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玫瑰花。」终稿。

#1.

他下个礼拜要去结婚了。

和一位据母亲描述为“可爱又懂事”的女孩子。他见过她一次,确实和想象中的差不多————她脸颊两旁挂着若隐若现的小酒窝,笑起来时五官都亮盈盈的。他莫名的想起了小学时暗恋过一个学期的女生,她们的双眼都一样灿烂,一样透亮。
他冲女孩笑了笑,她随即害羞的低了低头。
只有他知道,那是自嘲的笑。嘲讽自己这么多年虚无缥缈的挣扎。

几天后,他向母亲说:“她很好,我打算和她结婚。”母亲感动的仿佛热泪盈眶,于是他机械性的任母亲拥抱,随即感到一种少有的、踏实的幸福。
这一刻他想,那就彻底不挣扎了吧。
七月的雨总是猛然而至,淅淅沥沥的小雨总在瞬间变换为滂沱大雨,向人世间倾泻。洒在夜晚里时常亮着小灯的房间,洒在殷雨深翻涌的思绪里。
他愈发摸不清自己的抗拒感,那个扎根在他心底多年的执念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只剩下了躯壳的形式,以至于他习惯性的抗拒其他形式的爱,除了十七岁时秦曦给他的那份爱。

#2.

它生发自1986年的一轮漫长四季。
东门口连着布满树丛的6号路,路旁分布着零散的单车和杂货店。殷雨深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这条路,骑着母亲留下来的破旧单车。冬天白昼缩短,它便可以在途中历经日出和日落,看着太阳一天一天复活又死去,听着乌鸦叫。
他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骑车载着他去幼儿园,他经常会翘起小脚一下一下的呲着砖泥路,发出微弱的闷响。在每个脚碰地的瞬间,它都感到一种恍惚的失重感,在危险和安全之间,他乐此不疲。
等到他上了高中,地面变成了柏油马路,路旁的小屋还是像从前一样,只是多了些污垢和陈旧感。父亲去世了。母亲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时才会回来。
从冬到夏,每天的6号路都同昨日没有差别,唯一不同的是路上遇到的人。他总是见到许多厂里的工人载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就像儿时父亲载着他那样。
殷雨深发现他时常会在同一个时间点遇到同样的人,比如扎单马尾的学姐总是在六点零八分准时到达六号路,比如戴眼镜的小胖子总会在六点十分向杂货铺的老板买两瓶矿泉水。

不知道从哪天起,他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男孩子,他骑着崭新的自行车直接超过了殷雨深。他从没见过他,却觉得他的背影和别人都不大一样。他很瘦,但丝毫不显文弱,皮肤是好看的小麦色。
肩膀处棱角分明,零散却不凌乱的干净短发随着风微微颤动。

接下来的几天,他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总是看见这个男孩的背影。
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这几天的6号路像是被覆上了一层玫瑰色的光,不像之前那段乏味的时间,每天并无不同。

他迫切的想看看他的正脸。
一天,他站在东门口,假装在等人。过了一会儿,那个男孩和一群人说说笑笑的从门口走了出来。他有一副线条清晰的五官,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像是温柔的棉布上洒落几滴了水珠。
嗯,果然和他想象的一样好看。
少年好像也看到了他,眼神间闪出几分慌乱,下一秒回以一个更温柔的笑。然后他径直向他走过来,顿了一两秒。
说“我叫秦曦,马上高三啦。”殷雨深已经记不起他后来说了什么。
只记得在那一整个夏天,他们每天都会在6号路上相遇,一起看泛不尽的天光,一起听蝉鸣鸟叫。比着谁骑车更快,但他的小破车总是落后,这时秦曦会一边嘲笑他一边放慢速度。

接着,在高二和高三的楼梯分岔间告别。
一个下着毛毛雨的清晨6点整,殷雨深的自行车踏板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怎么也抬不起来。无奈之下他只能踱着仓促的步子向学校跑去。
到了6号路口,他一眼就认出前面正低着头焦急的皱眉的人,是秦曦。
他也看见了他,脸上的紧绷的肌肉一瞬放松下来,“我说怎么没遇到你呢,我以为你生病了。你怎么没骑车?”他问。
“啊,自行车坏了。”还遇到了下雨,好倒霉。殷雨深想。
秦曦无奈的笑笑,“那你做我的后座吧。”他眼睛忽闪忽闪的,漏出若隐若现的小酒窝。
下着雨的6号路上,两个少年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前胸贴着后背。看潮湿地面上反射出的影子,就像是融为了一体。自行车轮带起一片片小水花。
殷雨深无意识用脚尖呲着湿漉漉的柏油马路,许多年前留下的肌肉记忆又在这一刻重现。还是那种熟悉的,在下坠和上升之间摇摆的不稳定感。父亲去世后,他就不再喜欢这种感觉。但他清晰地意识到,此时此刻,靠着秦曦宽阔的后背,他又重新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下坠了。 他感到心里那个被上了许多年锁的小屋“砰”的被推开了一个缝,缝隙里面是儿时的6号路。它与殷雨深眼前的这个6号路交叠,酸涩都化为了玫瑰色的雾气,充斥着整个房间。
房间里有她,有年轻的父亲,还有秦曦。

他逐渐觉得秦曦在他心中变得鲜活。如果那个背影带来的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学性的朦胧体验。那现在的秦曦,是一道实实在在镌刻于殷雨深心中的璀璨纹理。

他清楚极了,他喜欢他,他喜欢秦曦。
不同于他对朋友们的喜欢,不同于他对母亲的喜欢,甚至不同于他对初中后座那个女孩的喜欢。是一种灵魂和身体的双重吸引,像飘渺的水雾,像砖缝里开出的玫瑰花。清晰的丝毫没有狡辩的余地。
他顿时觉得今天一点都不倒霉,好幸运好幸运。
之后他总是骑行在秦曦的后方,因为这样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流露温柔的神情。秋天的寒气悄悄渗入6号路,和秦曦踩踏板的节奏一起,与殷雨深心头的鼓动一下下重合,达到一种微妙的共振。

#3.

在那个美丽的黄昏下,他们像往常一样在6号路的终点停下。具体话题他忘了,日期也忘了,时间也忘了。
他只记得秦曦侧头看向他,天光在他脸上映出阴影。
殷雨深下意识的用轻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好喜欢你啊…”说完,他才反应过来秦曦定睛看着他。眼神里面是当时的他无法解构的情绪,温柔掺杂着热望。
下一秒,秦曦猛的靠近过来。
他贴上了他的嘴唇,从轻轻的舔舐到唇舌紧紧相接,是独属于十七八岁的青涩和炽烈。
少年的心动如同放肆的潮汐,在无声之间潮涨又潮落,向时间深处泛啊泛,泛到血脉里。
6号路的冬天又开始了,这次有秦曦和他一起。
他们紧紧的守着6号路上的那一点时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接不完的吻,当然是在天黑后。
秦曦觉得写不完的试卷好像也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了,看着高考日期的一点点临近,他舍不得离开高三,舍不得离开18岁,舍不得离开他爱的人。
高考结束后,家长们都在校门口等着自己的孩子。
秦曦的父母不会来接他,可是他一点都不觉得遗憾,因为他知道,他一定会来。
那个夏天风吹草长,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欢闹,骑着自行车吃遍了各种小店。秦曦还提前学了英语六级,一边教殷雨深做高考练习。
他们在6号路以外大大小小的路上都留下了他们隐秘的,爱情的印记。在树荫下喝冰可乐,在巷子里跑啊跑,在狭小的学生宿舍的硬床板上做爱,少年的身体纯净又占满了情欲,殷雨深不自觉的陷入了芬芳的泥沼,丝毫不挣扎,丝毫不叫喊,就任身体一点一点被陷入吧,他宁愿永远溺流其中。
他向他说:“我爱你,我爱你一辈子。”
模糊的时间,到九月戛然而止。
秦曦要去北京上大学了,他们告了别。他问秦曦能不能等他,等他也考到北京。
他只是轻轻的说,好。他像在黄昏下那样定睛看了殷雨深好久,这次却没有吻他,慢慢的拖着行李上了火车。
一年后,殷雨深如约来到了北京,却得知秦曦有了一个女朋友。据学姐说,那个女孩子可爱又开朗,很多人都喜欢她,可他只喜欢秦曦。
殷雨深的惶惶的十七八岁在这一瞬间终结了。
他想,他一定比那个女孩子更喜欢秦曦。可是他没有力气了,他不敢去秦曦面前和他辩驳。
他怕自己像水晶球一样珍藏的回忆会破碎,就让他永远摆在那里好了。

#4.

窗外的雨停了,殷雨深的思绪被拉回1995年的这个夜晚。他猛然发觉自己已经许久没有想到秦曦这个名字了。但这个执念却一直深深笼罩着他,融入着他,讲他从夜晚抽离又在白昼重塑。
秦曦给他的爱情下了永不可磨灭的定义。
或许在殷雨深的潜意识里, “爱情“的必要条件是秦曦,只是他也只能是他,任谁也不可能再走进这片区域。
他把有限的孤勇和浪漫都全盘托付给了18岁的秦曦,这辈子再也挤不出半点。
他不想挣扎了,不是因为这段回忆失去了璀璨,而是他被藏在了殷雨深灵魂的最深处,作为“爱情”的全部情绪。
他觉得他可以带着这份情绪,获得一种踏实的幸福。

#5.

天亮了,今天是他的婚礼。
他拉着那个女孩子的手走在花毯上,当证婚人问他,你是否愿意爱你的妻子一生一世。
他对女孩说“我愿意。”
这是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的,他会爱她一生一世,只不过不同于秦曦带来的“爱情”。
这是另一种爱,现实中长久而不渝的爱。
随后他又闭上眼睛,在心里对秦曦和十七岁的殷雨深默语“我愿意。”
他愿意永远守护和珍藏这份“爱情”。
总体来说,他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妻子带给他的不只是新鲜和多姿多彩的情绪,他享受在她身边的那种踏实的,平静的幸福。
每个除夕夜,她总会忙碌一天做一大桌子菜。然后笑盈盈的问殷雨深味道怎样。如果他夸他两句,她的眼睛会顿时发亮,然后发自内心的笑起来。如果他想逗逗她,就会说她做的菜难吃。她通常会很遗憾的暗下眸子,仔细思考哪一步做的不对。但当知道这只是他的玩笑话时,又会顿时放松下来。

一开始在和妻子做爱时,殷雨深还会因为秦曦给自己留下的深刻的身体记忆而陷入沮丧,每次亲吻和抚摸妻子都让他想起秦曦以前是怎样温柔的吻他。并且因为两者之间清晰的不同而失落。妻子总是动情的向他说“我爱你。”他却从来不回应,只会说“有你真好。”
随着时间流逝,他逐渐变得平静了。他想,自己绝对不是因为所谓的“性取向”或“性癖”甚至“品味”而喜欢秦曦,他喜欢他完完全全只是因为秦曦本身。因为他是殷雨深,那个人是秦曦,两个条件少了一个便不成立。说起来一点都不实际,可的的确确。
所以在性爱中处于主动和被动的地位对他来说不是那么有所谓的事,只是两具肉体的融合和碰撞。对于殷雨深来说,与秦曦身体碰撞可以催生出玫瑰。而与妻子或其他人,往往只能催生出杂草。

可杂草也是幸福的,而且更长久,更平静。
他这样想着,闭上眼。
往后的日子里,他带着内心角落玫瑰的璀璨,享受着如同杂草一般的幸福。
他觉得他会一直这样,过幸福的一生。

#6.
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他和妻子,女儿有了少有的一起生活的机会。
昨天,女儿走进他的书房,郑重其事的和他说了一个事情。
“爸,我是同性恋,我喜欢女孩子。你..还会爱我吗?”
说完以后,女孩漏出了慌张的神色。
他只是点点头,给了女儿一个拥抱。
“当然会。去爱你想爱的人吧。”
去寻找属于你的玫瑰花吧。
——————————————————————————————————————————————————————————————————————————————————————
#作者阐述:
啊啊写的特别仓促,好累但很开心;感觉这一篇有很多瑕疵,但是对我来说有我非常喜欢和觉得珍贵的部分w。
也许不免落入了“俗套的青春伤痛”这样的坑里吧orz
注意,因为这篇文章不具有社会学或者伦理学价值所以我在这里不评价关于同性恋骗婚这个问题以及秦曦的选择在道德上是否有偏差;更多是从侧重情绪吧。所以不要杠我(保护)
我感觉可以扩写的空间还很大诶(挖坑)。
或许有空我会补秦曦视角吧。
我感觉自己经常会用很单一的视角和情感去看待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文章都好像是一种情感状态或者说情绪题材,这一篇努力的在单一的爱上添加了更多的东西ww
不只停留在简单的“爱情的浪漫”上。
(希望小秦和小殷在「有条件让玫瑰与现实相融的平行世界里」幸福一辈子。

6人评论了“「十七岁的玫瑰花。」终稿。”

  1. 温克(张颜开

    (又来串门了 因为是串门所以悄悄申请不严格按照格式写评论)
    真的好喜欢!!“很多人都喜欢她,可他只喜欢秦曦。”看的心都揪起来了,少年的小殷纯粹又美好,带着阳光的味道。
    呜呜呜呜我不信秦曦是负心汉呜呜呜呜T T

  2. 政治老师zzh:L同学的这篇《十七岁的玫瑰花》,是我来附中以来点评的第三篇大作业了。前面两篇21届同学的作品也都谈人生、谈理想、谈爱情,但主要发力点在情节和伏笔上面,更像是悬疑推理小说。而L同学的这篇大作业应该算是比较典型的言情类小说。
    在我看来,文章最大的闪光点,是作者用美丽的语言编织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展示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粹而美好的爱情。同性恋在当今中国仍然是弱势群体,同性间的交往很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的偏见与压力。因此,即便没有秦曦的女朋友,两位主人公的未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很多文学作品正是把这一冲突凸显出来,着力描写不够宽容的社会文化给性少数群体带来的伤害。但是L同学志不在此,她没有讲两个人分手的复杂纠缠,而是将大量的笔墨描绘处于恋爱中的主人公的幸福感,以及二人分手后主人公心中留下的美好回忆。这样的设计,加之暖色调的环境描写,让我阅读过程中内心感到明亮而温暖。对主人公失去心爱之人,我没有因压抑而痛苦,只是因美好而心疼。当然,文章的风格虽然光明但是却不浅薄,作者通过设计主人公妻子这一人物,再在文章结尾,让同样作为同性恋的主人公的女儿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能够间接传达出同性恋面临的复杂处境,我觉得这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
    如果说稍有瑕疵的话,在于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欠一些火候,有时候会给读者出戏之感。比如文章开头的太阳“复活又死去”,文风与前后文似乎不是很搭。
    说到这里,借着这次点评也读了L同学的其他作品,祝福她继续成长,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

  3. ly首先呢,不是文学评论家,所以写的这个东西就当是读后感吧,别那么认真。
    通篇读下来应该说文字很细腻,各种小的描写我觉得还是挺到位的,这种小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可以反应出主人公殷雨深的一些性格特点的。比如他能观察到“女孩害羞的低了低头”这样的小动作,说明殷雨深的观察力很好哇,再比如殷雨深坐在两个不同男人的单车上,在路面上下起伏时脚尖的小动作和些许的失重感……这个很细节也很生动,通过所有这些小的细节描写和刻画其实可以让人直接的感觉到殷雨深是一个观察力敏锐,情感细腻的男孩。可能这样的人也更符合我们对同性关系中居于女性一方的主观感知。
    当然这里插一句,我觉得像单车这样的描写,大概率是会骑车或者坐过单车后座,心思细腻的作者才能写得出来的文字,所以作为作者体验生活还是很重要的。文字的世界也是一方天地,深刻地感知现实生活这个大世界,才能在笔下构筑出一个同样宏大的世界。基于此,对这篇文章我是有一点儿小建议的。
    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我对时间的关注(这是看推理小说之类养成的恶习),这个故事时间跨度很大,前后小四十年呢(怎么得出来的一会儿我们看哈),一开始“下个礼拜”的描写给了我第一个对故事时间的认知,是我在自己的时空中构筑的第一个相对坐标,接着“七月的雨”让我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准确的时间坐标,当然这里也产生了第一个不适感,就是殷雨深的这一番感慨和回忆发生在什么时候?此时距离婚礼还有多久,感觉中应该不是明天。
    然后出现的“十七岁时”让我知道这是要开始回忆了,这个时候我一直以为时间点的控制都是相对控制,给人更多可以和自身现实拟合的机会,但突然出现的“1986年”这样绝对的时间描写打碎了这个假设,把我拉回了那个并不遥远的时空,这个时候我是会和那个时代去做贴合的。此时出现的是回忆中的回忆,我只能继续拉前时间线,根据“小时候”的定义模糊地把握到1973~1975这样的范围(因为是去幼儿园)。
    这里对冬天“白昼缩短”和上下学时间的描写(经历日出和日落)和之后的一系列描写导致了最大的bug,如果他能在六点零八看到学姐,冬季的此时天还没有亮,他距离学校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插一句80年代很少有小胖子,也不会在六点多去买矿泉水,更多的应该是早点),这个有点儿麻烦,因为在读者熟悉的帝都,此时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应该在7点左右,那么如果殷雨深要“经历日出和日落”,那他还要骑车十几公里才能把中间的时间抹平,而这个时间估计已经快迟到了,另一面下午5点半左右就会出现日落,一般来说高二或高三是没有那么早放学的。而秦曦在冬日的一天和殷雨深表示自己“马上就高三”了,那秦曦此时应该是高二,两个人也就不会在“高二和高三的楼梯分岔间告别”,考虑到高三的情况,现实中下午五点多也不可能放学,殷雨深要想等到和秦曦一起回到“6号路的终点”估计也要很晚,即使根据故事描写我们把这个时间设立到春天,其实也是有瑕疵的(因为路上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所以如果想用这个时间设置,冬日是不合适的。

    到了#4,时间回到1995年,那么殷雨深应该26左右了。这个夜晚他回忆了很多,放下了过往。准备开始新的生活。这时#5的开头告诉我们“天亮了”。嗯,那开头为什么是“下个礼拜”,所以这时周一,昨天周日殷雨深回忆了过往,那咱们直接明确一下不好么……
    然后的问题就是按照我的理解和感觉,作者写这个应该是停在1995年的,因为今天结婚,那之后的一切都是未知,但之后从“总体来说”开始的部分和前面的一切没有明确的分割,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很抽离了,今天过完,然后就是快闪到2020年,这个感觉有点儿撕裂。
    要不我们三层回忆嵌套一下如何?

    所以我们捋了一遍时间线,你有没有发现挺多问题的。这个在小范围内作者往往容易控制,大范围写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先把情节点定好,然后去捋一下各个情节点的时间线,形成大纲之后再下笔,这样各部分的时间和描绘比较好控制。
    嗯,怎么说呢,我觉得作品的立意是好的,描写是细腻的,能看出来是出自一位情感丰富细腻的姑娘的手笔,当然笔法上有些青涩,比如有些地方的描写还是有些直接,这个多学习多动笔就好了,另一方面就是要更好地把握大跨度文章的写作技巧,理顺时间会让读者看得更舒服,更容易把关注点放到情节推演上,我就是把精力都放在捋时间线上了,有些情节就没法关注到,更没精力去体会,说起来还是蛮遗憾的。期待看到终稿之后的新开始。

  4. gmr
    依文的作品很漂亮。首先从倒叙写起,细腻地铺垫环境,细细描摹,端的形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有的氛围。再者情节的推进也很有层次,“自行车事件”不仅成为一个贯穿全文的暗示,是特写和抒情穿插的精彩桥段;在主人公的父亲与昔日爱人之间构建出联系,从而给予全篇情节更多合理性。最后从主人公“自身”到“父辈”之间的角色转换,更凸显了时间叙事的主线,是极精妙的构思。
    爱情从来不是一个很“好写”的题材。同性之间的情感尤甚。在不很遥远的过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称是禁忌。选此题材去写作,之后将分寸与尺度拿捏得当,十分不易。
    不过依文也在文末说,觉得还存在有待斟酌的地方。我也小小地提几点建议。整体叙事结构让我隐约想到近年一部流行的同志作品;或许故事受其启发而成,不过还可以脱胎得更圆满些。文中细枝末节之处也还可以再推敲。比如说助词的选用、代词指代之明确性、以及段落的划分。
    总体来说,作品笔法流畅、节奏得当、在形式层面已然是优美的。在此之上,利用形式之美感凸显鲜明之主题,使得内容更为饱满。很精彩!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