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在正文后)
童年视角:
馋涎校门口卖辣条和糖果的小摊已经很久了,但来接我的妈妈和姥姥一般都不会给我买,只能很偶尔的吃到。每次放学时看着别的学生去买,总是心生羡慕。这时我意识到了一个机会:每周的某一天,由课外班老师接我们小学的几个人去上附近的课外班。趁着家里大人不在,我可以那个时候去买!
于是我从放在家门口的储钱罐里偷拿了三个一元硬币。那个陈年储钱罐挤满了各种一分两分三角,爸妈也不怎么会动它,我想,不可能会有人发现的吧!放学时我便和老师说我要去小摊买辣条。老师问我,我爸妈同意了吗?我想都没想就说他们同意了,老师当时也就放我去了。我买了两包辣条和一袋糖,感觉像是整条街最富裕的孩子。哇,吃的可爽了!
不幸的是,课外班的老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我已经忘记这件事情是如何收场的了,但我想,应该是被妈妈批评了一通,教育了一通诚实守信什么的吧。
上帝视角:
(其实可能不是特别符合要求的一个上帝视角,因为这件事情确实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当时的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所以这里就写一些现在的我对这件事情的评论)
其实如果不是课外班老师可能不会相信我爸妈允许我买辣条,这其实是一个挺完美的计划(笑)。其实也不记得这件事情对我之后有什么影响了,所以我大概率是没有把妈妈的话听进去吧。当时接受批评的态度我猜大概是一味地不听她说的话,摆出一些自己的道理,或者心不在焉地等她讲完。
当然over the years我接受到了更多,更深刻,更多角度的有关所谓诚实的各种信息和观点,而这件事情想必是我形成独立人格和独立观点的无数块砖之一吧。其实现在想一想,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记住这件事情,毕竟好像也挺平常的。但或许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计划了。或许是第一次偷钱?或许是那天的辣条(两包!整整两包!)带来的巨大满足感?或许是后来逐渐意识到这个计划的愚蠢性?anyway这就是我能想起来的且愿意讲出来的一件小事。
童年时的自己
(1)性格/思维特点
“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不错,想出了这个歪点子,所以我猜应该是这样的
(2)语言表达能力
不知道……
(3)关心的事(事发当时/那段时期)
见故事本身
上帝视角
(1)事发当时的周边整体环境(天气 景物 场地空间特征 季节光线时间……)
真想不起来了……
(2)事情里其他人有态度吗?环境对于孩子的判断有影响吗?
家长那方当然是不支持的态度,课外班老师就是个跑龙套的
(3)这件事跟孩子过去的生活有什么牵连?对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孩子因为这个事有什么变化吗?)
见故事本身
(4)请给这位小朋友起个名字(不要是你的乳名)
不起了,他就是我
“这件事情想必是我形成独立人格和独立观点的无数块砖之一吧。”? 不过真的没有读到作者试图理解的过程。“或许是第一次偷钱?或许是那天的辣条(两包!整整两包!)带来的巨大满足感?或许是后来逐渐意识到这个计划的愚蠢性?”这些如果用第三人称去尝试讲一讲,或许跟只是猜测不一样。
它就比、较、像、对话,而不是停留在主观-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