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放学基本上都是坐公交车回家的,除了有一些时候可能没带公交卡,只能走回去之外,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坐一趟车回家。总路程感觉挺短的,最多三公里,短到我之前的确从来没有想到在这条路上会出现什么事情。
现在让时间重新回到初二的那个冬天的放学时间。
那天的天气非常冷,毕竟是十二月了。放学出来之后,天空已经彻底的呈现黑色,路边的街灯早已亮了起来,好像是迎接这些因为社团原因刚出校门的孩子们一样。我与平常一样,出了校门,先哈了一口气:“今天好冷啊,感觉最低温度差不多快零下了。”接着快步走了起来,快步走到公交车站。
今天车来的还挺快的。我快速地坐了上去,心里想着:今天有什么作业啊,今天老师都说我什么了,之后好像还有一场考试咋复习啊……想着想着,我就处于了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害,反正我家就是终点站,直接睡一会吧。
不知过了多久,我好像被一阵打电话的声音吵醒了:“是总站吗?…公交车在…桥东大概五十米的地方坏了。对,现在车启动不了,行我再试试,好。”哦,原来是车坏了。那没啥办法了,只能在路中间停着找问题了。
时间过去的很快,从窗户看向外面,只见对面车道的车辆停下等红灯,过了一会之后又启动,加速,之后又换了一波车辆停下,再启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心情也逐渐车辆化:先静下心来等,等一会之后又伸着脖子看向根本看不见的车的内部系统。在听到司机的:“到底是哪里坏了?”以及“各位非常抱歉啊,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之后,又假装静下心来等。一直循环,只不过其中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对面又来了一波等红灯的车。我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开口想问点什么。不过在我说话之前,另外的一个声音出现了:“师傅,我们能先下去吗,然后走到前面一站等下一辆车,就别都在这里等着了。”我向后看去。他手上提着一个电脑包,应该是刚下班的样子。从他说话的语气以及脸上焦急的表情来看,他貌似有一些烦躁,甚至是透露着一丝生气。司机停下手上的工作,脸朝向他:“要是有车来的话你们在这里就可以上去,我说一声就好了。但是你看看,这么半天了,来过一辆车吗?”我一直在注意着对面,的确没有发现这个方向上的任何一辆公交车。看着司机的脸,这么冷的天,我竟然看到了一串汗珠在他脸上划过。“车上暖和,你们先在车上呆着,我看这车一时半会修不好,那我就先看着后面的车来吧,来了我先上去说一声,再叫你们,别着急啊。”
终于,等来了一辆后面的公交车。司机先上去沟通了一番,于是便让我们下来,上这辆车,并且不需要再刷卡了。
于是只见六个完全没有共同特点的人,迅速地换了这辆车。这车上的空位置还剩下一些,但是我们并不想坐了。在彻底看不到那辆依旧停在路中间的公交车后,整件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
那天晚上,我知道了遇到事情不要着急的好处。在之后的处理问题中,我也经常告诉自己不要去着急。果然,事情的解决率提高了很多。
不过这件事情在之后的初中生活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阴影,每一次坐公交车都会稍稍有一丝害怕会出事故,即使之后确实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清楚这件事情对于我自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影响,也许我其实不必去纠缠这个问题了吧。
结课总结:
1.我认为叙事应该在描述事件的基础之上再增加自己的想象和对于事物的评价与自身的思考吧,在写人物的时候,我会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所描述的这个人身上的特点以及他所对应的表现。叙事上的优势应该是我自己有的时候可能会想出一些我自认为比较不错的题材,比如说回忆录的选题;缺点是我在事情的描述上感觉还是不太吸引读者,在最后阶段三个词的任务中,感觉故事完全不吸引人。
2.我觉得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发掘了自己写一些想象类型的文章吧。在第三个阶段的所有作品中,感觉好像都是完全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的。关于新的困惑,可能就是第三阶段的这些所学的知识是否要在一篇故事中完全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