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现实之间(初稿)

梦与现实之间

 

(一)

轰击声如惊雷般炸响在耳边。

我茫然四顾,视野中最多的是废墟,远远近近的坍塌建筑物上石块散落堆叠,掩埋着一块倾倒的广告牌。还有倒下的栏杆静静趴在地上,几簇火焰在燃烧,空气里弥漫着焦糊气味和细小的粉尘,让我忍不住呛咳。不时能听到“轰隆”的巨响,引得我向高向远看,终于弄明白是飞行器在投放炸弹。

视线可及的地方,再没有一个活人了,于是我拔腿向前跑去。

跑到哪里去呢?我也不知道。

但我仍卖力地跑,好像没有风就要窒息;气流拂过颊侧,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压抑得快爆炸的心脏透口气。

 

(二)

“周末去看电影好不好?”刚下课,好朋友就坐到了我旁边。

“什么电影?”

“当然是——文艺爱情片!我爱豆的最新力作!”

我浅浅翻个白眼,懒得再开口吐槽某流量演技。

低头,继续看手机上热搜的话题,是关于前几天爆发的W国与E国战争。

不光是网上,身边人也都在纷纷讨论。我其实不太懂所谓国际政治形势云云,更懒得掺和那些关于战争性质的不休争论。只是自己看着战事相关报道,总没来由的情绪低落。

 

(三)

当不详的寒意爬上脊背,当发动机的轰鸣出现在头顶,我知道自己成了被锁定的目标。

原本还没有方向的奔跑,终于改变了性质,成了纯粹而彻底的逃亡。刻在灵魂上的恐惧与对活下去的强烈渴望挣扎着冒出头,支配着我颤抖的身体,牵引它继续向前奔去。飞行器发出粗暴的低吼,投下燃烧的炮弹,我拼命地奔跑,仍没摆脱身后的穷追不舍,几次感受到爆炸的热浪燎上后背。

可我还没死。

于是我继续跑。

 

(四)

“啊,你也在看这个呀。”好朋友低下头凑过来看我的手机屏幕,“我也看到啦,真吓人,居然说打仗就打仗了。”

“嗯,其实——”

“哎还是别看了,多影响心情啊。”她抽走我的手机,扣在桌上,“待会操场有足球比赛,去不去看?”

我愣了一下,却没说出拒绝的话,起身跟她走了。

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说,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世界和平吗?说,其实就在我们看球赛时,远方的他们还在炮火下挣扎求生吗?

 

(五)

我冲入一条街巷,它狭窄,昏暗,曲折,破败。两侧的楼房很高,高得遮天蔽日,看不到屋顶在哪。身处狭小的通路,好像随时会被挤扁,更不用说不时落下的带着火焰的石块。

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飞檐走壁,身体垂直于楼房而平行于地面。我脚踩旧楼房的砖墙,踩过谁家积着灰的窗户。

急促而破碎的气息从肺里挤出来,我简直喘得像个破风箱了,却还是盖不过远处的爆炸声。

一声,又一声。

 

(六)

我坐上饭桌,面前是妈妈刚做好的饭菜。电视里放着新闻,真巧,又是W国战争的报道。

我正想留心听伤亡人数,妈妈就开了口。

“看看,咱们生在中国够幸运的了,起码没仗打啊。”

紧跟着,爸爸应了话茬。

“说得是。要我说啊,这回W国可真是自己作死了。就他们那个,那个总统,嗐,闹着玩似的。”

我看两人就这么讨论起来,没再发表什么意见,匆匆扒完饭回卧室了。

 

(七)

不知道跑了多久。冲出巷口的一刹那,没有久违的温暖阳光,笼罩在头顶的仍是战火的阴云。

先前的飞行器不见了,我得以暂停逃命。

向前走,是中心广场。原先地标性的雕塑,现在成了一摊碎石块,地面上也布满蛛网似的裂纹,丑陋极了。我迫切地想看看,看看这世界究竟成了什么样。

于是我攀上幸存的高台,极目远眺。

 

(八)

公众号的推送蹦出来,居然是W国交战区的照片。犹豫两秒,我还是点开了。

镜头里是断壁残垣,是坍塌的楼房,是灰头土脸逃难的人们,是雪地上的士兵尸体……

还没翻到最底,我把手机按灭了。

后知后觉,胸口塞着棉花似的,有点喘不上气。

 

(九)

哦,果然是这样啊。

我站在高台上,一眼望到了天空的边界,望到了视野的尽头。目光所及之处,是这座几乎要湮灭在炮火里的城市。天是灰的,空气是污浊的,风是带着灰尘的,而疯狂的轰炸和射击还在继续。

我几乎以为自己麻木了,几乎。

泪水从脸颊滑落,有点烫。

 

(十)

我早早洗漱完,躺在床上。扭头看见安静的月光,落在窗边,耳机里放着音频,那是一首W国女诗人的作品。

她说,主啊,你提着子弹,在深夜与白昼之间,在酷热与阴雨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她说,请拯救我们的同胞免于死亡。

我在脑海里漫无目的地想啊,想啊。

想战争,想炮火,想废墟,想死亡。

想得睡着了,意识还浮浮沉沉。

 

直到——

轰击声如惊雷般炸响在耳边。

avatar

9人评论了“梦与现实之间(初稿)”

  1. 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不断的轮转,这样的写作方式好新颖啊。在我们好好生活的时候,有这么一群人因为炮火和轰炸彻夜难眠,我们在对这样的事件进行讨论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是身处战争中的人,想到这个真的会很难受。希望世界和平

    1. 我觉得故事里给出来的暗示就是轰击声如惊雷般炸响在耳边” 这句话,因为它是梦境的开头,统领后面每一个梦境的片段,但是显然这个暗示好像太不明显了哈哈哈哈哈?是因为时间线太混乱了吗

  2. 0、初稿中,你认为自己做得最好的是什么? 

    • 梦境和现实交叉来写的形式;开头和结尾的衔接

    1、梦里最鲜活的感官感受(视觉/听觉/触觉……),你有没有用独特细节把它们描绘出来?

    • 视觉(废墟和残骸,混乱的场面);有细节但好像不够独特,所以感觉不鲜活

    2、主人公是谁?Ta在故事里的经历可以被串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吗?
    或许,你需要去发现-重塑这条逻辑线。
    请代入第三人称,去体会从故事开头到结尾Ta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 可能逻辑上有点模糊:“我”在现实里因为接收了很多有关战争的信息,所以做了一个在战火里逃生的梦。
    • 变化是,和处在战争中人们的共情越来越深(一开始事不关己,不甚在意,到情绪低落,再到梦里切身体会)

    3、Ta是个什么样的人(性格特征)? 
    请基于此再次梳理故事中Ta的经历对Ta来说意味着什么。

    • 感觉,是个很普通的人。循规蹈矩,没什么亮眼的特点,符合一般标准,但实际上会更感性一些的人。
    • 梦境像……一张体验卡?角色、身份的转换,激发了更深层的共情和同理心?

    4、修改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会是什么?

    • 觉得这个故事不够丰满但不知道该增加什么内容:该不该加入其他主人公,怎么加;怎么让情节复杂、跌宕起来;很想保留这种穿插的写法和首尾衔接的设计,但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它变得自然不生硬。

    最后、修改后问自己:你在梦里核心的情感有没有传递出来?

    • 或许有在表达情感吧,但好像情感浓度不够高,所以读完觉得淡淡的,情节淡淡的、人物刻画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多少会有点“鸡肋”的感觉。也有可能是这种感情太浅显?可能不够深刻。

    1. 这个故事最大的魅力的确是它的双重结构,以及对现实的关注?
      梦境没有对现实有什么切实的推动和改变,也许因此作者会感觉淡淡的。
      并且,你似乎刻意不让读者轻易get梦境的特质,因此猜测的过程随着阅读延续了一段时间。我倒不觉平淡,只是结尾感到没结尾。因为开头没有设置悬念(结尾一般是对开头设置悬念的一个类似于解答或者说回应)。

      如果,改写一下现实部分,如何?
      开头是不懂得珍惜平静生活或者认为远方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主人公,结尾,梦境让她观念和心态有所转变。每一次梦醒,更清晰地让现实中的她处理事情的态度有一点转变。或者在积蓄几次后量变转为质变。

      例如:开头时,主人公认为对待工作比较功利、或者跟妈妈吵架。结尾让她/他有机会去领悟,从更大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看待生活。

      现在缺的是开始时给现实中的主人公设置些矛盾,然后让梦帮助他/她解决自己的矛盾。

      和处在战争中人们的共情越来越深”这个如果不能落实到主人公生活中自己面临的挑战,就是空洞的。这就是子午线困惑的。

  3. 1、这篇初稿给你印象最深之处在哪儿(不是个别词句,而是整体上的)? 
    如果需要引用个别片段,你可以摘录在这里~ 
    梦与现实穿插叙述的形式很新颖,对人物的描写细腻,可以切身体会到主角的种种心情。
    2、请用三两句话形容你对作品主人公的理解(性格?命运?……)。 

    • 主人公是富有同情心的,善于思考

    3、读完,你脑海里会产生哪些问号?请从大到小列出三个问题。 

    • 你的故事里梦和现实的区别在哪?
    • 梦与现实穿插,这是一个连续的梦吗?如果是,最后一句“直到——轰击声如惊雷般炸响在耳边。”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发生在梦还是现实中的呢?
    • 主人公除了“有同情心”,还有什么别的特质呢?

  4. 突然发现自己的构思可能确实是没写明白
    这个故事从时间线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倒叙,开头从在梦里逃生开始的每一段梦境拼合在一起而成的、整体的这个梦境是位于听歌、入睡之后发生的。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首尾相连的,相连的节点就是 轰击声如惊雷般炸响在耳边。” 这句话,这也是入梦的开端,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