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雷锋到其他

三年级的雷锋日,班里画了雷锋的板报,语文课老师教我们一首小诗,至今我还记得片段“荆棘中…(后面忘记)”还有“雷锋出差…,好事做了一火车”。快下课时一个女生站起来朗诵诗歌,我在心里声情并茂地默默跟读,几乎热泪盈眶。我是一个喜欢找东西感动自己的人,尤其是小时候,带着一种朴素的对人间正道和未来道路的高尚期许。

除了雷锋,小时候真的有很多道德教育,不同于后来的爱国教育,小时候学了更多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的知识。后来这种东西变得很少很少,我们都默认它们没用,完全和考试内容不沾边。一二年级每天睡前,我躺在床上,我妈站在床头带我背《三字经》和《弟子规》,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有余力,则学文,巴拉巴拉一大堆。我爸也会说一些努力超级重要,人要豁达,苦一天不如乐一天之类的人生哲理。我一直很烦背文学常识,小学高年级之后对我爸的那些话也就听一耳朵,不像之前那样会觉得,修身养性是我目前人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家庭之外,低年级学校也会搞这些,思品课呀班会呀,都在说这些,到了高年级、初中以后,大家也都不甚在意了。

现在想来,这事是因为人们认为这种接受道德教育的最好年纪就是小时候,就像捏小泥人。那些总统、科学家、文学家都说,“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跟我说…我母亲这样做…我小时候养成了…的习惯,我从小就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xx老师对我影响颇深…”。你要是问我,我大概也会这么回答,我会觉得施加好影响最容易的时候就孩童时期。但是吧,我自己又是个反例,搞得我也很矛盾。

小学,我妈天天拉着我念《论语》、古诗词,她对它们很有兴趣和研究,讲得很详细。我家墙上两张大地图,一张中国,一张世界,她也对着地图给我讲地理知识。我可能从二年级(记不清了)开始上奥数班。我学了七年钢琴。我的文学常识、地理水平至今处于平均指数,奥数不仅当时学得一塌糊涂,现在的数学也是,可恶的钢琴更是早在初一就放弃了,家里的钢琴放在客厅,只有好几年才回中国一次的表弟会用它练琴。

以上的例子其实除了第一项,都并不是“道德教育”,因为我想说明的是,潜移默化的好教育并不一定有好结果。昨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妈妈讲,她每天对着地图给她儿子讲故事,她儿子因此逐渐培养了很多兴趣,积累了许多知识。我一下子就感到对自己的谴责。

我就是白耗了我妈时间、一把抓过棉花糖吃的小孩,而世界上只有两种小孩:忍住不吃棉花糖、等着实验人员给自己更多棉花糖的小孩;和一看到桌上的棉花糖就大吃特吃的小孩,实验人员写下一本书,让读者自动把两类小孩分配到未来胜者和败者的角色中——很明显,这答案不言而喻。那本书的名字我早已忘却,只记得它是由小学当了三四年的班长带到班级图书角的,她的人缘不错,中学考得好,高中也好,我原对书里的理论嗤之以鼻,但是现在我同意了,我同意地不能再同意。承认或许是我最后的勇气和闪光点,毕竟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烂泥虽然可能捏不成泥人,倒很有可能扶不上墙。即使我小时候的教育条件可以说是很好,我的小学出了名得好,名牌大学毕业的我妈我爸也是各发挥所长——文科和理科,循循善诱地、尽量不枯燥地教育我,我仍然长成了这么个德行。

要是我说,真正的好孩子在形成受精卵的那天就注定了,当然根据正态分布,中间的大部分的人不上不下,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后天习得诸多良好品质,但是呢,注定在坐标轴的另一端,有一些在形成受精卵的那天就顽固地秉持恶习的人类。虽然人应该保持自信,但同样应该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我呢,至少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这点上属于最后一种人。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积极向上的精神,通俗地讲,就是希望我以后能不摆烂了。

2.

一开头的事例还衍生出对于“爱国”的思考。高二或者高一下以前,我对祖国和我小学对雷锋一样,也抱有一种朴素的热爱和崇敬。这种感情在初中是这样:班会课播放宣传国家科技、经济和基建的高大上视频,配上激情澎湃的音乐,或者是政治课看的各国GDP变化动图、历史课讲的近代史,无一不让我内心至少激发起了一些感动。

初中我有点叛逆,爱顶撞班主任、学校规则,偏偏我们学校穷则穷矣,还特别爱搞红色教育。我们在三月份又有过雷锋班会,听过每个班出一个演讲者的“一颗红心跟党走”的两小时演讲会(全是官话),合唱大赛我们班每人手持一颗毡子红星,边摇摆边唱“红星闪闪放光彩…”这种活动我确实不喜欢配合,不过那只是因为它们象征了一种束缚和管教,并且,我对学校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这种态度。那时候我还没有好好想过“爱国”“爱党”这种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跟“首孝悌,次谨信”一样模糊。

高中以后,主要是在网上看见各种各样的事情、言论,不由得产生了质疑。可能一开始是因为有些人的论调实在让人厌烦,比如说 “爱国是你生在这里就义不容辞的义务”之类,大概我真的很讨厌承担义务吧(笑。我就想,这种事为什么非得是义务呢,就像初中班主任告诉我说“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我真纳了闷,就像鲁迅说的——从来如此,便对么?反正我是觉得不对,而人一旦起怀疑之心,支持你想法的信息就能铺天盖地涌来。反正网上各种吧,高一的时候,同学买了个梯子,我们就兴奋地上YouTube搜索国内封禁的影像资料,感觉重回了小学逃课、初中被老师叫办公室的刺激。

刺激过后,有一段时间的过渡,也有反弹,总之维持了动态平衡。我始终不能同意“生在哪里就爱哪里”的说法和要求,我觉得这跟一个人选择他爱什么人是一样拥有选择权的。有些人说,国家给你提供这么好的生长环境,如果出生在打仗的国家你早死了之类…我部分同意吧,但在享受了一些资源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被剥夺了一些资源,不是说别的国家环境好于这里,我只是从整个人生长的过程来讨论,这样的环境是否是它能做到的最好的利于人生长的环境呢。至于回馈什么的,一是我始终搞不明白国家养我是义务还是恩惠,二是我认为创造GDP、好好工作(虽然我没有)已经是回馈了,有些人骂留在外国的华人,那就不对了,人为自身的人生考虑之后,觉得出国更好,何谈什么爱国不爱国。

前些时间B站被骂,有人维护有人骂,有人怀旧。我看到一个发言:不要过多地寄情感于B站,它只是一个平台。延伸来说,像爱B站一样爱国家,我觉得很恰当。

不过我想,如果到了战争时候我可能会改变想法,那就另当别论了。

avataravatar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