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蒙眼挑战体验写作
第一段是蒙着眼睛观察学校。丝巾有一些透光,但是并不影响我什么都看不见。戴久了可能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导致的紧张,都集中于眼睛一处,和丝巾接触的地方甚至产生了极其微弱的、有点麻的痛觉。
车,很多辆车,发动机有点老化的货车,在石板路或水泥路上发出起步的声响,带起一阵热气夹杂着尾气与汽油的味道。司机讲话带着乡音,还有被生活打磨出的沧桑感。后来我才知道那好像都是一辆车,在学校里肆无忌惮地开来开去。
很多触感不同的墙壁,有的是光滑而冰凉的瓷砖,有的是顺滑带有横线条的木板,有的是带有颗粒状、在刷颜料的时候没有涂抹均匀的粉刷墙,有的是被太阳照射了很久、温度渗透进墙体的石板,有的是一块一块被垒起来的砖墙,有的是已经掉了漆的、会在手上留下粉尘或墙皮的老墙,有的是网格状的、甚至算不上墙的隔断,有的是被植物爬满了的,有的是被彩色颜料画出图案的。也行以后会单独给学校的墙写一篇文字,表达它们的一些可爱。
篮球场是永远充满活力的,打球的男孩子用青春里蕴含的体力与情绪,全部发泄在半下沉的坑里。在视觉产生障碍时,听觉被赋予了更多的辨识的能力,仅靠听就能叫出他的名字好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从教学楼走出来的同学在打电话,分辨不出具体内容,却能听出情绪,在树叶晃动中摇曳着。
没有人的图书馆报告厅是冷静的,摸上去毛茸茸的帘幕也没能让我感觉到温度。大型机器的风箱像野兽在嗓子里发出的低沉嘶吼,狩猎般在无人的角落统治着静物。
一进入自行车车库就被扑面而来的皮革的味道包裹住,我像被轮胎的橡胶包裹住的里面的空气一般感觉到窒息。每一辆车的车座都是不同的,有的中间有空洞,有的被设计出流线型,甚至还有的比人们都早早换上了秋冬装。
秋分的风还是温暖而柔和的,没有夏至般热烈,也没有冬至般冷冽。如果仅仅是在室外行走,那么风拂过皮肤的感觉可以形容成爱抚。系上裸露的脚踝又擦过锁骨,把发丝吹到肩膀上,又顺着肩膀滑落下去,温柔得不成样子。
不用视觉去观察的世界降低了维度,除了那些在指尖被确定的直角墙壁,仿佛一切都是平面的,像放置在一个巨大的传送带上,用一种极大的压迫感向我逼近,一伸手或是意外或是印证,温暖的安全感又包裹上身体。
所有感官都在打架,疯狂般的自由。
周末城市观察笔记
第二段是只用眼睛观察车外。第一次参加会考为了以防万一到的比较早,坐在车里竟多了可以细品牛奶的短暂悠闲。正巧赶上一场秋雨刚开始掉点,窗户关得严实,基本上听不见外面的喧闹。
窗户上的雨点还处在缓慢流淌下来的大小,给整条街道渲染上了秋天的氛围。那雨下得安静,像流泪而不是哭泣,落在用来临时遮雨的复习资料上也不会晕开墨色字迹,更不会打扰到任何在雨中的漫谈。
早上的学校门口总是热闹的,虽然与当天的天气格格不入,却完全柔和得交织在一起,像是理所应当的常态。道路两旁停满了车,只有极其幸运的人才能碰到一个车位,拥有这个观察人间百态的机会:
穿着西服骑共享单车的年轻人把住车把等待着红灯,开着奔驰的司机把头伸出窗子目测着错车的距离,三三两两穿着校服并肩走过来的学生说说笑笑,骑着电动车压着盲道的家长一回头,自家背着红色小书包的娃娃一屁股从后座掉在了地上。
车上隐隐发出风箱的嗡嗡声,恍惚间看着窗外因为在看胶片机拍摄的老电影。安静是一种可怕的氛围,容易让人着迷,一不小心生出天长地久的错觉。世界里的电影还在播放,不断地有人出场又退场,但那场雨就下在这里,好像再倒一下录音带子,这场雨就会被剪辑掉,篡改成春夏冬天的故事。
雨下得大了,发出来不容人忽略的声响,像在清哼一首情歌。
那一刻,我爱上这秋天的故事。
我很享受观察队友在触碰我特意挑选的物体时的反应——总是会先吓一跳,然后用指肚轻轻摩挲着物体表面。
一个一个分场景的描写又可以把我再次带入那个阳光并不明媚,空气并不清新的下午
我觉得雨可以和一切浪漫的事物交织——包括到很远的地方考试。
杂糅着的浪漫甜美与现实生活的烟火气竟也不矛盾,给人一种温柔但又随着秋雨带有一丝丝萧疏的气氛。
“包括到很远的地方考试”…… 是呢
有种从海淀黄庄搬家到安贞里就像是要出嫁离开家的感觉
那些生动的句子们…… 最喜欢这个“没有人的图书馆报告厅是冷静的,摸上去毛茸茸的帘幕也没能让我感觉到温度。大型机器的风箱像野兽在嗓子里发出的低沉嘶吼,狩猎般在无人的角落统治着静物。” 我会觉得那种蹲侯已经过了一万个年头。
以及,
“情绪,在树叶晃动中摇曳着”在树叶晃动中摇曳的是情绪吗?这句属于诗。
观察笔记我喜欢后面部分。“容易让人着迷,一不小心生出天长地久的错觉。”这句是张爱玲啊,《倾城之恋》。我也知道前面的观察都是静默中的,所以“看”热闹的人也是保持了闲情。但这里突然把这份闲情挑明了,“世界里的电影还在播放,不断地有人出场又退场” ,做得合适到位,给人感觉很好。
场主总是能赋予各种物件生命。印象里最深刻的是能“炸出一个绚烂的春天”的风。“那雨下得安静,不会打扰到任何在雨中的漫谈”果然又打动到我惹=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