子的去留我是不可能纠结的。
那个板子是门,门后面是我的另一个家。
或许从小学我喜欢上写作的时候开始,我的身边就一直有一扇门,随进随出反而注意不到,板子只不过让门具象化了,未来这个门还会是别的东西,我不知道。
不能没有门,不然我就回不了家;不能不看门,不然我怕我忘了回家的路。
很真实的事件,让我这个经常在写作业时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产生了某种共鸣(笑) 通过读诗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你对写作的热爱,诗很有音乐性,喜欢
”从我的心脏里,
让茧化成了灰,
另一个世界,
短暂地展平,散射出这个世界没有的色彩。“
这几句。但感觉最后一段把“是妈妈开了灯。”删去可能会更有意境
我反倒觉得“是妈妈开了灯”读的时候就让我领悟到了是在写精神世界和现实的冲突。
它是点滴小事,又是对你来说很重要的瞬间。感觉你抓住了一个很好的话题。
前面的描述非常细腻。从“让它装出来可亲的样子“到”它又恢复了狂妄的粗犷这坚强中又好像有些落寞,我觉得更累了“到“我”和凉席的不可见的拉扯,都让人被带入那些复杂的情绪,陪你一起感知。
一路读下来,我会感觉作者心里的那种反差,用更短的诗表达似乎更好。因为表面看这就是很小的事,近乎一个生活(刚才误打成”深锅中“,电脑懂我)中一带而过的细节。如果在短短几行里能体现某种张力,似乎更像作者的真实处境。
我喜欢“随进随出反而注意不到,板子只不过让门具象化了,未来这个门还会是别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个门的意象。不知能否被用到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