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憎分明的 但我又是随性的

我是随性的。

记得高一时,很提倡做计划,督促我们达到能够“自律”的水平,多次导师约谈也以“计划”为主题。然而我面对着自己的学业,没有一丝做计划的头绪,甚至和老师说“我觉得做计划反而不一定会起到督促我的作用,我自己能做到‘自学’”。但自习课我还是没有做到很认真的写作业,“过度的逸”与“少量的劳”相结合是我学习的主旋律。

我不是很喜欢社交,多数社交活动是被迫性质的。因为课业、活动等不得不和一些人认识,这便是我社交的主要途径。至于不喜欢社交的原因,可能是我太“懒”,也可能是我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没什么可说的”。时常认为很多事情的原因大家都懂,大道理是存在大家心中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显得很没必要,通常我也不情愿去说。但实际上这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我的思想吧。另一点是大部分话题我都不太感兴趣,故会产生“没什么可说的”这种想法。我观察的点可能和常人不太一样,认为“浅显的”我便不去说,但通常也发掘不到更新奇的。久而久之导致话题感兴趣的点不同,话也就少了,社交也就匿迹了。这种思想主导了我做事的大部分过程。时常脑海中会诞生一个思想——没必要,只要……就行。

时常很多朋友觉得很值得生气或者值得长篇大论的某点,我也许会觉得“无所谓”,而无话可说。记得朋友和我吐槽某人的行为多么让人讨厌,我时常会想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没必要生气,所以“无所谓”或“没什么可说的”。但我时常不会发表我的意见,这么想可能会让正在起头上的他们更加不开心吧。我对大部分事的态度都是随性的。

琐碎生活中,我不喜欢被一步一步地规划周到。在长辈眼中,这是爱,爱我们才会面面俱到地管。但是人是有一定独立人格的。能够根据自己意愿做事才是我最喜欢的,当然也需要是被认为 “正确的”做法。

同时,我是爱憎分明的。

对于某些事,我的立场很坚定,态度很明确。

我对爱憎分明的定义好像很奇怪——值得喜欢的点就去赞扬,哪怕是一个恶劣的人;值得讨厌的点就会敬而远之,哪怕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这不得不说到我在社交中比较奇怪的一点——态度会更偏向那些被边缘化的人。有人,必定存在联系和社会,当中必定存在个体间联系少的人。他们像是被认定为社会方面是“恶劣的”,大家都不喜欢他们,被否定了。也许出于所谓的同情,我愿意向他们施以援手,传播我的善意。往往在这种,我会发现他们的值得“爱”或“憎”的点。所以会出现一些大家所远离的人,我反而显得没有那么讨厌,甚至会特意赞扬他们某一点。

我时常认为能尽可能做到理性,遇到事不是把自己摆到第一视角,而是遍布视角来看所有人。我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就事论事,很少因为某个人是怎么样的人,而左右我的想法。不希望看到有人被冤枉或者无故洗白。

但有时我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是迟钝了的。因为很少主动社交,所以对人认识不到位,爱或憎别人也许早看到了……我还是做好自己吧哈哈哈哈。

avatar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