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盈着记忆碎片的角落里努力检索…….
- 回忆
攀爬
童年时,我常喜欢爬上树,攀上岩石,骑在单杠上,眺望更远更高处。或许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心里的一股压抑不住的冲劲,一种眼睛对世界的渴望。
有一段时间盯上了小区中间的几颗树,下部的枝干粗壮,不偏不倚正好是我能够到的高度。在明朗慵懒的午后,趁人们都昏昏欲睡,准备偷偷采取行动。像小猴子一样(bushi)先吊在下面的枝干上,腿盘上树后,手再去够更高的枝干,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爬,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处,坐在树杈中间,寻找我家的窗户,或是从茂密的枝叶缝隙间,一瞥蔚蓝天空。
和家人去爬山的时候,我永远不喜欢走宽敞的大路,而是喜欢走那种更陡峭、更神秘、更充满未知的林间小路。虽然路途磕磕绊绊,但总是有一种快乐和兴奋环绕着我,我会发现奇怪的植物,扭曲的树枝,可爱的小动物,探索更多无人知晓的新奇事物。有时候石阶很陡,需要手脚并用,这反而激起了我的挑战欲,总是冲在第一个,感受腿部肌肉的发力,一张一弛,一点点紧绷,逐渐酸痛而气喘吁吁,感受手掌触摸石头和泥土的粗糙质感,会硌的疼,在细嫩的皮肤上留下红红的久久才消失的印记。
- 现在
听歌
在夜深人静的埋于作业堆的夜晚,在走走停停的深处车水马龙的车里,还有困倦的下午躺在有着太阳味道的被子上,如果能记起来的话,都会带上耳机,点开播放键。或许是消磨时光,或许是舒缓心情,或许只是想掩过外面世界的一切喧嚣,逃离到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听英文歌,听轻音乐,听喜欢的歌手的专辑,听愉快的,听忧伤的,也不知是歌影响着心情,还是心情影响着歌。
开心的时候跟着音乐一起唱,身体不自主地随音乐摆动,(条件反射了属于是,更多是自己一个人在卧室里听的时候会这样),而情绪低落的时候(比如说作业多得写不完了或者很烂的成绩)更多是静静地听着,或置身其中,或游离在外。
一首歌可以反复听十几遍,但每一遍都会或多或少有新的发现和感受,白天,晚上,晴天,阴天,开心,伤心,似乎每一个时刻听到旋律都是独一无二的。
攀爬,听歌,一边攀爬一边听歌?
直观来看,这是两个毫无关联的词,在一开始凝视它们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攀爬,是对外的渴望,探索;听歌,更多是内心的寻找,沉淀。
童年时期的无知懵懂,因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和新鲜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而如今的我,快要成年的我,不是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毕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很多人没有认识,而只是想在忙忙碌碌的生活有一个自己的栖息地,一个人,安静的,思考,或什么都不做,过度的探索也需要中间休息。在这里可以找回在外面纷扰中迷失的真实的自己,脆弱,固执,孩子气。
我能感觉到我在渐渐长大了。
作者阐述
选择这两个词的原因很简单,这两个词写得更多,更完善,而其他所写的几个词几乎没怎么动笔,所以就不展示出来了(“▔□▔)
我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了一点,又好像什么都没了解,或许旁观者清,但我对我自己很难做一个旁观者,我的手现在就不知道我的大脑在想什么。
tip:攀爬不宜听歌,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稍不留神可能会让你喜提受伤,而且你会眼睁睁地看着耳机从耳边滑落,掉在地上,摔坏。
写完了,但最后已经不知道在写什么了,大脑控制我的手打完了最后的一行字。
也许没有办法给出一个被所谓理性强迫推导出来的“结论”。不过,玛卡巴卡的攀爬多么有诱惑力——登高处、望远,的确是人类本能的需求之一(看得远,是确保自己安全的方式之一)。听起来,那个孩童像个船长。
而听歌是另一种,解开拘束,让心神散漫游荡。
它们也许没办法一下子被联系到一起,不过背后我看到了健康有力、亦有沉静之时的玛卡巴卡。
攀爬登高的根本是好奇心的驱使,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探寻那种幽深偏僻的小路就像是不凡生活里的一场探险。听歌的原因是让自己的情感有一个安放之处,感受着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共振。我们会在音乐中找到,找到那能够短暂让我们沉浸其中的放松之感,因为这个社会都在绷着……
真的,“长大了”的痕迹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或许我们可以永远让那个小小冒险家常驻?
唔,依旧非常喜欢awa
攀爬真的我也好喜欢啊哈哈哈哈哈哈,但是我很少很少爬树,伤心。不同时候听音乐有不同的感受这件事我可能还没体验过,好奇,我每次听同一首歌都是同一种感觉,可能是我听的歌想象空间太小了吧。“在这里可以找回在外面纷扰中迷失的真实的自己,脆弱,固执,孩子气。” 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真的是好棒的一件事,可能每个人真正的部分都或多或少像孩子吧,也希望属于孩子的对待世界的好奇心和激情在某一天的到实现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