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晚,昏着头写……
如夜晚般,我想融入进去,也想去打破些什么。钻进去,会发觉到许多未曾发觉的,便向里走,就出不来了。这旅行应是旁观者的旅行,在黑夜而不能入眠的,古怪的旅行。那里有风和星星,没有光亮却能感受得到,还有很多未眠之人,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些什么。
夜并不是旅行的好地方,因为它很深邃,我很浅薄,看不出什么,感受得到很多,却又化为糟粕,等待黎明的到来化为尘埃飘了去,或是彻底忘却。挠头,打哈欠,然后起床。
不能这样吧,要寻得些实在的。
就向上爬。爬上楼顶,脚下是楼房,和不大的长在地上的轮廓。头顶是天空,和很大的云,是墨的蓝色。远处传来声响。一辆车靠近又离去,发出的声响也是很快穿进了更远处。我想要抓住它,于是以很快的速度坠下了楼,奔过花园,带上芬芳,穿过街道。灯光化成一长条,只有影子三三两两的在身后边长变短,晃来晃去。
以为前面没有光亮了,只能盲着眼跑。但在更远处灯又冒出了头,光又洒出来。最终也没有追上那车,却被影子捕获。
坐在灯下,坐在草坪上,光亮得又清又硬,草却是湿软的。四处静得出奇,让人心慌,害怕这灯光突然熄灭,旅行者变成了异乡人。旅行者总是要寻得写什么的,异乡人却是拼命找到蛛丝马迹,明明二者只是一个灯的区别,为什么会差得如此之远呢?我不禁包紧了灯柱,不敢撒手。
直到出现熟悉的事物,才好。
你怎么能这么有趣呢?
然而作为旅行图,它的质地是属于夜/梦境的,又不甚清晰。或许需要辅以理性,为了平衡~
一、首次走出家门,不很习惯,但知道有许多事将要发生。
二、食物观察,味觉逐渐淡化,家门外会有不一样的事物,食物变成了人。
三、蒙眼体验。果然不是一个自在的人,没有法子一心去感受周围的食物,而沉浸于自己的担忧之中。看来飞出门外,是我假想出来的。
四、观察凳子,花费了半节课的时间,说是要寻找一些本质的事物。只可惜时间太短,只记得木凳子的形体了,硬要指出什么内涵也无办法,只好在地面游荡。
第一阶段:
在我熟悉的地方,去观察未曾发觉的事物,虽未发觉其中本质,但到底出了些平淡生活里的刺。
我不喜欢接近我熟悉的事物,因为它们总让我看到平庸与无生机,仿佛再给它们千百年的时间,它们仍会在做着重复的事情。跳脱不出自己的圈子,也没有能力再去做些什么。但不得不说,它们也有自己的色彩,而这色彩又是生活中最常有的颜色,若是不学会观察这些色彩,生活也许会和现实脱节,写出的文章也不免单薄无力。
我还在纠结,若是面面俱到,那健全人格之所写出的是否又全是圆滑平润之作,无特色又不算差。认为事实应不会这样发展,但具体怎样我也不知道。
我不认为‘健全人格’就是面面俱到。(后面这个词在我这里基本是个负面的词吧)
五、那个厨房在我的记忆里已逐渐淡忘了。当我再次写它,发觉这厨房具体的模样也不是重点存在于我的记忆中,它是由在厨房中过活的人,做的事情和环境的光影所构成的。这对我启发颇大,写作仿佛也不该过多赘述作者私人的情绪和事物具体的样貌,让读者沉浸于作品的方法是要通过人物拉扯和环境浸染的。
是的(单从文字看,同意你的意思。“厨房中过活的人…… ”)。我觉得不需要想怎样“让读者沉浸于作品”。是写作者需要沉浸于作品。而写作者沉浸于作品,就是不要为交代而交代,为表达而表达,而是一路探索/发问……
六、关于自我调查问卷,其实没有看到自己什么(因为只是草草做完了事,像写同学录一样)。或许是我还没准备好剖析自己,又或许是我不愿意把自己看得太清,再或许是我看不清自己?
七、既然是隐私地带,那就不说也罢。
八、我从没有想过在作品中把自己赤身裸体地展现给读者。但这为笔者的大胆让我为止叹服,他(她)真诚的把自己放在文章中,成为人物,成为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危险气息。会陷入作者的思维中去。
第二阶段:
1、你从这个阶段的写作课(童年的厨房/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隐私地带/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回忆录写作)学到了什么?(如果什么也没学到,也请据实说出)
童年的厨房:关注事物承载的,而非其本身。
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随时回头看看自己,或许有守候?
隐私地带:尽量我去逃避和抵触接近自己,学会与先前的自己和平共处,并试着接受。
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写作尽量做到真诚二字。
回忆录写作:零散的故事是可以连成线的,要深入人物的思维去思考,让事情合理发展,才能发掘到那条线。
2、从自己这篇回忆录的写作中学到什么?
我的人生或许前后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只是很多时候不去直视罢了。
3、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回忆录愿意怎么写?(包括选择的题材、写法)
还是写原先模糊的事。
九、观察人物。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带入到被观察者的行为举止中,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困难的。对于那个流浪汉的言行自始至终都是反感的,我本该观察到的,都被这浓郁的厌恶所掩盖了。
“主观印象带入……”这是个微妙的事。一则没有主观印象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二则如果主观印象已经很影响判断了,似乎就会局限我们的认知。实在的教训也许是这件事——不要找你根本不想写的对象(去写作)。
十、场景。选择了最心爱的场景之一,却没有尝试展开,蛮遗憾的。若是有时间,想拿来练笔。
十一、矛盾总要给人局促的感觉,要把读者看作羊,作为牧羊人,总是要赶着读者向前走的。只是这动力,我想我是不太会的。
写作者自己也是羊。俺觉得,咩~
确实是羊?
第三次大纸条
正在写最后的大作品。发觉写故事很不好写,自己经历匮乏,又因为不能做到“完全袒露”,想说的东西不断变化就导致作品情节混乱,不符合真实的感觉。另一方面,写到人物语言对话的时候,顿觉自己的文笔幼稚无趣,写的很少,想的不多,与他人交流更少,便写不出什么流畅的对话。
最后一次大作业或许对我的提升是最大的,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番写作的原本意义。,作为写作者,不可以太自私,一心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可以太感性,要让故事能让人看得懂,看得有趣;可是又不可以太慷慨,以至于写出的东西空有其表,没有内涵,当写作者都不能投入到故事之中时,更不可以奢求读者投入其中了……
当然,写作的时间还是不够,留有的遗憾还是很多的(每当再过几天就会有新想法)。但是我又想了想,作品的缺憾或许使作品更真实,符合某个年龄阶段该思考的东西。一个作品能承载的思考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它达到饱和时,或许就该放它走了。
写作者可以自私,也可以慷慨,前提是ta有一颗广大的心脏。
那时ta的痛与爱,就会很自然地与他人共鸣。
上了一学期的创写课,让我对作品的态度变了多次。
我一直以为作品是要有传达作用的,无病呻吟或是自嗨写作,大可自己留着。但又不得不承认,我的作品大多是此二者。很爽,但这令我感到失望和苦恼。
到了写作中期,我不知为何醉心于迷幻摇滚。我发觉写作可以是实用的,但又可以是一门艺术。我读的诗歌和散文,还有一些美文,落到最后还是要轮到作者来说话的,但是文字对比于画作和影视的优势就在于它有充足留白的机会。这种空白给予了文字无穷的力量,文字可以忽略事物的性质而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让每个人看到的不受作者限制,看到的是自己内心的东西。
当然,到底还是需要有力度的文字才能写出好作品,从观察外物,到审视自我,最后至创意写作,这个过程或许没有真的对我的文笔提升有多高,但是它不断给予我观察事物多样的角度,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和一个完成作品并将它发表的动力。当作品有回馈时,作为写作者的我感觉不再那么迷茫和寂寞,我的作品终于成了给人看的作品了。
祝创写课越来越好:)
课程若有灵,一定会感恩与致谢?
确认自己的独特不是为了独特而独特,确认自己独特得天经地义,有着不需诠释不需伪装不需证明的意义和价值,创作时就踏实了……吧。(山精脚着)
所谓“传达”,首先可能是由文字反身再度打量自己,好像照镜子一样。然后才是他人的回馈。
希望你能一直创作,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什么都星。
感觉那样你会开心吧。
而且很庆幸创写课拥有过你这样非常独一无二的一只。不管你觉得自己活干得怎样,我已经看到了那闪闪发亮的,好像深夜、树后探出来麋鹿平静的面孔。头顶着巨大的角。唯望你继续、并且认真的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