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竞赛经历
初一应父母的要求,也是一次尝试,报了课外的物理班,提前学一下物理,想着可能对课内的学习有帮助。当时刚上中学,刚接触,其实并没有太多感受。在课外班和学校同时学着物理,都是讲的中考以下的内容,课外班的进度比学校要快一点,但两者学起来都很轻松,在学校和课外班的测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且学的很轻松,感觉很多物理公式、概念和原理都不需要记忆背诵,理解着稍微看一看用一用就会了。慢慢地感觉自己在学这方面的东西比别人好,可能有一些天赋,也就萌生了兴趣和想继续深入学习下去的想法。
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初二开始学习一部分高中物理和竞赛内容。跟着课外班学更难的知识,同时开始做一些高考和非常基础的练习题。平均每周会花出一几个小时做额外的训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刷完了不到一本书,当时感觉非常轻松,没有什么压力,找到空闲的时间就去做,课内的成绩也还可以。初二的时候拿到了北京市力学竞赛一等奖,省排80,在同年龄段是个很高的水平。后来就因为这个转到了北大附中。
初三开始继续地学习物理,学校和课外班都在学习竞赛的内容,同时在做一些更难的练习题。把初二那本没有做完的书做完了,好像又做了一本其他的书,水平相比初二有了提高。初二的时候应该只会力学,初三衔接班就把竞赛内部大致的模块都粗略的学过了,电学、光学、近代物理什么的都会一点,掌握的并不是很牢固。当时学校竞赛班里还有很多同学,老师讲的东西我大部分都学过,我也比其他同学要强。物理联赛的初赛考得分很低,没有进复赛,但以当时的水平也很正常,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整个衔接班大概就这么过去了。
高一考联赛,省排是80左右,也是很好的水平。复赛一共有8道题,当时我大概只会做4道半,其中有一道非常简单,有两道很常规,我做对了3道,分数就已经还可以了。
后来就是要攻读大学的普物教材和更加疯狂的刷题,刷了3、4本可能数量还更多的书,难度也更高。在读普物和课程中更加深入地学习竞赛中每个模块的知识。当时上很多课的时候和课间都在刷题,一有时间就刷题,不知疲倦。平均每天排除自习课有1个小时能刷题,周一到周五能拿出三四天晚上刷题,几个小时不等,周末有3个小时的课,此外还能找出几小时刷题。
在疯狂的刷题中,我对一些常规题目的做法非常清晰熟练,较为灵活的应用公式,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多种模型组合的问题。
当时其实是很快乐的,在零碎的时间中刷题,感觉自己的时间被填满了;找出一两个小时刷题,也并不是很累;碰到一道很难很难的题,无论是思索良久后分析出来,还是看答案之后恍然大悟,都是非常愉快的经历。
高一上学期的课内成绩不错,下半学期就下滑了,化学和生物课上都能听懂,但是一些细小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经常犯一些低级失误。语文成绩起伏不定,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考好,什么时候不能。这一段时间内心非常痛苦,觉得自己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做别人不必要做的事情,感觉自己明明是有时间可以在其他的课程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对刷题的兴趣降低了很多,感觉在学校受到了打击之后又要干一些不明所以的事情,刷题和竞赛对我有时成为了一个负担。
我的社交也非常的局限,感觉整个人都被竞赛封闭住了,陷入了心理的自卑和矛盾,刷题有一些懈怠。整个人陷入一种很压抑的状态下,但后来秉持着既然做了一本书就要把这一本书做完的决心,还是把那几本书刷完了。
高二要考联赛前的假期,做了很多真题进行模拟,但发现自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虽然其中的有一些模型很熟悉,但总是会出现一些各种的失误,比如说这个积分或者那个多项式算错了,解一个是3、4元的方程组出错了,计算能力非常不稳定。同时,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也会出问题。每道题都感觉自己可以做,但每道题都不能做全对,总有一种“我本来可以这样的”。不过,距离复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自以为在知识上已经没有太大的欠缺,只是认为自己在心态方面出现了问题,想拿新的题来练手,多做一些题可能就好了,但对中结果是题越做越少,做得越多,错得越多,都快把自己搞崩溃了。整个人陷入一个死结出不来。
后来上了考场,考炸了,本来以为是证明自己一年努力的机会,结果比去年分数上没进步多少。首先,在考试的内容上,我犯了非常大的失误,第一题看了几眼就跳过去了,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第二题非常的常规也很简单,但是就像之前模拟题一样算错了,而且还审错了题;第三题是一个正常但是看起来很唬人的题,我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一直纠结着题目描述没敢做,选择了非常错误的方法;第4、5、6题都是电学的题目,有一个用到了比较难的二级结论,放弃了,有一个比较复杂做了一半;第7、8题都是非常复杂的刚体力学题目,是我以为自己掌握的比较好的知识,但我用的是整体法而不是分部法,没有考虑每个小部分的角动量变化,没得多少分。在时间分配方面,我在7、8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也在概念和方法应用上出现了错误。跳过了最简单的第1题,算2、3题的时候心态出现了问题,计算错误。算4,5,6题的时候没有投入多少时间。
心态、时间分配、对题目难度的判断、做题时的正确率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使我不得不反思我在竞赛学习中的问题。我开始放慢做题的脚步,并不是执着于把题目做对,而是要保证正确率,像考试一样做题,给自己压力的训练。同时学习更高难度的知识,比如更难的数学,更难的物理,比如四大力学之类的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方法。做的题目也更具有综合性,锻炼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过了这次挫折和进一步的学习掌握,我对竞赛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竞赛的本质和高考是差不多的,并没有特别具有创造性的东西,它也是有考纲的,考得东西是有局限的。学到最后大家其实都会,就是比谁在考场上能在压力下把一道复杂和多过程的问题做对,而不是比谁会做,比谁的方法巧。物理竞赛这个东西其实是很难创新的,不像数学竞赛比的就是有没有巧方法。物理是一个建模的应用题,不是数学题,只不过要用到复杂的数学方法。
高二之后,学校里竞赛讲的东西、练得东西也变多了。我也意识到其实竞赛如果不能保送也必须高考拿到高分,投入到更多的精力到高考,不再在课上刷题了,考试前也认真复习。
其实竞赛就是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做的事,是一个比高考更残酷的、门槛更高的历练吧。
说实话,写这些东西的时间,够刷一套模拟题了。
结尾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