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影子的光

阴影在摇摇欲坠的楼房间摇曳,随着日出日落流动着。在春季温暖明亮的阳光下,它显得有些阴森可怖。它从未否认过自己存在的意义。它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楼房中单调地流动着。

大人们常常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阴影,因为阴影之中存在着不好的东西,而阴影下也不是安全的。

“阴影是阴暗的,是邪恶的化身。”

阴影对此毫无意见,或者说,它根本听不懂人们的话语,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它只是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楼房中单调地流动着。

它曾羡慕过光,羡慕清晨的微光在露珠中映出彩虹般绚烂的色彩,羡慕人们对光明的喜爱和向往,但是它知道,它不会成为光,永远不会。它甚至与它向往的事物势不两立,只是因为自它诞生之初便早已确定的一条真理——光与阴影不可共存。

孩子们无数次路过属于阴影的角落,又无数次对它熟视无睹。“所以,我到底为什么而存在?”阴影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但是没有人能回答它,也没有人会回答它。这个问题注定了没有答案。

那是一个夏天的正午,刺眼的阳光在柏油路上掀起滚滚热浪,连树梢的叶片都因为太阳无情的照射而卷起了边。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们被热浪席卷,在烈日下四处逃窜。阴影目睹着这一切,但是它对此无动于衷。它不想为孩子们的痛苦,添上属于它的,“邪恶、阴暗”的一份子。

阴影眼睁睁看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在烈日的鞭笞下痛苦不堪,却依然不为所动。它静静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循着自己的路径,缓缓移动着。

“我能帮上什么忙呢?”它不知道自己能帮上什么忙,也许,只是大人们的又一次唾弃?

它的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

第一个孩子注意到了阴影,他跑到了阴影下,高举着自己的双手招呼同伴。更多的孩子聚集在了这里,一起在阴影之下立身,嬉戏。

阴影第一次感觉到,它似乎并不是生来邪恶——它停住了脚步,试图安抚这些在烈日之下饱受摧残的孩子们,也试图为他们承受热浪的鞭笞。它并没有忘记自己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规律,也没有忘记大人们对它的冷眼相待。只是因为孩子们终于注意到了它,所以它想要陪着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安全一些——即便这可能已经违背了属于它的规律。

微光透过楼房的缝隙,洒在了阴影下。阳光分裂成的彩虹般绚烂的微弱光芒映照在阴影的身上,流动着暗淡又绚丽的色彩——这也许是它最美丽的时刻。

阴影知道,它该离开这里了,可是它仍然固执地留在这里,想要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想要聆听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太阳是无情的,哪怕只有从楼房缝隙中溢出的微弱一缕也是如此。

微弱的光芒愈发强烈,阴影融化在了渐强的绚丽彩光之中,再无踪迹可循。绚烂的彩色光芒愈发强烈,最终合成那一束强烈而无情的阳光。阴影在阳光下粉身碎骨,而它用生命保护的孩子们,已经安然归家。

也许没有人能意识到阴影的付出,也许没有人愿意去想,但是阴影已经满足了。也许,一直以来纠缠着它的那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关键词:微光 阴影 流动 彩虹般绚烂的

4人评论了“属于影子的光”

  1. emmmm……
    关于感受:有些奇特,因为这个故事的雏形是几个我随便拼起来的小句子,我真的没想到我可以拼出这么多。
    关于亮点:肯定了……我的想象力?
    关于改进:逻辑与描写,怎么改怎么不满意
    关于说什么:说了……但是是不是说得有点直白?

  2. 直观的感受?很经典的题材,立异什么的都没啥好说的。文笔流畅,没什么这方面的缺点。
    主观地讲很鸡汤,可能是我小时候看过太多这种文章,感官钝化了。从更深的角度去思辨:那么作为“被人唾弃”的阴影,为何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或不可缺少的特点,并将其展现;而是选择承认自己的卑微却愿意无私付出?换句话说,从阴影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要去接受对方的批评而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一定要从他人的角度来分析,“清凉的树荫”和“阴暗的角落”显然无法相提并论。其价值在于他人主观的判断。如果按照基本的道德原则来判断,那么光明与黑暗永远是对立面,而且黑暗将永远处于道德的低位,因为人类道德的定义便是光明,与自然的法则所对立的。只是在现实中,黑暗是必须的,也是极有意义的。从总体的利益和共生的准则来讲,黑暗是意义大于光明的。只需按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即可。
    意义是想让人奉献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点。只是我觉得奉献的前提是价值观。
    建议:换个叙事角度,便会很不一样。如果将价值观转移到奉献本身,而减少对于其道德/价值的高下立判或许会更好。

    1. 因此,那些二元对立的“道德”往往禁不住被深入考量~它们只能被拿来糊弄/威压那些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人。

  3. 个精很欣赏小伙伴的批判性思维?? 本精读的时候倒没想那么多(也许毕竟多年不做阅读理解了✌️✌️✌️)
    我是觉得从阴影被小朋友发现到小朋友们离开它那几段写得真好,具体、有情节推进的层次感,打动了我。让我没有站在道德层面而是真切感受到了阴影的心情。
    “那是一个夏天的正午……连树梢的叶片都因为太阳无情的照射而卷起了边。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们……四处逃窜。”/“阳光分裂成的彩虹般绚烂的微弱光芒映照在阴影的身上“描述细腻? 不过结尾作者忽然跳出来,好像得出了一个结论似的抱臂说了些大的话,这给人感觉出戏(也许这也是让小伙伴感到说教的地方之一)。我的建议是既然拟人,干脆拟得更加具体。让这阴影就是具体的的某一块地方的具体的阴影,有自己的性格(比如一开始懵懂,到后面发自内心地想要照拂到孩子们,到最后有了自己的理解;或者一开始很叛逆、对自己的命运不服气,但后来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刷到存在感和尊严……这个作者来确定)让这块阴影的内心世界有成长、有变化,它才能真的挑起主人公在故事里的大梁位置。那么结尾就不需要作者说教,小阴影自己的一些对事件的反应就可以做结尾了,并且留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没有硬塞给读者什么道理。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