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厨房对我来说,更多的是“童年”而不是“厨房”。
我记忆中的那个10年前的厨房是个很小但挺长的长方形的小屋子,被安置在我们家的最角落有节奏的吵闹的呆着。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住的是一个两层的房子。那个时候我拥有一间我自己的屋子,但由于它在二层而且我太小了,爸爸妈妈总是让我在一层客厅的餐桌上写作业。餐桌就成了我观察厨房的最佳视角。餐桌正对着的是去往厨房的唯一一条道路,在去往厨房的唯一道路上挂着家唯一的一块表。那是一块看起来像英式的,白金色的,充满贵族气息的双面表。它被挂在了天花板上,有的时候一晃一晃的,很可爱。我很爱那块表,因为小时候我总想着“再长高一点就可以够到它了!”
而那块表后面的厨房大多已经是模糊不清的了,大体色调是银灰色的,地砖大约也是灰蓝色的普通瓷砖。没有什么绿植,窗户也被贴了膜,还被菜板挡了一半。除了那几双筷子,还和我有一些渊源。它们就立在厨房门口的台面上的不锈钢的小框里。几双深棕色的木筷和几把银勺子总是很凌乱的插在里面。不整齐倒也处在了一个完美的不会倒下的平衡点上。这大约是我们家厨房最乱的地方了,因为每次都是我插,我拿的。每次快到吃饭的时候,我都飞快的跑向厨房抢在爸爸妈妈端完热气腾腾的菜之前把筷子拿好,严阵以待。等着爸爸妈妈把菜放好后某个“惊鸿一瞥”看到摆放整齐(放在碗上)的筷子和闪着星光期待被夸奖的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没错,就是我),然后开饭夸张的大肆夸奖一番。这就是每天晚上我的快乐时光!好像每次都是如期而至,也好像每次都是意外惊喜。总之这就是厨房送给我的最大的美好。
至于厨房深处,我只记得,灶台和抽油烟机总是油乎乎的,不是很想碰。那个时候还因为看了一个广告,天天和爸爸妈妈争辩,抽油烟机到底应该安在人脑袋上面还是下面,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由于厨房太小,我们家的冰箱是放在客厅的,厨房里就也没什么好吃的了。那个时候我最宝贝的就是那个绿色把手的夹热盘子的夹子。我每次被爸妈支配去用那个夹子都心惊胆战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盘子摔碎了。几年下来,每次的心惊胆战竟然保护好了每个经由我手的盘子,真是值得骄傲。
若说那些年厨房留给我的还有什么其他的记忆好像很难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来了。
不过如此简单,不如此童年。
嗯,出彩之处在于作者和记忆中这些东西的「互动」。所谓互动,无非待人接物、观察与操使。往往这种东西的里面蕴藏着记忆呵。闲适且安心。
这样直白的句子“我很爱那块表”好可爱,呼应了句子背后那颗孩子的心。
双面表、绿色夹子、筷子——关于厨房你提到的地方并不多,但每个都能让人记住,很好? 因为每一个都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和它们被留在你记忆中的事实相吻合,有着和你独特的渊源。所以说是“不过如此”,但点点滴滴都是故事,是家的滋味。
好!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逻辑清晰,结构精妙。文章中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过渡句,也有巧妙的“铺垫和照应”,更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开头三言两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不拖沓,开门见山。另外,使用了多个精美的句子渲染氛围、烘托气氛,给读者以“代入感”。第一人称的视角更是能体现真挚的感情。节奏适当,不紧不慢刚刚好,在恰当的位置设置了一些小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利用“厨房”这个线索,利用得非常巧妙!以及,文章处处不忘表达作者最真挚、最真实的思想感情,对童年的渴望和不舍。最后一句话短小而有力,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绝对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