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旅行图

写作,曾经一度让我最头疼的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提到写作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作文,接着又联想到考试,那时候写作带来的是痛苦和焦虑。

最初报创意写作课程就是单纯的想提升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在考试的时候不让作文给我丢分,因为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希望有所改善。直到第一次上这门课,我才知道写作原来也可以这么无忧无虑,述说自己的情感,描写自己的故事,没有禁锢和束缚。

我想写作包括这几个步骤,分别是感受、想象、构思、概括、描写。无论哪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有些是必需品,有些可以锦上添花。在写作的旅途上,我会逐渐体会每一个过程,也浏览一路上或浓或淡的风景。

       首先是“感受”

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个会感受大自然的人,我经常和父母去各地出游,但跑遍了半个中国就堪堪记住了几个人文景观。除非刻意关注下会拍些类似油菜花、小雏菊、捕蝇草这些有特点的植物的照片,我很难去真正的体会自然,因此每当环境描写的时候我的素材总是少的可怜。我想我可以从感受天气的变化、风的变化、一个季节不同时段景物颜色的变化开始,由大到小,循序渐进。同时自己做一些记录身边花草树木的名称以及特点的手账本,同时附上图片,以便记忆。

       其次是“想象”

这是我最害怕的一个模块,我在初中从来不写想象文,因为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自己能编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点最折磨人。我想我读的书并不少,我甚至可以清晰说出他人书中的情节,却想不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我想尝试在这学期自己练习给事物编故事,在看到某个物品的时候便去想它之前经历了什么,未来还会经历什么,它在各种经历中会有什么情绪甚至举动。从小的事物到自己幻想的人物,我想我还要走一段漫长的旅途。

        之后便是“构思”和“概括“

顾名思义,就是写大纲,有个对文章布局及内容的考量。我在这方面喜欢偷懒,一般拿到作文题就随着思维发散开始写,确实没有什么章法。我可以在写文章前,想一下文章的分段,以及每段的中心内容,将每段要写的事情或者思想概括清楚,有个具体的布局和主旨,并且可以在上面稍作修改,做一些伏笔或者加些承上启下的句子,使文章连续性更强。

       最后是“描写”

我觉得描写是个需要积累素材的过程,之前读每本书的时候,老师都会让我们摘好词好句,说读多了就潜移默化成自己的东西了,但在我身上好似并不灵验。我比较赞成边读边记,尤其是词,句子了解大概的模版,必要时记一些很有灵性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就行,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写。前段时间读完《文化苦旅》这本书,里面就有很多生动又有些生僻的词可以使用,最近打算再买几本余秋雨的书,好好研读一下。

21人评论了“创意写作旅行图”

  1. 白菜好,首先俺山精也期待着看到你享受创写之旅。然后不知你有看《课程设计》文档没?旅行图是要根据课程的进度去规划的,可能是呼应、也可能会是挑战/困惑。最后,
    需要需要把自己的学习规划具象成一次旅行。作为初始版,需要能看到目的地(你想去哪里?一座寺庙?高山之巅?迷宫找到出口?宇宙尽头?…… )沿途大致会遇到什么(比如三个阶段对你来说困难/耗时会一样吗?)通过这份旅行的计划书/图,我们能看到你自己的学习需求/大致安排。

  2. 魔盒1: 观察事物不仅仅在于视觉上的体验,而在于多个角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分别在触觉、嗅觉等视角对食物进行详细的观察,每个视角都有一定的时间体会和记录,也让我意识到观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种观察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无论有多紧张,观察都不能马虎,这是奠定一篇文章的关键。

  3. 魔盒2: 视觉是我们最常用的观察角度,但是如果想更清晰的感受周边的世界,小到一阵风,大到一座雕像,都不单单是视觉可以完成的。适当时候,可以把视觉屏蔽,身体其他的感觉便会无限的放大,从而能够感觉到周边每一丝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自己心里的一定感受,害怕、彷徨、紧张、兴奋,每一种情绪都可以体现自己对周边事物的看法,也可以记录在文字中,使文字更加的真实。

  4. 魔盒3:在看到实物的时候,感受是直面的,真实感觉触手可见。而且观察的时候无形中便会有一种主观印象印在脑海里,从而使之后即使离开实物也会存在有模糊的印象。离开实物后,对于物体的形状、细节特征这些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存留的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多的进行幻想。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直观感受,一个是虚幻的感受

  5. (1)灵感,我也不太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因为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没有灵感。在这几次课中,我也深刻的感觉到了自己灵感的匮乏,但至少有那么一时刻,它会蹦出来。它如同一个小孩一般,引导我的思维与周围的一切产生关系,与世界上的事物发生或多或少的碰撞。那一刻我会像童年一般幻想,幻想着糖果屋、幻想着有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幻想着自己身在冰天雪地或炎热夏日,在那一刻周围的世界是动态的,如同一个童话世界。
    (2)灵感迸发最强的时候是观看石板桥的时候。只是看着那灰色的石板桥,我便觉得自己的心是冰冷的、是硬的,没有一丝的温度,我甚至感受到周围有人在不断的讥笑,周边是喧哗,而我只是冷漠的看着这一切,无丝毫触动。我知道那是我心里最阴暗的一面渐渐浮出水面,变得清晰可见。我发现自己灵感的迸发经常是由情绪导致的,但我的灵感经常来自自己的负面情绪,前面说的童话世界是极少数时候的状态,因此我并不觉得灵感的迸发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尝试过想改变,但好像事实便是这样,每当某些事物触发心灵底部的感受,便会有一股阴郁无端的冒出,想压也压不下去。我想我经常不愿去联想、不愿尝试去触碰自己的灵感,也许是不想面对真实的自己吧。
    (3)关于灵感,我对它本身了解就不多,便更难说提出什么问题了,不过有没有可能引导灵感的方向呢?毕竟只要跟灵感挂钩便会变得不正常这种感觉谁也不会想太多体会。

    1. “它如同一个小孩一般,引导我的思维与周围的一切产生关系,与世界上的事物发生或多或少的碰撞”赞同赞同?
      “在那一刻周围的世界是动态的”? 白菜悟性甚好
      俺山精也觉得,灵感是搭在自我和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时不时浮现,让我们的生命不封闭、不淤阻,灵动起来(动态、有生命的活力)。

    2. 关于3,灵感可控吗?曾经有创写课的同学说过,灵感如果可控似乎也就不叫灵感了。而另外一方面,什么叫“正常”呢?既然是动态的,生命本来就应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吧。

  6. 魔盒四:写作是一个具象化再抽象化的过程。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笼统的说出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怎样的特点,实际上我们有许多面,有真实的也有虚伪的,但更多的是既真实又虚伪的。既然要深入探寻自己,便将自我细化成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行动。一丝一毫的举动可能都代表着一种情绪,从每一个细节分析,将自我具象化,是探寻自我的必经路,紧接着每一种情绪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是可以抽象化的,比如生气的时候我觉得是头上有许多气球突然爆炸,散落下来很多碎屑,让人什么都看不清。又比如抑郁像周围被黑夜笼罩,连唯一剩下的那点星光都在逐渐变的模糊,直至被完全遮住。有了这些抽象化的感受,便可以将它们用到写作里,更容易引起情绪的共鸣,翻回来再看的时候也更能知道自己那时的感受。

    1. 是的。
      说是“抽象化”,我觉得更像“意象化”。把情绪/感知化作意象,更加直观。这种方式是在探索自己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吧。

  7. 魔盒五:很遗憾,这回我没有任何可以说的技巧。唯一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我是这样的?我只感觉到了无奈和无力,却不知怎样改变。在此也提醒未来的自己,不要轻易再尝试剖白自己,那种感受你体会过两次,如果非要尝试,再来一次就好了,事不过三。因为如果你继续剖开自己,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腐朽和愚蠢。

  8. 1、你从这个阶段的写作课(童年的厨房/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隐私地带/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回忆录写作)学到了什么?(如果什么也没学到,也请据实说出)
    学到了一种探究自我的方法吧,通过提问做成问卷的形式,会给人一种你必须要答这些题,如同考试一般诚实回答的感觉,很刺痛但却是很真实
    2、从自己这篇回忆录的写作中学到什么?
    有时候疼痛并没有忘却,强迫自己去忘掉,去释然是一件很难得事情,有时候表面上已经风平浪静,实际上心里有时候还会刺痛,没有人会对真正的伤害表示原谅又或者说麻木
    3、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回忆录愿意怎么写?(包括选择的题材、写法)
    想写一些美好的事情吧,就比如说就写跟妈妈一起学布艺、做甜点的那段时光,然后有时候回过头看看自己写的这些东西,可能会感觉内心好受了一点,有或者说有被治愈一点。

  9. 魔盒六:很喜欢那篇《爸爸丢了》,我以前一直很喜欢写很华丽,比喻很多,让人读者仿佛会觉得很有文采的文章,总感觉那样会给人一种这个人很有学问的样子,我曾经的文章通常没有什么很充沛的感情,因为流露于表面,但这篇却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那种内心的纠结,如同绞着一般的感觉,这回写的文章也有尝试去进行一些浓重的心理描写和情绪描写,现在来看,效果应该还不错。

  10. 1.通过这门课,你对写作这件事在整体观念上得到了什么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写作不单单只是指写作文,它有很多种形式,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更像是放飞人的思维,而不是单单给那么一个框架,按着框架码字上去,总之和从前所认为的写作有很大的不同。
    2.想听一听你对叙事的理解。
    叙事包含很多的东西,在课上主要提到的是矛盾冲突,但实际上叙事也可以缓缓道来,可以没有那么多的刺激,只是柴米油盐,可能无趣,但我的风格好像一直如此,同时更加体会到的是叙事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叙事方法都让人迎接不暇,但华丽的语言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内容,内容反应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更具有深意和价值(但感觉自己写的并没有什么深意)
    3.以及,在第三阶段创作中你收获了什么独特的写作经验吗?
    可能是三个词连成一个故这样一个叙事技巧,感觉会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很多,之后要写什么也会变得很清晰

  11. 魔盒七:对于描写一个人物感觉掌握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把对于人物的各种各样的设定列出来,逐渐一个很立体的人物形象便会在脑海里梳理起来,一个虚构人物从虚幻走出来到现实的过程对于后面的故事是很重要的

  12. 魔盒八:总感觉这一次自己的选题错了,可能这段时间一直围绕在所谓的“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思想氛围里,脑海里设想的东西无论是人物还是其他都会多多少少跟学习这一主题扯上关系,很没有心意,同时也感觉没有灵感,不知道怎么写

  13. 魔盒九:这次对于写矛盾冲突,感觉掌握了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上课讲的三个词习作对于刚一开始觉得整个故事很乱、毫无头绪的我是一个很好的提取概括的方法,觉得比初中老师无数次提到的列提纲要好用,更简洁同时又更有效

  14. 魔盒十:这种节奏训练对于经常写文章写着写着就写偏了的我很有用,这回的五句话训练更像是之前三个词习作的扩张版,包含了一部分的细节使得整个一个概述会比三个词更易让人懂,其实三个词更适合与最开始构想故事,二五句话则是具体内容的小部分填充,两个结合起来,写作的效率会加快很多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