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成长或许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体谅和放手。
我的童年,大概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童年了。那时候,妈妈每天都会接送我上幼儿园,我们经常一起出郭林吃宫保鸡丁,一起在飘亮里购物,有时间还会一起去爸爸的公司。爸爸虽然忙,但还会尽最大可能早一些回家陪我,有时候陪我玩很幼稚的游戏,也有时候是为我们一家人烧一顿土豆炖牛肉,每当屋子里隐隐约约传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我便会冲出房间,第一时间在餐桌前做好。那时候我的身边永远都是暖阳,每一刻都透出温馨的阳光。
后来上了小学,爸爸更忙了,但妈妈仍然经常陪在我的身边,她把原来的工作辞了,每一次放学出校门,我都能一眼所中她的位置,我们的默契看似若有若无,其实一直都是那么的坚固。可能是为了找一些事做,她开始学习布艺和研究甜点,印象最深的便是她做的南瓜派、苹果派,南瓜派的口味很丝滑,整体甜度适中,还散发着淡淡的奶香味,苹果派则散发着浓郁的肉桂混合着苹果的清甜,而苹果派的上面是妈妈精心排列的格子条纹,一切看着都是那么完美却不让人感到理智的冰冷,而是一种充满母性的用心和旭旭暖意。
我想 “我真的很幸福。”
上了初中后,童年时的画面还是经常停留在我的脑中,而眼前的景象却在不断破裂,直至最后变成一块块拾不起的碎片。
我突然觉得我好想做了一场梦,梦里妈妈找了一份新的工作,工作的地点好像离家很远很远,我看着有一天妈妈早上5点起来,晚上12点回到家里,顶着满脸的疲惫,勉强笑着对我说:“周末我们一起出去逛街吧。”梦里的我脸上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好似她已经很久没有跟妈妈一起逛街了。我在心里嘲讽着那个我,只觉得她真的很可怜,但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梦呢,或许我也不知道。
眼前的画面突然黑了下来,再亮起时我看一个女生将体温计泡在滚烫的热水里,温度计刚碰到水面没多久便将它拿出来,横过来看了看,又把温度计泡到水中,重复了十几次后,才停下,拿起自己的手机拍了一张照,按下拨电话的按钮,手机里传出一声温柔但又有着些许疲惫的声音。
“璐璐,你有什么事吗?”
“妈,我发烧了。”
我目瞪口呆的看着那个女孩。
“怎么会突然发烧呢,你先找找家里有没有退烧药啊,我还得帮你写一个请假条对吧。”
“对,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今天可能回不去了,你自己先好哈休息吧。”
紧接着手机里便传来了电话挂断的声音。
我看到那个女生愣了一下,好似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紧接着面无表情的走进屋子,“砰”的一声把门关上。我跟着她走进卧室,虽然是白天,屋里却充斥着昏暗和阴郁。她把电脑打开,声音挑到最大,打开某个音乐软件,苏打绿的音乐如同流水般缓缓从电脑里传出。我看着那个女生拿起手机,打开某个音乐会的视频,带上白色的耳机,两条线耷拉在她的胸前,她蹲在床旁边,握着手机的手好似要把手机攥碎。我看着在杂乱阴沉的房间里,在充斥着各种声音的氛围里,那个女生在碎碎地哭,一声、两声,我好像能听到眼泪落下的“滴答”声。我看着她从默默哭泣到嚎啕大哭,直到哭的没力气了,靠着床睡着了,手机从身上滑下来,手机的屏幕突然亮起来,上面显示着“妈妈 来电”。
我想走过去叫那个女生起来,告诉她他妈妈给她打电话了。我悄悄的走近,试图去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想要陪她一起在混乱中沉淀自己。
突然,我止住脚步,我看着近在咫尺的女孩,突然觉得好似在哪见过她,我毫无头绪的翻找着自己的记忆,眼前的画面却又逐渐的变得模糊,向远处游走。
再次出现画面的时候,我还在寻找着那个熟悉的女孩。我看到眼前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桌边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便是那个女孩,我看了一下桌上方的钟表,指针正好对着12点的方向。另外两个人年纪大一些,应该就是她的父母了吧。厨房传来“叮咚”的一声,紧接着女孩匆忙的跑进厨房,从烤箱里拿出一个十分精致的芝士蛋糕,上面好像还写了“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如如同怀揣着宝物似的小心翼翼地端着那个蛋糕,有轻轻地将它放在桌面上。我看到她们一家人和和乐乐的吃着饭,中间女孩还把蜡烛给妈妈点上,给妈妈唱生日快乐歌。我看到那个中年女子眼里蓄满了好似马上就会掉下来的泪珠;我看到他们在餐桌上边吃边聊着自己的近况,工作的、学业的,即使疲惫,但他们依然聊的很开心;我还看到那个女孩的妈妈给她讲自己工作里面一些有意思历史故事、地名典故。最后我看到当整个屋子灯暗下来,所有人都在黑夜的寂静中沉眠的时候,那个女孩偷偷打开床头微弱的散着暖黄色光的小灯,默默地写着日记,而在那个深棕色的日记本上的最后一句话是
“所谓的成长不过是学会放手,很庆幸,今天我终于做到了”
面前再一次变成沉默的黑色,不过很快又亮起来,只是这一次不再是连续的画面,而是一面镜子。我走上前,直视那面镜子,里面的我在逐渐长大,有婴儿时期的我,也有少年时期的我,最终定格在了青年时期的我。
我恍然“原来,我就是那个女孩啊”
最后的最后梦醒了,我看着现实中空荡荡的房间,回过神来。我想起脑海里妈妈充实满足的笑容,爸爸意气风发的身影,终是释怀了,也明白了,我们总会慢慢的长大,时间早晚罢了,有时候对父母的放手,是另一种成全,成全了他们,也成全了自己。
1、 你认为这篇作品能够道出你生命中的某个/些独特之处,或者说真相吗?(它有分量吗对你来说)
能,是有份量的
2、 如果有,那么,那个独特之处/真相是什么?
可能是从上了初中以来一种很脆弱的心理情绪以及一些潜藏在内心的对父母的不满和抱怨
你认为在作品里,你把它抓住、表达出来了吗?
我觉得有一定的表达,但不完全,因为有些内容涉及了自己不太想谈到的事情
3、这一次写作,自己满意之处在哪儿?请大声出给自己的一个赞美。
满意之处就是总算赶把一些有点病态的表现写出来了,现在再看自己写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真的有点神经质
4、 此刻的困惑是什么?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吗?
困惑是怎么才能让文章连贯起来,因为对于我来讲这篇文章是断层的,很多是回忆的片段,也因为自己之前刻意想要忘记,所以对于很多那时候的事情印象不是很清晰,所以整篇文章都是断断续续的,也没有找到一种特别合适的方式,可以把回忆的片段用比较好的方式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可能需要一些帮助的地方。还有就是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结尾,就是怎么从正文转换到结尾,我还没有研究的特别明白。
1.在上初中之后的第三人称转化。因为最开始第一人称的叙述很有代入感,很温暖,突然画面的转化让我有些小意外或者说小惊喜。
在最后的释怀。因为作者心态的转化过程没有写明,给人的感受是“这个家庭怎么办啊……太难过了”突然变成像 小树葱绿在早秋的微风中阳光透过枝叶 那样的气氛
2.想记录自己家庭的变化。我觉得作者并没有完全释然,这篇文字就是曾经悲伤的证据。作者把自己剖开来,赤裸的文字是张开的手臂。
3.作者很乖巧,面对父母这样最亲的人时会忍让会妥协,遇事不硬刚。
4.家庭气氛的巨大反差。视角的转化。
5.缺作者发生转变的过程。
5和2极赞同!
inter强大!
1、这篇作品里,你印象最深之处在哪儿?请大声读出来,读完说出理由(想一下,这里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面前再一次变成沉默的黑色,不过很快又亮起来,只是这一次不再是连续的画面,而是一面镜子。
那种超出现实的描写,感觉很梦幻,又很精妙。
2、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想法?请给出你的依据
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成长,不过度依赖父母的情感
3、你从这篇回忆录能看出作者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上哪些特色?请指出。
感觉作者已经是个成熟、很包容的孩子了。
4、你认为这篇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用第三人称,电影放映的方式来写这些回忆
5、读完感觉这篇作品还缺什么吗?请说出来
如果把这些梦境用一些转折衔接起来会更好,现在的衔接还是有些突兀
很同意interwitne敏锐的思考。最脆弱之处并没有写出来。后半段自己陡然长大,而这背后来源于什么则未知。可能是一家子发现父母虽然在家时间短、但也可以做小菜的支持体系(比时间更重要的是质量)?也可能是小菜发现自己过去是依赖,而今独立了?不知?♀️
感觉这种“长大了”似乎是说给自己的一种姿态。不够有说服力。(就写依赖怎么不行,就写不能接受而伤怀怎么不行,为啥要正能量?如果不是恰好“我”真的长大了)
断断续续木有关系。回忆录往往就是很多碎片拼成的。这些碎片往往都是有价值的。(怎么处理记忆里不清晰的碎片,我给寜玉瑾留言里有,菜阔以去康康。)只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碎片就可以被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