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
自己
(1)思维/性格特点
安静、细致、乖乖女,很听妈妈话
(2)语言表达能力
不太会说话,尤其是在大人面前。在同龄人面前似乎能说的多一些。
(3)关心的事
成绩,老师的小红花,以及妈妈
其他人视角
(1)对发生的事的关注程度
似乎搞不清状况,有些一头雾水,但也尽力关心
(2)性格/思维特点
内敛,不爱说话。沉浸在自己的中二世界。
(3)说话(表达)习惯
”哦……吼吼(憨笑)……“
我:
妈妈牵着放学的我往车站走。放学是一天里最好的时候,因为可以去街边的小店卖小玩具。
小店里摆满了贴画,毛绒玩具,各式各样的笔和小挂件。我一进去就立刻撒开妈妈的手,跑进玩具的天堂。每一个细节我都不会放过,从蹲下,到半蹲,再到站起来,最后踮起脚尖,一个货架我就能翻上十分钟。在刨那一做挂件小山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个小松鼠挂件,塑料的外壳,大大的眼睛,摁一下旁边的按钮,还会吱吱的叫,太可爱了!
我跑到妈妈面前,我昨天还在这里买了一大堆贴纸,所以小心翼翼的央求她给我买。
走出商店的时候,我紧紧攥着松鼠,手心都出了汗。在公交车站台上,我聚精会神的摆弄着松鼠的小手和大尾巴。我太喜欢它了,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它。
不一会我又探索出了新玩法,铁环绕着手指转,小松鼠被甩起来,真有意思!
啪,铁环飞出了我的手指,小松鼠掉在马路上。我挣脱了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上去,弯腰抓住小松鼠。
突然,我的胳膊被猛地一拽,我被拉回到站台上。“多危险啊!乱跑什么!车都开过来了!”妈妈冲我吼道。我愣了一下,随即眼泪涌了出来。模模糊糊的我看到公交车进站了,上面的乘务员瞪着我,很生气。站在我们旁边的阿姨似乎说着什么,皱着眉看我。还有旁边的叔叔,更远处的老奶奶,全都盯着我。整个站台上的目光都朝我聚过来,我好害怕,哭的更大声了。我看着街对面,滚烫的眼泪流到脖子里,我用整个胳膊擦着眼睛,边哭边抽泣。
好像过了很久,突然听到了堂哥的声音,他在对面的初中读初一。他小声问妈妈我怎么了。听到这句话以后,我哭的更大声了。他一头雾水。后来妈妈还是对他讲了,我感觉脸越来越烫。真丢人。
其他人(表哥):
今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遇到堂妹在公交站上哭。哭的十分悲痛,旁若无人似的。小姨在旁边安慰着,但她好像一点都听不到,直直的看着前面。小孩子总是在奇怪的事情是很坚定。
当我问小姨她怎么了的时候,她哭的音调更高了,估计是干了什么丢人的事,不愿意别人知道。小姨说,她是因为小玩具掉了,差点被车撞到。估计是被大人责备了,不好意思才哭的。这能又多大点事啊,她这么一哭,不就更引人注目了吗。真是够傻的。
我看到她手里紧紧攥着的一个小挂件,估计就是她“誓死”守护的东西吧,小孩子就是幼稚,等她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傻。
我把手里刚撕开的雪糕塞进她嘴里。
我在街上滑倒都得先环顾四周确定没人再爬起来。原来大家都更容易记住自己童年时的一些窘迫事。
嗷他人视角最后一句好诶??
总体来说我也更喜欢这个视角。也许因为小孩视角从跑进玩具店写起,比较均衡用力。写到被责怪,四周眼光包围的逼仄感有被写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作为个结局出现的,而不是故事高潮的爆发。堂哥视角却不同,是紧紧围绕女孩哭着歌点展开的。火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