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听说这对夫妇的孩子有先天的智力缺陷时,言语里藏不住的叹惋。父亲是计算机所的干部,母亲是大学教授,李山的存在与这个家庭多少有些不搭调,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六十几年浑浑噩噩的人生也过去了,惋惜的语气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还经常出现在他梦里。年轻时他做给人家看库房的工作,晚上睡在库房的破床上就经常做这样的梦,现在退休了,父母也走了十几年了,还是这样的梦。梦里父母坐在小小的婴儿床边,笑里有一些疲惫。叹息像耳根赶不走的苍蝇,他想逃,但没用。他哭了,试图抬手触摸母亲的脸,听不见,也摸不着。这样的梦会让他早早清醒,此时天还是蒙灰的白色。从陈旧到吱呀吱呀响的床上坐起来,被子叠好,然后把枕头摆在上面,再正一正那张粗糙发黄像毛巾一样的枕巾。梦里哭得越来越大声,以至于醒来以后什么也说不出了。他拿出冰箱里的馒头和咸菜,潦草啃了几口。
其实他从来没听过父母因为他而叹息抱怨什么,只是年轻时每次听到别人感慨他父母的不幸,父母离世的时候街坊邻居的过分关心与怜悯,以及知道现在在小区里遛弯小孩碰到他也躲着走,许多中迹象让他无法不觉得自己是父母人生里巨大的不幸和负担。倒也不怪小孩子们,他本来长得也奇怪。长得很高并且有点驼背,皮肤又黑骨骼又嶙峋,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没有任何生命气息。衣服穿得不破,但很旧了。看起来像老式百货商场门口裹头巾穿布鞋的黄铜雕塑。走路摇摇晃晃像那种马上要拆掉的危楼,眼球有些浑浊,不看向任何地方,甚至也不像在看路……
他刚从外面溜达回来,现在是午饭时间。打开那台老旧泛黄的冰箱,下面漏了一滩水,但他没注意,只是从冰箱里拿出早餐吃剩的馒头和咸菜。门铃响了。
门口是一个矮且结实的男人,三十几岁左右,脚上的橡胶靴还有水渍。男人看见李山犹疑了一下,但还是开口问:“您认识这楼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不。他买鱼没给钱。昨天买了两条鱼,跟我说上楼拿钱,半天也没见下来。” 李山没说话,男人又补充到:“长得高高瘦瘦的,看起来智力不太正常。” 听到这李山突然愣了一下,他僵硬地拿起旁边的钱包,“多少钱。” “四十五” 李山拉开钱包想了一会,掏出一张一百元钞票给他。男人看了看,指着李山钱包里的五十元,“给我这个就行,我找您五块。”
初稿未完待续.jpg
天,最后一段写得好神。
我忍不住心疼他听到“智力不正常”这个词眼时几乎下意识地对号入座。好心疼。
再插一嘴——标题很耐人寻味 小犀原的标题一向很棒
好棒!几段下来童年背景和人物形象都能感受到了,后面是李山和“智力不正常”的“两条鱼”的故事吗?期待住了
标题抓住我
为什么不是“山和两条鱼”?
人物问卷:
1、 如果ta有机会为自己写回忆录,你觉得ta会看重自己一生中的哪方面经历?具体到,ta会致力于讲述什么时刻?
会看重母亲还在世的那段时间。描述自己的一生,他最浓重的笔墨可能会用于描绘第一次听到别人谈论他并因为这些谈论的内容开始觉得自己是父母人生的负担的时候;母亲去世的时候,具体到葬礼上的花、母亲的脸,听过的话;以及最近发生的关于有人上门问两条鱼的一整件事。
3、 家庭;家庭中(无论小时候的家庭还是成年后自建的家庭,都可以),ta最在乎谁?他们如何相处?谁最在乎ta?为什么?ta最甜蜜的记忆是哪一次?最不好的记忆是哪一次?那一次,发生了什么事?
最在乎妈妈。妈妈能给予他的爱是尊重而不是“特殊照顾”,像天下所有正常孩子的妈妈爱她们的孩子那样的爱,但他妈妈的爱是引导、尊重。不是给蔫萎的植物打营养液,而搭个架子扶它自己向上爬。同样妈妈也最在乎他,似乎是不需要原因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常常不需要原因。
最甜蜜的回忆是被妈妈拥抱的柔软和温度;最不好的是妈妈教他怎么买东西、怎么找到合适面值的钱,他学不会,妈妈一遍遍教,他还是学不会,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成为妈妈的负担。
5、 外界:对ta自己来说,是受了哪些外界影响,ta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对你(创造ta的人)来说呢?
对自己来说,可能是受先天缺陷的影响。但对我来说是对母亲的爱太沉重了,太内疚了,没办法和自己自洽。
6、 想象……文中曝光的ta这个事件,有或者没有,对ta来说都一个样吗?(会有本质性影响吗?会有些微影响吗?会有看似无但实则有的影响吗?)那影响是怎样的?
绝对不一样。“两条鱼”这个角色的出现其实是影响了山对他自己的看法,开始尝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自处自洽的过程。
作者阐述:
1、你心目中想要展示的人物核心特质是什么?
从一开始有缺陷引发的对家人的强烈愧疚感,对自己的不满到最后跟自己和解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展现的他质朴的善良和勇气。
初稿跟上述目标的差距在哪儿?(哪里是你想要、但感觉没写出来的)
不能说是有差距吧只能说毫不相干(救。跟自己和解的过程,还没来得及展现出来。
2、你觉得自己选取的情境/事件是(展示人物核心特质的)最佳选择吗?
我觉得是,至少对我来说是。
如果不是,你现在想来还有什么其他可能的情境/事件可选?
3、 具体说,你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是暂时还想不通剧情发展要以怎么样的方式改变山,怎么才能让这种改变明显但不突兀。
1、再读一遍,最吸引我的果然还是最后一段!虽然山智力有缺陷但是个老实人啊,分明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没给钱,他单单听到某个关键词就要给他垫付,好像这是他的原罪一样。 已经年过半百仍然觉得自己不应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还是很可悲的。一时间看不清山活着的意义,我猜他自己也不是很能看清楚,但又很幸运地活到了这个岁数。我想大概是真的有好父母。
2、我一般想要改变什么的时候会寻求外力帮助——听起来很俗气,但这确实好处理。犀原似乎在“两条鱼”的这个设定上还有继续往下发展的意思,大概可以从两个有先天缺陷的人在楼道里相遇入手(?)我也不懂,但我觉得这会是个有趣的故事。
3、帮作者设想三个情境——根据作者在进深版阐述里提出的目标,你认为展示人物的哪些时刻有助于展示出Ta的这种特质?
在菜市场买鱼
在小区里被小孩撞到后家长的反应
去银行取退休金
(我在瞎写什么!
作业作业↓
1、人物特质
先天缺陷及其带来的内疚感,不融入外界的所谓“特立独行”,对家人深沉的爱;不加修饰的善良
2、选取的情境
由两条鱼引发的和“两条鱼”的故事,在年轻时山有着和“两条鱼”相似处境,而“两条鱼”正面临的正是山经历过的,两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改变吧。
3、从哪儿开头?
从鱼贩上门打听卖鱼人开始,鱼贩口中“智力不太正常”这一信息成为推动两人产生羁绊的开端
4、事件中核心的点是什么?
核心点在于对“两条鱼”对山内心上的改变,让山脱离累积、困扰多年的内疚感,尝试拥抱自己,同时山也用自己“过来人”身份提供的善意改变“两条鱼”
5、结尾收在哪里?(从开头到结尾,人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暂时还没有确定好具体怎么结尾(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问题了救)
但最后的山应该是摆脱自缚的内疚和罪恶感的,是能够正视自己的生命并自洽的
很喜欢犀原讲述的沉稳和对人性的认知和发现。看初稿时久应该点赞的。关于你的问题:
从头开始讲山和两条鱼的邂逅-相识,进展可能会拖沓~不如从他俩故事的中间偏后(偏尾声)写起,以这里为开头,中插对于他俩相识的交代。
一个人内心的改变肯定不是朝夕的事,中间也会有起伏,那么就抓住一个节点,展开讲述,让这一节点成为转折的某种契机~这是很多短篇小说会采用的讲述方式。大致清楚方向后,写着写着,结尾会浮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