顼芜一直很喜欢逛街,尤其是到那种最最繁忙的CBD。只有在那里,她才能感觉自己暂时从繁重的学业和令人压抑的学校中挣脱出来,在CBD的霓虹灯、广告牌和液晶显示屏构建的世界中,她终于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在这充斥着纸醉金迷、赛博朋克的世界里,她茫然地盯着眼前的路,那里白茫茫一片,她不知自己还要再熬多久,也不知自己将去向何方。命运已经转了好几转,明天会在何方?明天她该是在高考的考场,她想,复习的差不多了,就这样吧。
透过一家服装店的橱窗,她看到模特身穿的蓝色卫衣服上的一圈金色星星,那是EU的标志。EU啊,她想到了大陆的另一边,她一直很向往的地方。无边的焦虑再次淹没了她,如果变故没有发生,那现在的她也许正在写申请剑桥大学的文书,而不是在准备明天的高考吧?
她不想待在这里了,无论是12年来日益繁重的学业、她的成长环境里充斥着的权力对底层人民的压迫、越来越封闭的社会环境,还有深陷内卷的人们的苦苦挣扎,都令她压抑,使她作呕。她曾经是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只是曾经。
“美女,拿个发卡吧!”一个尖细的女音打断了她的茫然。那是一个戴着鹿角发卡的女孩,她的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她看起来十七八岁,跟顼芜同龄的样子。“美女,拿个发卡吧,你看,小鹿角,戴上很可爱的,很配你的脸型呢!”女孩的声音带上了一丝恳求。
顼芜从来都不喜欢发饰之类东西,她并不喜欢那个鹿角发卡,但她看到女孩眼中闪烁的恳求,和女孩稚气未脱的脸上的红晕,她放弃了转头就走的念头。见她还不表态,女孩急了,她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哭腔“姐姐,求你了,我发完这一匡发卡就可以回家了,你只需要扫这个码再点个关注就可以了,就当是帮帮我,好嘛?”顼芜赶紧拿出手机,女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她抢过顼芜的手机,对准自己手提袋上的二维码扫,然后再点关注,就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很快,手机回到了顼芜的手上,女孩将鹿角发卡递给她:“谢谢你,小姐姐,太谢谢你了”她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
此时一对年轻的闺蜜从顼芜身边走过,她们也是像顼芜和女孩一样的年龄,十七八岁,花儿一样。女孩立刻挂上一开始的谄媚笑脸,朝那对闺蜜蹦蹦跳跳的跑去。
女孩走后,顼芜仔细端详手中的鹿角发卡,它充满了现代工业残次品的味道,极其劣质,顼芜打算把它丢进旁边的垃圾桶。当她走近垃圾桶时,看到那里面已经堆满了跟她手中一样的鹿角发卡。
顼芜想了想,还是将那个鹿角发卡放进包里,继续漫无目的的走着。
作者阐述
1.我拿到的词语是:鹿角、蹦跳、甜美的
2.女主姓名读音是顼(虚)芜(无),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完全虚构的,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仿佛切身体会到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人潮仿佛要将人淹没。迷失着自我但又在苦苦追寻,这可能是内卷中的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比较好奇这一件小的偶遇给顼芜带来了什么触动嘛?以及,为什么要将这篇习作归类到“反乌托邦”呐?
因为文章中提到顼芜的成长环境充斥着权力对普通人的压迫,而顼芜本人(家里有条件出国,至少曾经有)却十分关心底层人的遭遇,这些因素让顼芜对身处的社会多少有些反感吧。归到反乌托邦是希望看这篇文的读者意识到我想表达什么吧,求生欲太强我只好写成这样了orz
感觉发发卡的女孩有些可怜?被周遭的人所漠视,自己也很无奈地工作着。似乎这个故事中的世界很冷漠,压抑,人们都有一些“失去了自我”?而主人公在最后没有扔掉发卡,可能是与发发卡的女孩的一种同情的表现吧,说明她还未完全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
在热闹又冷漠的世界里,好像顼芜也是一个淡淡的人,但她淡淡的举动帮助了那个姑娘,把小姑娘的世界变得更好了。小姑娘后来的“甜美”和周围世界的冷漠对比好鲜明!
一、
1、回到主旨——如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去概括你的故事,你将会怎么说?
重新读了一遍,我发现我想展示出来的东西没有完全展示出来。我想展示的应该是社会的背景、顼芜的选择和她身处她的阶层对其他人的…理解?总之不会是怜悯,顼芜尊重所有人,包括一个在大街上发宣传的人
2、现在,请重新确立你的三个词 。
鹿角 逃离 冷漠的
话题有点扎?
之前的结尾的确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结尾。有那么点引人思考的东西了,又不清晰。
期待修改稿。
顺便一问:怎样在讲述中体现背景信息呢?例如女孩所处阶层、“权力对底层的压迫”……能转化成视觉信息吗(例如高大华丽广告牌下的乞丐之类)?或者放到情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