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路,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这样:在初期像逛商场一样走马观花式的探寻,想去找到真正契合自己的,能与自己的每时每刻都产生共鸣的东西。于是经过的每家商铺都怀着一种尝试的心态进去转转,或许放进购物车里的的会是食物,书籍,唱片,毕竟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推着购物车回家以后,我应该会开始一一尝试,适合的就留下,不要的就扔进垃圾桶。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就会只剩下一件物品了。我相信那便是正确的。
后期便是走隧道式的深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以后,在不断地积累与使用中充盈自己,直到触及到心灵的最深处。隧道进不来自然光,又深又长,但我觉得这不会是困难,因为早在我发现我真正喜欢它以后,热爱与真正做出的努力会逐渐凝聚成灯火,伴我在以后幽深而漆黑的日子里前行。我需要注意的没有别的只有一直走,不要回头。
Post Views: 23
所以,如果定一个目标,这一路是在找寻什么呢?亦菲有想过吗?
什么东西会合你口味?是在找食物吗?这样随意的尝试会让你紧张/刺激/放松…… 呢?
隧道深且长,进不来自然光,在隧道中你会需要注意些什么?会用怎样的方式进深呢?
1.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去感受了一种食物,因为每种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有充分的时间来留给我们与食物相处,感受了因为以前太着急去食用或者某些外界因素干扰而没有体会到的食物的独特性和灵性。每种食物都有它自己的语言,每步工艺,每个生产线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这种独特的感受让我觉得自己以前享用食物的方式简直是太不走心了,没有做到尊重它。
2.感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延伸性有点大,与其本身可能契合度没有那么高。这样算是没有达到任务要求吗?还是这个写作的本意就是以食物为引子再去拓宽自己的思路,最终写出一篇有创意的,独特的作品,而不是拘泥于食物本身的?
初次创意写作,山精对大家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这个任务本意是希望从食物(单指这次体验的这份食物)去找能够呼应/契合上的那个人。但是,这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深度的观察、也需要对人性的理解、需要思考。
第二次 这次体验发生什么特别的事吗?和上次比较,你的体验/写作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特别的事就是闭上了眼睛以后,感觉以前在学校走过了很多遍的路都变得陌生了,比如从西楼到体育馆,明明就是直直的一条大道,也没有任何坡度。但是同组伙伴带我走过时,我却感觉它的方向变了,变得凹凸不平了。变化就是上次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在情理之中,香味,触感,在我去感知之前,我的脑海中就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可是这次蒙眼体验时,一切都变得更具有未知性了,有很多事物好像也换了样貌。我觉得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是在眼睛。视觉会主动为人的其他感官服务,形成一种很神奇的记忆。所以在蒙眼体验中这种记忆和主观臆断没有了,仅剩其他的感官在独立工作(可以说是独立吧,毕竟我觉得味觉不会很影响听觉)我们所能体验到的一切才变了样子。
而你的习作在我心里留下了软糖独有的诗意
魔盒小纸条。提问:当你和它在一起时,发生了什么?离开它后的你,有否一点点的变化?如果有,请写出。
当我和它在一起时,我感觉我的烦恼都被抛到脑后去了,因为我看着这片广袤的天地,感觉自己很渺小,相对于它来说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烦恼又显得会有多大呢?离开它以后我本以为那些琐事会继续缠住我,使我再度变得焦躁。可是并没有,我走下坡的时候,看到远处准备去比赛的同学拖着自己的装备闲庭信步地往体育馆走,感受到凉爽的风迎面划过我,听到人们的皮鞋走在石板路上哒哒的,清脆的声音。我觉得,这世界好像变得美好了一点点。
曾有一刻,天空被装进了软糖心里。
7.这次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在老师给我们下发了问题后,我看着那些有意思的想法,思绪好像被带到了几年前的童年,在我还无忧无虑的时候。那时候不用担心学业的沉重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每天的记忆都是简单。比如上课时和同学说了什么好玩的话题,这都足以让我的嘴角上扬一整天。而现在我好像已迷失了自己,在市侩中挣扎,纠结于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或许这节课带给我最多的启示便是试着去和童年的自己重新见面,重新做回那个简单的小女孩吧。
1.此刻,你的旅程到了哪里?现在还尚未走出商场,依旧是货架上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前几节课从不同角度体验了写作的方向,现在已有一些我中意的类型了。待到所有新的任务完成后,我想我就可以走出商场了。2.回顾前几程,你增加了什么新的见识/本领?积累了什么收获? 以一种或几种全新的方式去体会以前经历过的事物,撇去心中的浮躁和对一个事物的刻板观念,不用害怕浪费时间 就耗在一个你感兴趣的事物上面呆一整天,这是我对观察的新体验。有了这些方法我发现身边原本熟悉的东西也仿佛变了样子,它们好像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恩怨情仇。万物皆有灵。3.请在其中包含、或者单独写出,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1)你认为灵感是什么?灵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于平行世界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你与它素未谋面。但它或许就在某个平常的下午,穿过光年与空间,流星似的在脑海中流过。当然自己从未见过它,会觉得新奇,这也大概就是灵感那么捉摸不定的原因吧。(2)回顾第一阶段的课程,你有灵感迸发的时刻吗?请举出例子。并回忆这是怎么回事?为了捕捉灵感,你使用了网子还是捕鼠夹……? 在第一堂课自由写作的预热中,一开始我确实像老师说的那样不知道写什么,写出的话都好像是杯子里的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然而从第三句话开始,一个思绪突然跃出我的脑海,流淌在我的指尖中。我突然是找到了写作方向一样,写出的东西就开始行云流水般的富有韵味了,而且奇怪的是,我越写到后面越想继续。这个灵感就好像是我写作的指引者一样,在给出这个灵感之前就早已在心里铺设好了接下来要走的全部道路。(3)关于灵感,你现在还有什么困惑吗?请说一说。 若是你与灵感有碰面 但你却不幸错过了它,它扫一扫自己的尾巴又回到了天边,你该如何召唤他再次来到你面前?亦或是只能放逐他在轨迹中徘徊,自己心里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
关于灵感的话题软糖可以去康网站-工坊食用指南-“小伙伴们关于灵感的感悟” 。要是问山精的话——
我说如果是深入自己内心的那种灵感,总会回来的(就算以另外一种形式)。因为在此之前其实你已经做过很多思考的积淀了。
但灵感毕竟是有灵性的,所以不能指望每一次的它都是一摸一样哒。
第八周魔盒小纸条:本周回答的调查问卷好像带我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发掘到了本属于自己的一点痛楚,温柔与哀愁。有一些问题自它问出以后我就可以马上得到答案,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这件事了,但它好像就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只需要蜻蜓点水一般的提醒就可以唤醒。有一些是我需要稍加思索才能回忆出来,或是尽管我认为这件与问题相匹配的事一定发生过,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的。这两种到底哪个才能唤醒我的本心,让我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目前我还没有答案。或许等到下节课之后我才有可能略略感受到一点思路吧。
第九周魔盒小纸条:关于上周遗留的问题,我暂且认为是前者。记忆与大脑空间之间的距离越短,更有利于去找到它,并带着它唤醒我的本心,乘坐着时光隧道到达内心的最深处。距离太长的话,那种感觉早在碰撞中消失殆尽,欲望与那种探索的心理也不复存在了。
再关于本周,这次与自己的隐私对话我采用了手写的方法,因为我觉得电脑等电子的产品会稀释浓厚的感情,让我损失掉很多本来应该表达出来的话,既然这种东西只会给自己一个人看,那有些东西就这样被隐匿掉了该有多么可惜呢!简单来说,写完以后我好像想通了很多,对自己毫无避讳的评价以后,居然有一种久违的释怀感。
很欣赏软糖的那只本子
唤起的就是手作的感觉
第十一周魔盒小纸条。本周我们鉴赏了先前几位同学的回忆录作品,各有特点与情怀。我暂且认为回忆录是一种唤醒本能的东西,潜意识中存在的事物与一些尚未消失的期待,都会在这个主题给出之后马上进入思绪。那么它就是回忆录最应该写的东西了吧,回忆过去,缅怀自己逝去的、宝贵无比的童年过往,品味那时的自己独特的心思与现在自己的想法有何异同,或者是最简单的,单纯去回忆一件事情,每一件对于自己很重要的事情都是自己性格的其中一块拼图碎片。
第十二周小纸条 本周学习写了回忆录,回忆录是一种记录自己过去的回忆事情,将那些可能会改变自己人生轨迹整合起来,或是挑选其一深度刻画,形成专属于自己的一份独有体系。我根据这样的方向选了一件亲人去世的回忆,可以说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矛盾,如此不安,如此悲痛欲绝,这种生拉硬拽的成长使我不得开心颜,延迟的痛感带来情绪的断片。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差点落下泪来,可惜自己的文学造诣并不高,实在是无法将自己的感情展现在纸上。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么无力吧,以后文学的路还长着呢,我要开始学会跑了。
用文字表达和探索自己的内心,是写作者一生的任务。人类的心灵那么幽深,又时时在变化着……
第十三周小纸条 本周学写了陌生人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考虑了这个人可能的一些生活习惯,性格脾气,三观等事情。这是我第一次试着如此去猜想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融合起来去迎合他的一些表面上的行为特点。感觉和单纯写人完全不一样,多了一些细节和合理的侵入,可能在旁人看来这有点侵犯别人隐私的性质,但我个人看来,既然是陌生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或许只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出现一次,你对他所有的离谱的想法和念头也不可能再对他本人有影响,只会消失在这个时间段中,再找不到了。所以它或许并不是个多严重的问题,只能说是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吧。
大纸条
1、你从这个阶段的写作课(童年的厨房/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隐私地带/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回忆录写作)学到了什么?(如果什么也没学到,也请据实说出)
学到了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是铺垫未来人生性格的一块垫脚石。不能忽略任何一点情绪与感受,假装这事和自己无关,从未发生过似的。回忆过去在某些场合的经历,并将其总结成经验,由此来展望未来也是必要的。
2、从自己这篇回忆录的写作中学到什么?
可以说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如此矛盾,如此不安,如此悲痛欲绝,这种生拉硬拽的成长使我不得开心颜,延迟的痛感带来情绪的断片。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差点落下泪来,可惜自己的文学造诣并不高,实在是无法将自己的感情展现在纸上。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么无力吧,以后文学的路还长着呢,我要开始学会跑了。
3、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回忆录愿意怎么写?(包括选择的题材、写法)
愿意将这些事情串在一起,凑成一条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平滑的时间段,最终回到现在或是拓展未来。有种成长的感觉,就是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但起码也是有一条模糊又安心的路的。路上总会有什么伴你前行。
“但起码也是有一条模糊又安心的路的”同感辽
14小纸条
本周我们接触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直是我从小到大来最大的痛点,写出来的环境没有共鸣之感,只是单调单薄 没有想象力的结构。课程上完以后我突然就有了一种感悟,之前写不好环境可能是没有真正的把这个环境当成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来写,比如想象一下在这个环境里会发生什么故事,有没有什么新奇的际遇等等。我在想象完这个故事以后,好像对这个场景本身的感悟又加深了,或许以后的写作中这个方法都能帮到我
“之前写不好环境可能是没有真正的把这个环境当成一个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来写” 就是对环境的感知力吧。对物质世界的敏感~
第15周魔盒小纸条。本周学习了写作的一个基本公式,能够足以将一篇文章的开头 中间部分和结尾巧妙连接,中间部分还不会显得那么突兀,可以很自然的顺过来。就所谓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试了一下这个写作方法,感觉在我身上还是有点用处的,同一件事情过渡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不会显得那么僵硬了,可以自然的引到它上面去。因为全文是由这样一条主线穿插下来的,骨架已经定好了 里面的内容自然不会有多疏离。
最后一周魔盒小纸条:本周在课上进行了初稿的写作,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又获得了这条道路上最后的一点收尾性的收获。语言或许不是属于我的问题,我真正需要做出改变的是叙事的轻重与结构,徒有语言的堆砌是没有穿透力的。而在这么长时间的写作中我相信这一点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与提升,但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天,一个月,一年,直至以后的任意一个时间,都去在阅读中去学习去感悟这些东西。这条路永远都不会有尽头。啊,再说另外一句,每次写作预热都真的很有作用,以后想写作前就先保持写个10分钟吧!
“啊,再说另外一句,每次写作预热都真的很有作用,以后想写作前就先保持写个10分钟吧!”赞同,要是想写点什么,先要确认自己的心是自由的、身体是灵活的~以便随时起舞。
第三阶段 魔盒·大纸条
1.以前的我认为写作只是一种满足班主任和判卷老师的方式,将一些可以串成句子的词汇进行排列,重组,凑够600字,好了,这就是一篇作文,这就是写作了。为什么所有发生的事情一定要写下来呢?为什么不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呢?再经历一遍文字,说不好感情会被怎样过度解读呢。而现在,我却觉得用写作来表达情感最好不过了,文字是人类独有的交流工具,我们就理应对它情有独钟。它是心情抒发的出口,是情绪的发酵点。在心情翻涌之时,用它来冷静,来抒发再有用不过了。但毕竟我们不是神,怎么样都不可能做到把自己的情绪完完全全的倒出来,就算自己的文笔再好。所以,写作大概追求的是,在限度内把自己全部展现抒发,最后那一点,便是永远的触不可及刚刚好。
2.叙事,无用之上建立的有用。称其无用,事情本来已是发生过的了,按理来说你的还原再怎样精确也是无济于事;但又可以说它有用,在原事件上加上一点体会,哪怕一点,也是比没有强的。体会是直观的东西,环境,语言,动作不是,它们是衬托直观的工具。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叙事往往是有很多个角度的展现的,但若是亲身体会,最多也就只有一个角度。多角度的探索可以带来换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3.写叙事类散文时,可以按照自己所要表达的轻重缓急的顺序写。比如,在我的大作品里,我会选择按照开头-结尾-中段的方式去写,先交代女孩身份背景,再写末尾的矛盾冲突所引发的结果,中间添加一些情绪转变的过程,做适当的衔接。开头最好最先开始,为文章确立基调与背景;结尾表达思想与主题,最好引人深思,要好好琢磨表达方式,不能烂尾;中段则就可以按照前后文的伏笔去展开,去承接,大致推动情节的发展,再根据情况合理添加细节。避免了因为没有耐心或者中途被打断所造成的结尾戛然而止、文章质量大幅度下滑的情况,整体文章论调也是和谐统一的。(这是我最喜欢的写作方法了,别的也不是没有,但好像都没有那么独特?)
节奏 小纸条:本周学习了把控文章节奏的方式。先将全文想要表达的主题浓缩成一句话,再将这些话按照写作的内在逻辑拆分成5句,例如按照事情的进度,时间,或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深度来为整个事件进行二次定型。最后根据5句话将文章写出来,要注意每句话的内容在全文中所占的比重。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节奏把控比较到位,读下去会让读者随着文字一起体会当即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气氛,牵动读者的兴趣,把握他们的注意力。文章更富有张力和粘连感,不会造成内容之间联系不大,节奏拖沓而冗长以至于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的后果。对我本人而言,这是一种能很好改善我节奏“带不起来”的问题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