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黄白色。很小的饼干。
我猜应当是把原材料和好之后装进裱花袋里,挤一点在烤盘上,一枚一枚的,然后直接放进烤箱。
表面有凹凹凸凸的花生碎,“碎”得不大不小:比花生本身小不少,比火锅店卖的冰粉里的花生碎大很多。
一个花生碎大约是四分之一个花生。
饼干的上表面有裂缝,裂缝里有饼干渣,看上去口感应当像是入口化渣的曲奇。没有裂缝的地方非常光滑,麻花的那种质地。看上去很脆,至少不会入口化渣。
底面不完整,有空洞,像馒头里的大气泡一样。所以可以透过底面看到饼干内部的花生碎、孔隙、碎渣。
【嗅觉】
没有很大的气味,空调房里几乎闻不到。
一开始有隐隐约约的、花生和奶油混起来的、被我称为“温柔”的味道。再闻的时候花生味变浓了,可能是经过大脑处理之后,主观让我觉得这个饼干应当有花生味。
受到坐在我右边的小朋友的启发(她把鼻子凑近了包装袋的开口),包装袋里味道可能更浓。所以我拿起袋子向里闻。
有“属于饼干的”味道,但是这次花生的味道很小。
【触觉】
会掉很多渣。
尤其是底面,很能掉渣。
视觉观察的时候,觉得上表面有裂缝的地方会掉渣,表面相对光滑(麻花质地)的地方应当还好。但是摸不出什么区别,看起来很光滑的地方实际隐藏不少细小的碎渣,看不太出来,但是摸的时候能明显地摸到。
手指上“大的渣渣”不很多,但是细细碎碎的小渣沾了整个指腹。
【味觉】
咬碎最先是饼干的部分,中间的孔隙裂成两半。
然后咀嚼到的是和花生碎粘在一起的饼干,不像中间那样酥脆,但也很脆。是“实打实”的脆。
最后是花生,花生是最不脆的,需要拿后槽牙嚼,嚼完之后会有一点花生粘在牙上。
中间被最先咬开的地方是“有气体”的脆,好比吃加厚的蛋卷;粘在花生碎上的饼干的脆是“纯固体”的脆,好比吃加厚的薯片,或者是不会入口化渣的曲奇;花生相比来说比较韧,好比吃巴旦木果。
舌尖避开花生,单找饼干碎,发现其实挺甜。比曲奇要甜。比较甜的奶油的味道。
不细品的话不觉得甜,只觉得脆。大概是因为有花生。
花生进嘴的时候很香,是花生油的那种香。嚼成碎末、然后变成“浆糊”之后,又有另一种香,在嘴里徘徊。香味不在舌头上,而是在后槽牙。是比较单纯的香,没有其他味道:不仅没有甜,也没有平日里吃的盐焗花生的咸。香得颇有“植物”的味道。
【拟人】
小瓦平日最喜欢的是和人聊天,聊什么都行。吐槽老师,抱怨课业,点评时事,分享八卦……不论说什么都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且逗人发笑也是他擅长的事情。
小瓦的学习是不错的,虽然不如“金字塔顶端”的“全A+”“非人生物”,但偶尔考第一、把成绩维持在中上游,都是他擅长的事情。
小瓦喜欢吃,喜欢运动,喜欢看书,喜欢闲逛,喜欢弹琴。
至少在多数人面前,小瓦向来阳光,偶尔优秀。
然而小瓦向来知道,用“色厉内荏”形容自己最适合不过。
他会像女孩子一样躲在被窝里偷偷掉眼泪,会在与人交谈的字里行间察言观色,心思细腻得有点小家子气。和人吵架的时候,小瓦尤其奇怪。像一只莫名其妙的气球——大概还装了水——避开所有犀利的针尖,然后被一根钝头芦苇扎得落花流水。
小瓦小时候并不阳光,可以说内向,甚至可以说懦弱。三年级的时候,被老师期末的一句“可以再‘冲(四声)’一点”的评语搞得晕头转向,于是学着大声说笑、大声骂人、和同学开没有分寸的玩笑——然后被同学孤立,然后学着圆滑,学着变回“一年级的那个内向的小瓦”。
在时间与经历的打磨中——虽然尚只有十六年——小瓦学会(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他已经习惯了)在老师同学面前恰到好处地说笑,恰到好处地努力,然后把神经质的眼泪留给枕巾——或许还有被子的份。
一开始看到你的包装袋时以为是一袋小的纸杯蛋糕,原来是花生味的酥脆小物。文中有一些看似意外但仔细咂摸一下“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太妙了”的形容,比如“温柔的味道”“植物的味道”“单纯的香”等等。单纯的描写,是最美好的色彩。
人物的名字让我想到了瓦肯人,瓦片,琉璃瓦……一个真实的人物或多或少会触动读者的心灵——人本身不尽相同,但在微妙的感情方面却又奇诡的相似起来了。
偶尔的成语的使用,让文章颇具风格,又不显做作。
看完文章,我想吃火锅了。
观察的内容很简明扼要,没有废话,用很简单又直接的方式呈现了这个物体的全貌。比如“黄白色。很小的饼干。”、“会掉很多渣。尤其是底面,很能掉渣。”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亲切,很接地气,又没有夸张,是踩实在地面上的感觉。拟人的段落塑造的人物很完整而立体,在各个方面均有表述和描写,仿佛那个人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明天早上就能见到的人。很喜欢恰到好处这个词,通篇读完,好像每个字都是恰到好处的。
“很能掉渣”……
小瓦其实是需要更能接纳他的敏感内向的环境,可惜他没有得到(谁又能对外部环境提要求吗?预先的)。于是他长成了现在这副样子。也不糟。但是他慢慢分成了外在的小瓦和留给枕巾被子的小瓦两面。多希望再大一些(32岁?或许),小瓦能凭自己力量找到两面能彼此开门、交融的可能性。很喜欢这个人物塑造?显示了作者的细致和对周围人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