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上很难找到小时候的失重感了,它像是几近报废的机器内部的齿轮,吱呀的声音,摇摆,没有依靠,疯狂地去寻找平衡,像要掉下来。脚底也想寻找地面,细碎的风也拂过这个陈旧的重型机甲,铁链上面油漆抹得不平,握上去很粗糙。
–
脚底是热的,从踏上去的那一秒就区别于楼荫里的低温,可是鞋子底太厚了,感受不到它颗粒的变化,先是老师的一声起跑的指令,随后就有哒哒的脚步声,还有足球在两人之间传送的轻响,蹭过地面,而后再度与球鞋撞击,比起跑步更为空灵,接着到了一处风声相对更清晰的地方,有一些微微的凉意。
再走几步又听别人问“你们在干什么”,“在做课程实践活动”
“前面有个坡”停下之后,就摸索了一阵,隐约感到了一点高低的不一致。每走一步就要陷下去,难说身在何处,就好像某处山路没有修好,下坡时还有淡淡的坠落感。操场上的声音渐渐弱下去,而篮球坠地的鼓点也渐渐明晰,到了平地的时候还不敢相信,因为鞋底的桎梏太牢了,温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摸过一个灯杆,上面并没有想象中的光滑,大概跟秋千上的铁链差不多粗糙,很多颜料没有化开,却还固执地粘在上面。
走到那棵树前,我没有尝试丈量它的宽度,凹凸不平也似乎不能完整的描绘它的纹理,所知的只有手指刚好能从缝隙中滑下去。
–
风穿林稍,大致能猜测出它婆娑的模样,昆虫的低吟浅唱也是这首咏叹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略微可惜的是,没有鸟鸣,哪怕是颇为悲戚的一声呼唤。仿佛置身于在山野间前行的蒸汽火车,在蒸汽弥漫的白茫茫中轻颤,小轮带动大轮,顺着轨道启动,悠哉游哉的前行。汽笛声不甚清澈,甚至有些沉闷,大约是由于设备老旧而不能疾速前行,不过徐徐为之也算一场独特的旅途。乘客坐在窗边,有时会随着车的转弯而晃动,但道路还算齐整,总不至于真的脱轨。而隧道之内风声骤紧,但穿过那处洞天,呜咽也化作一声幽微的叹息。枝叶敲打着彼此,为未完成的篇章书写最浓重的色彩,用苍翠的歌赋予一片灵犀。溺在其中,忘了今夕何夕。
作者有话说:
救命,在走路的时候经常走神,私以为错位这个感受实在太难了,因为你太清楚学校的那一亩三分地了,在走到那里的一瞬间就能想象出来它是什么样子,很难把它看作其他的东西,如果是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错位的感受可能更明显一些
秋千那段感觉到一种物是人非(成长)的沧桑啊……
不过更喜欢跑神(?)那段,看文字体会到的是风的声音产生的“体积感”、“强度”和频率~
好精确 家人
“脚底是热的,从踏上去的那一秒就区别于楼荫里的低温,可是鞋子底太厚了,感受不到它颗粒的变化”我一直感受不到脚底的感觉,你真的好敏锐!这段文字读起来,好静谧
哈哈哈哈谢谢其实我在强行凑字因为很多都忘了(确信)
我带着千语连躲十个井盖。
淦。
评论了仲冬,浮光跃金,风雪一更
网站真的亟需开通点赞功能。我发现失去视觉体验后,其他感官的体验往往给人“不实”的感觉,就像“先是老师的一声起跑的指令,随后就有哒哒的脚步声……有一些微微的凉意。”好空灵?? 似乎你不在描写具象之物,又似乎是因为你的观察对象已经具象到了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跃动。
“走到那棵树前,我没有尝试丈量它的宽度,凹凸不平也似乎不能完整的描绘它的纹理,所知的只有手指刚好能从缝隙中滑下去。”喜欢!
总感觉自己写的很细碎没有一个特定的感觉,仅仅捡了一些片段搞出来还是有点诡异)
啊 好喜欢蒸汽火车那一段的描述。似乎马上就能体会到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了,脑海里涌现了老旧的绿皮火车的样子。
!因为真的很喜欢绿皮火车,至今都不喜欢高铁,因为太快了,还没有床可以躺,那个时候一个包厢里的人一起看风景一起吃零食唠嗑真的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