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孙广同。他是一个“北漂”。
他的童年生活主要是在湖南的一个小乡村。那时候他和父母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那时候他的生活充满着儿童的乐趣。捉蛐蛐、在田间奔跑都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六年级升初一的那个暑假。
那个小乡村里面并没有初中,他只好到附近的一个小城市的一个中学就读。虽然说是“附近”,但是离他的家乡也有快一百公里远。孙广同在那里见到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高楼大厦、百货商场、电子游戏······。城市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显得那么的新奇。身边同学的时尚的衣服以及潮流的背包总是让他艳羡不已。可能是从那时起,他在心底就怀上了一种对于大城市的憧憬。
他时常会梦见自己居住在一个公寓的顶层,广阔的落地窗可以俯瞰城市的周围;醒来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学校的宿舍里,狭小的窗户只能看见门外的柏树。回家探亲的时候,乡下的居民询问他生活的种种方面时,眼睛里的好奇的光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去大城市的愿望。
他的高中生活是在长沙的一个非重点中学度过的。由于基础不太好,加上高中的知识普遍偏难,他在那里一直都是吊车尾。无论是他垫底的成绩,破旧的衣服还是浓重的乡下口音都成为了其他人嘲笑他的理由。可能高中唯一的美好回忆就是他遇到了一个同样乡村出身的男孩。那个男生叫做吴伟。他总算找到具有共同语言的人,他们无话不谈,彼此间的尴尬经历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紧密。然而他俩的成绩却是天壤之别。高中三年过去,他并没有改变班级倒数的处境,成绩只够上大专。而吴伟则是考上了一所211。
在选择去哪里读大专的时候,他怀揣着去往大城市的梦想报了一所北京的大专。当录取书寄到他手里的时候他激动的差点晕过去。在入学报到之前他最后一次回家探亲,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感慨不已。然而这又激发了他想要在都市过上更好生活的决心。从那一刻起,他决定要在毕业之后留在北京,做一个“北漂”。
大专的生活枯燥且乏味。身边的人要么游手好闲,要么自暴自弃,总之孙广同并没有发现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毕业的时候,他仿佛感觉几年间没有什么成长,但好像又有什么改变了。
对他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走出校园的第一步就难倒了他:找工作。
在这个即便是985、211的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在找工作方面陷入了困境的社会,作为一个大专毕业的学生,孙广同的处境无疑要更加艰难。两周内,他跑遍了十多个公司,最后留下的都是以“抱歉······”开头的短信回复。
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学习了理发的技巧,进入了一个理发店工作。月薪3000元,将将够他日常温饱的费用。他发现自己的精力似乎比想象的更加充沛,于是又去寻觅晚上的工作,最后在一个酒吧里当前台。这样算下来总共有小五千块钱。
这样的工作使得他每天入睡都要在零点之后,第二天五点多就要醒。长期的缺觉和处于焦虑使得他的精神状况不太好。
那是一个周五。第二天刚好是假期,理发店的几个他的“朋友”相约去吃饭。举杯换盏之间,很多空酒瓶堆在了桌上。结账时,不知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酒精的麻痹性,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压力释放,他争抢着,一个人买了单。别人感觉出乎意料。他回去睡了一觉,睡到了第二天的下午。醒来时万分懊恼自己当时因为一时的冲动几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屋漏偏逢连夜雨,亲戚的电话打来,他的母亲病危了。他惊诧的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钱来买火车票了。他向周围人打电话,想要借一点钱赶回家,没想到那些人竟然听到这个就纷纷推脱,不由分说的挂断了电话。他感觉天像是要塌下来了一样。
父母慈爱的目光、亲戚期盼的眼神以及老乡们的微笑如走马灯一般在他的眼前回旋,但又好像都是泡影,孙广同昏了过去。
作者阐述:这篇初稿算是小的草稿。我感觉前面的铺垫完成得差不多了,但是后面的部分由于时间的原因还差很多我想加的东西没有补充上,主要是最近的时间太紧张了······我觉得大概段考结束那天我可以把这个再完善完善。
人物由小时候向往大城市到长大后疲劳地的打工,很自然地产生了一定的“厚度”,读起来顺畅。但是仔细看的话,我觉得这个人物由于经历本身,或许有更多的复杂性—-他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家穷困的条件下是如何支持他念完高中的?他的父母会支持他报考北京的大专吗?他后来当了理发师这件事他父母清楚吗?如果他和父母有过矛盾,那母亲病危的时候他会不会后悔?整体上来看,孙广同曾经有进入城市的梦想,但是他进入城市之后面对的是现实的打压。那在这个矛盾冲突下,他会怎么选择呢?(很好奇)期待后文。(前面的评论仅供参考)
文中的沧桑和无力感塑造的真好……看到最后几乎能感同身受,很希望能让他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过在这种基调的文章里,不美好可能才足够现实吧……)另外也很好奇会让孙广同有个怎样的归宿。是继续“北漂”,还是回乡扎根呢?
疲劳地生活乃是现实感的来源吧,人物的构造、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丰富而立体~赶紧点赞~
荷包
感觉写的真的很好,然后咱俩其实构思差不多……淦我再去换一个人物吧
进深版人物问卷(10分钟)1、如果ta有机会为自己写回忆录,你觉得ta会看重自己一生中的哪方面经历?具体到,ta会致力于讲述什么时刻?
我觉得他会看重自己北漂的经历,特别是最后自己母亲的葬礼没有能够参加。就是有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希望能够营造一个比较悲伤的氛围,这样比较符合我的预期。
4、性格:如果有机会回看,ta认为自己性格的优点是什么?(ta会想起哪些事情“作为例证”?)ta会痛恨自己的哪些特点?(ta会想起哪些事情“作为例证”?)
他会认为自己的优点就是比较坚韧。他在北漂的过程中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是最后还是成功的在城市扎根,能够生活下去。他最痛恨自己的特点是没办法分清主次,有的时候比较放纵。
5、外界:对ta自己来说,是受了哪些外界影响,ta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对你(创造ta的人)来说呢?
他受到的外界影响是在乡下成长时乡下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或者说是与城市生活带来的对比。对我来说似乎受到的影响仅限于在公交车上的观察。
6、想象……文中曝光的ta这个事件,有或者没有,对ta来说都一个样吗?(会有本质性影响吗?会有些微影响吗?会有看似无但实则有的影响吗?)那影响是怎样的?
曝光他的这个时间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他自己的问题导致没能够孝敬好父母对他的精神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同时也能够让他自省,找到自己未来的改进方法。
进深版作者阐述(15分钟 )1、你心目中想要展示的人物核心特质是什么?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已经变得麻木了。
初稿跟上述目标的差距在哪儿?故事没有写完整,前面的故事有点冗长,可以压缩一下。
2、你觉得自己选取的情境/事件是(展示人物核心特质的)最佳选择吗? 我认为是。
如果不是,你现在想来还有什么其他可能的情境/事件可选? 如果不太合适的话,我可能还会写他工作方面遇到的困难之类的事情。
3、具体说,你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是对情节的把控还有问题
1、作者笔下的人物哪里吸引你?(你可以举例、也可引用原文。)
单纯读故事,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他总是想来到大城市,证明他是一个比较有志向的人,但是文章中提到他的成绩吊车尾,证明他空有志向不肯努力
后面来到北京后:
结账时,不知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酒精的麻痹性,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压力释放,他争抢着,一个人买了单。
这段话能大概看出来这个人是一个比较好面子的人
2、请试着帮Ta解决困难(作者阐述的问题3)
额这篇文章我觉得很nb,而且故事还没有完结可以继续写下去。情节把控的话我认为如果要突出一个人的什么特点,就要在那段故事上加以描写,这篇文章我觉得可以把那段买单和回家看父母之后的情节详写,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两个故事很真实精彩
怕!
3、帮作者设想1个情境——根据作者在进深版阐述里提出的目标,你认为展示人物的哪些时刻有助于展示出Ta的这种特质?
额
我想的是他想要做创意然后借了一笔钱结果因为不努力啥的失败了,他躲到老家和父亲生活,一面骗父亲自己有多成功,一面去当最低端的清洁工之类的,然后有天讨债的来到家门,父亲发现了谎言结果气昏了,他一时间手足无措
注意:时刻包括时间、地点、冲突/事件的性质
作者:
1、人物特质
穷困,原来的志向没消磨,麻木,在打击下有点茫然。
2、选取的情境
我想选取他在长时间工作毫无进步的情况下在某一天请客花掉了所有的积蓄(由于个人的冲动),然后结果次日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办。然后浑浑噩噩的过了好几天,最终回到家里时丧事已经结束了。
3、从哪儿开头?
就是从他请客开始,中间加一些插叙和回忆。
4、事件中核心的点是什么?
最核心的点是母亲的去世,其他的只是为了做铺垫,让矛盾更加激化。
5、结尾收在哪里?(从开头到结尾,人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尾收在孙广同回家之后的改变。他不再有那么争强好胜的心,同时行事变得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