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品——天人相应(终稿)

古代的中国人对于世界有着很直观、朴素的认识。他们说世间有水、火、金、木、土,他们说天下八方有九州四海。
曾经的人们,生活条件很是不好,即便“有圣人作”,有巢氏、燧人氏,也只是改善了一部分条件——至少对于现今来说是这样的。这样一来,疾病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常客。于是,在很早的时候,给人治病已经成为了一项专门的工作。
最早的时候,通常的画面是这样的:
“一个年轻人打猎回家后,倒头便睡,第二天醒来时,感觉脑仁生疼。随即,他先用暴力的方法给自己脑袋打了一拳,没有什么效果,过了一会,也并没有好转。这位可怜的年轻人只好前往巫师在的地方求助。巫师认为,这位年轻人的脑袋里进了一些不好的东西,需要把它赶出来。于是,巫师在年轻人的头上开了一个洞,放出了所谓的不好的东西。可惜,这位年轻人晚间便一命呜呼了。”
这样的事逐渐多了,可能侥幸有几次治好了伤病,可大多数情况都以患者惨死告终。古代聪明的人们很快发现了这样医治的错误性。很可惜的是,当时的他们根本不可能具备现在的各种确切的统计数据与科学理论。
古代聪明的中国人们很快的联想到了人与这天地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天地自然而生,会带有自然的特点。就像南方燥热,热生火,在人身体中也有着心,像火山一样向外泵出血液,在心情上,也有躁动的喜对应着火。人们还慢慢发现,被热影响的人常常觉得吃东西苦,会常常觉得心中忧虑。诸如此类,人们渐渐把人体各种部位、情感与自然一一对应联系来了一起,将人与自然类比,终于对治疗疾病有了不小的建树。
因而,人们将人体部位、情感、味觉、经脉等与大自然可以相互对应关联的现象,称为“天人相应”。
古代的医学,最开始也许只是一个记录,他们不一定是想要以治病为本职而开始的。记录它的或许只是一个农夫,以下可能是他的日记:
“今天,天气依旧炎热,太阳很是毒,要不是还在小溪边,这泛黄的杂草怕是要着起火来。这几天实在是热得很,田里的土地都有了皲裂的迹象——即便这水不曾断过。这几天,皮肤燥热,不少人昏倒在田里,还好,多喝点水就能缓过来。不过,即便增加了喝水的频率,昏倒的人也总是有的,就像这不断皲裂的田地。
“今天是个好日子,太阳被云遮住了,不过还是很热。城里的巫师来了,说之前昏倒的人们血脉跳动的很是旺盛,不会再被不好的东西弄昏倒了。我们高兴得很,请了巫师大吃了一顿。
“哦,糟糕的日子,前天巫师说不会昏倒的人们又昏倒了,这次更严重了。不过,他们的血脉跳动的更旺盛了,按理说不好的东西应该不能弄昏他们。不过,他们的血脉像发洪水似的,直觉不是什么好事。记得先圣夏禹说过,对付洪水要疏不要堵,或许我们该试试。
“今天,又有了点云,没人昏倒,挺好的,土地也没在裂开。那些人没事,不过他们的血脉反而跳动的不那么旺盛了。我感觉我的想法很靠谱了,我把它告诉了巫师,被巫师大骂了一顿,哦,糟糕。
“今天,天大晴,太阳曝晒,我为人们放了些许血液,让他们的血液跳动的不那么旺盛了。哦,果然,今天昏倒的人少了很多,看来用禹圣治理洪水的方法治理血脉是可以的。那么,血液经脉,大概可以当作河水与河道,不过这河水大概是着着火的,外界的燥热反而让这河水更加的多了。哦,那么就会有两条路了,减少河水,或是疏通河道。放血大概算是疏通河道的泄洪工作,不过伤口很快就会凝结,不能做到像治水那样稳定泄流。那么大概只能减少河水了,不过这样是要调节源头吧,源头看起来是心脏,唔,看起来很难,据说人无心则死吧。
“河水又引来了不少,庄稼应该会没事吧,最近昏倒的人少了不少呢,看来放血作用还是不错的,可惜不能长久。天上有日月,人的身体好像也有双眼明亮与之对应。就如九州九窍之对应。看起来很有研究的必要呢……”
一个农民可能就此完善了天人相应的理论,进而走上行医的道路……

avatar

2人评论了“大作品——天人相应(终稿)”

  1. 讲述逻辑总让我觉得“倒了”。农夫日记有味又可爱:)
    不过,如果说本文写作目的是把古人发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个命题用故事化的方式表现,这个目前还未达到。

  2. 如果单独挑出“农人日记”三则,变成有情节的讲述,会不会更好?
    思想是抽象的,的确难于用故事传达。因此,也许需要把“领悟”转化为“未领悟-经历与反刍-领悟”的过程,这就是展开情节的契机。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