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了离我家很近的一个大咖啡馆。
坐在最底层,出乎意料的人很多,很喧闹,又不嘈杂,是有规律、有整体感的规律人声。除了不断播放的背景音乐和服务员的大声言语,听不清其他人在说什么。
音乐很有节奏感,很跃动但不浮躁跳脱,既可以放松又可以随之摇摆,是轻微地带动着人们的音乐。略微有点虚幻,大概是因为被人声掩盖了一点儿。在我观察期间,它起码更换了四五首。都是听不清歌词的英文歌。
服务员也很少说话,在我观察期间他们最多说过五句话。但每次都很大声。因为他们之间交流的都是关键信息吧。
咖啡馆很大,天花板很高,很是宽敞亮堂。但天花板并不是一堵整墙,而是粗细有别,横七竖八,有红有白有黑的管子。他们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排列、叠加、交错,居然不难看。
有一些管子上面吊着灯。一盏盏灯都很小,盈着暖黄色的光,乖巧地排列着一动也不动。在这些暖黄色的照耀下,咖啡馆里的一切桌子、椅子、杯子、人都有明显的明暗交界线。如果用来画素描,大概会因对比度太高而耗费大量时间与铅。
咖啡馆里的桌椅有点杂乱,大概是因为人们使用他们的时间太久了。椅子大多是棕褐色的,皮质的,木头腿;桌子大多是黑色的,一板一眼的方形,也是木头的。地板是米色的,在暖黄色灯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温暖和明亮,颜色像一块晶莹的奶油乳酪蛋糕。
几个不同的角落里分别摆着不同的盆栽,但都是绿植,没有花朵。他们都是真的,我身边就有两盆,一高一矮。高的那个有点像热带沙滩旁边那种椰子树的缩小版。树叶的绿色和树干粗糙的棕褐色为整体环境增色不少。
我的斜后方是服务台。与座位区整体偏雾面的柔和的“面包”质感不同,服务台使用了一些比较光滑的材质,大量的运用了镜面,透亮甚至可以说有些锐利。吧台整体使用了黑白色的大理石纹,上方的咖啡机还是什么东西直接使用了银色的、金属质感的某种材质。虽然显得与整体风格有点迥异,但的确增色了不少,使整体的感觉更果断、清透和纯净了。
我没太观察人,但也注意了一些。譬如我对面是一男一女,那男子似乎是个教育公司的老总,脸上神情略有不正,滔滔不绝地对于“高考”一类的话题大谈特谈;而那女子背对着我,始终没啥动作,也不怎么说话。我想,她或许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又或者是个可怜的需求者。又比如,我旁边是个看起来正值豆蔻年华,穿着朴素,身材略微走样的少女,面有劳累的苦色,却依然专心致志地背诵着英语单词。她身边那个脸上满是皱纹的中年女性,大概是她的母亲,只是偶尔问一问少女的情况,问的内容大多还是单词,有一句是“待会儿想吃什么”。女孩笑了笑,说想吃薯条,但笑容依然是苦的。当然还不止他们,我身边还有那么多人,他们或说或笑或沉默,神态各异,干的事也各异,心中所想所感毫无疑问也各异。
以上基本上是我观察到的所有。半小时时间,我就呆坐在这儿,看着、听着、感受着这一切,我觉得他们在离我越来越近,但同时也在离我越来越远。一瞬间,我感到可悲,但是又不可悲。
随着你的描述,这个我从没去过的咖啡馆慢慢浮现在我眼前。
你对装潢设计尤为敏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局部反光、光线的分割、暗沉的皮质椅子面。就像巴黎,或者欧洲其他地方的城市咖啡馆。只不过这里大约没有烟雾缭绕、也少红唇、卷发与黑白版面的报纸。“增色不少”这个说法放在这里我不甚理解~因为咖啡馆似乎缺一个整体的调子、气质,所以“增”的是什么色我不大能想象。同理,“脸上神情略有不正”这个“不正”不如直接写出。否则,怎么算“不正”,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
但总的来说,跟上一篇习作相似,看到结尾处,“可悲又不可悲”的交错感受,我隐约能够体会到了?
w 能从描述中看到生动的咖啡馆呢!最后写的那个背单词的小女孩,让我感受到中考之前突击单词的日子……真是苦涩又带着点甜味——背单词的苦涩和多背了十个单词的那一丝丝成就感。351姐姐好高产啊!!!每次我都想多写点但是觉得写不出来呢……大概多写几次就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