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
视觉
红褐色(也许可以称作琥珀色?)的粘稠液体,上层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投出半透明的黄色。里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气泡,也许是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上表面平静且光滑,我望向它时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很清晰,像镜子似的。装在一个塑料瓶中,瓶身上还有之前留下的黏糊糊的糖印子。
拉扯一段时间后颜色会变浅,变白,很像蜜蜡的颜色。在颜色稍深的背景上有较浅的米黄色条纹。有时拉开时会出现透明的膜。
嗅觉
香,甜,就是糖的气味。但不是白砂糖,或者水果糖,而是糖经过熬煮后产生的那种气味,类似红糖或蔗糖。还有淡淡的麦香。但现在越来越难闻见了,被其他人的食物味道掩盖了,尤其是姜昕彤的巧克力蛙,那玩意儿实在是太香了,就是牛奶巧克力的香味(不是那种白巧克力啦,就是添加了一些牛奶的不是黑巧克力的那种我们平时最常见的巧克力),但是比一般的巧克力都要香,啊,天哪,真的太香了。还有王晨的牛肉土豆泥,我原来没闻过这种味道,有土豆的味道,淀粉的味道,还有一点牛肉味。
触觉
很软,很黏。感觉很像蜂蜜,但更粘稠
吃
不太甜,味道很让我想到小时候吃过的红薯干。真的非常像红薯干,有一点点像红薯的那种有点“辣”(我知道红薯不辣,但不知为何想到了这个形容,就是指红薯味),不像其他糖那样一下就能尝到甜的味道,而是需要慢慢品出来。
人和故事
一个朴实的人,农村人,踏实,肯干,受人喜欢。时代变化,到城里发展,却发现自己这种农村的朴实在现代已不吃香,过去那些朴实的做法已被现代的工业技术所取代。他努力改变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不如过去在村里受欢迎,却又不愿回村,毕竟城里赚的更多,有更多机会。每次试图改变,都有一点改不掉的“本性”性格,有些刺人。经受一些“压力”或者说“加工”后会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也许会变得更受欢迎,但本质不变,或许因为“加工”的不够吧。
作者的话
努力描述、记录我观察到的麦芽糖。写的时候和写完后都感觉语言可能有些像化学中对各种物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描述,不过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突然的联想、比喻。在课上记录的时候旁边人的食物真的都很香,所以就忍不住把那些气味也写下来了。
关于作者名的一些补充:“阿留诺克”来自我很喜欢的一首苏联歌曲《小雄鹰》,俄语就是Орлёнок ,发音在我最初听来类似“阿留诺克”,虽然后来发现这其实并不是标准发音,不过想作者名的时候还是选择了这个最初的印象。
何亦乐快来搞个作者名嗷!
建议你给人物起个名字,会更真实、更让人感同身受(不管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
感谢老师的评论和建议!作者名已经起了,也写了一段关于作者名的话。人物的名字的话,确实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感谢老师的建议,可能要写故事的详细版本时会加上的!
把麦芽糖拟人化的很准确!也有点像我最初对我的水煮蛋拟人的想法,很朴实的东西,真的是简单而又很好吃,带来强烈满足感的食物。
说文章,很短但有头有尾,让我一下联想到“农村人”和显示中的糖果加工。
好细致准确的描述!味道的描写很独特欸,很真实、直观的感受,不会刻意忽略其他的味道,反而更有麦芽糖的质朴了。人和故事简短但真的好贴切,也许就是食物的“灵魂”。
有趣的麦芽糖和有趣的阿留诺克——会让人很期待!
我的夜晚变成麦芽糖的颜色,嘿嘿,顺便名字好棒!
你当时坐在我的斜前方,整节课几乎一直在拉麦芽糖,从棕黄色到金黄色在更加像液态玻璃。我挺馋的,厚着脸皮讨了一块,尝完发现与我想象中的有所出入,就像你所写的“不太甜,味道很让我想到小时候吃过的红薯干”,我觉得很贴切,在众多新兴的食品中确实也像个老实巴交的农村人,但也就是这独有的朴实带来了那最纯真的清甜。
故事里说的“扎人”,我有同感——红薯不辣,但有点“扎人”的口感。化学实验是希望捕捉物质的客观属性,而写作课是希望体会和记录观察者自己的感受吧。一个食物的客观属性是个绝对存在,而它带给观察者的体验应该说是相对存在吧。同一个桔子,有的人嫌酸,有的人却感到清爽得很…… 人和外部世界的结合,让观察可以”进阶“到理解。
不过故事缺一个让情节出现的契机,阿留诺克。有了那么个入口,我们才能不是站在这个人世界的外面、而是进到他的世界里面,去体会他、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