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未完成

雨城的人,缅怀蓝色的天,然后离开了这座城市。这里的雨已经连续倾倒了很多个十年,细细的雨,似乎从未停下。

路板被雨水腐蚀,然后新的草藓从此处生长。纸张布匹已经腐坏,青苔地衣爬上最高的楼层。文明的痕迹已经被雨水洗涤,这里成了潮湿的的荒原。深入城区,剩下的只有雨声,这里最自由的地方,最安静的地方。

仍有人固执的在这里生活,因为这里是最自由的地方。她是一位诗人,或许你听过她的诗句:

“拥抱画布上的/紫色石榴”

“让每一颗习惯黑暗的眼睛/都遇见光明”

“如果它执意下沉/那就让所有的苦水流进我的心中/如果它选择抬升/那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顶峰”

“蔓延直到我的脚边/顺着我的双腿/爬上我的脊骨/吞没我/吞没我”

只有她的作品才能最恰当的概括她的一生不是么。

在苔藓生长的街道漫步,拾取倒塌的圆木,养育蘑菇,填饱自己。在孤独的自由中享受自己选择的世界。feel so right to do the wrong thing. 所以没想过再出去。

一直蛰伏在细雨下的城市是美丽的。某位著名作家提出过一个观点,雨夜的诗意恰恰在于它会使生活变得困难,不平,才值得鸣。雨城的美学价值似乎因此独一无二。人们总说科学尽头使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的尽头是美学。选择了孤独的自由的人,似乎只要欣赏着雨,就会更加接近真正的“道”。

每当看腻了一片街区,就会在这为一自由的城市寻找一处新的家。她住过博物馆,住过实验室,住过贫民窟,住过市政厅。文明褪去之后的世界正如之前叙述的一样荒凉。

荒凉让人沉默,脱离了社会的她也没办法说出有意义的语言。甚至现在,喊她的名字她或许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正被呼唤。社会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迹正在被细雨洗刷。孤独让人抓狂,应对孤独有的人选择了投入工作中排遣孤独,有人选择直面孤独在孤独中思索。人可以享受孤独,但是并不能忍受孤独。

“忍受孤独很难,不过比忍受枷锁还是轻松许多。”在一个最知性的年纪,她做出了最感性的选择。她不憎恨孤独,也不喜欢。每当她在孤独的思索中得出一个结论,她都会想要把它呈给人看。在过去,她会写下来,但是现在,她不能写,所有的纸张布匹都已经腐坏。

“是时候出去了吧……”想法一闪而过,但是很快被抛到脑后,但是马上又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便捡回那个念头,细细考量。“如果回去,写出我的一切,会让我感到满足,但是会失去自由和明悟更多的机会,所以要留下。”于是她说服了自己。

夜晚的雨总是比白天更重,清晨总是会泛起薄雾。没有阳光刺穿,薄雾总是等很久才会散。

7人评论了“雨城(未完成”

  1. 我还没有完成它,我一直觉得我像是丢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再也写不下任何情节了。我的想法是她生一场病,然后逐渐被自己的明悟不能传达给别人的苦恼烦扰。最终这种苦恼胜过来到雨城的原动力,以一种赌气的态度固执的留在雨城。但是我觉得不够合适,我需要更多时间去打磨思考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我不觉得直接把我认为不够成熟的故事写出来会合适。

  2. 互评
    1. 喜欢这种湿漉漉雨城的氛围,可以想象到这个场景呢。雨水冲洗着破败的但灿烂的 文明的痕迹。在情绪性上很到位,在哲思的层面也并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觉作者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呢。
    2.作为一篇随笔我觉得写的很棒,但是作为一篇作品很显然不够完整,期待你补充完她的故事呀。

  3. 闪光点:文章文风我很喜欢呜呜。对于孤独的描写,能感觉到这篇文章不仅仅拥有优美的语言,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另外,我发现你对雨的理解,好像把在课上学到的余秋雨那篇文章输出到了自己的文字中,这点很难得吖~
    bug:她是因为思想境界,觉得和世界格格不入吗,是如何联想的。它更像是一个杂记,而不是一个故事。期待看到你更完善的作品。

  4. 这样的城镇太美了,幽静,死寂,孤独。独坐于其中的主人公承担着,享受着。很喜欢这样的世界,当然也很喜欢作者的文字,深刻但是不晦涩。
    小问题是对主人公的描写有点少,所以我可以理解她但是却没有认识她,如果加上更多的主人公的描写(可以是人物的背景,也可以是她的外表)读者可以更好地想象到主人公的故事。
    很期待你的成稿!

  5. 闪光点:有雨夜的诗意呐,读了一学段下来看到这篇感觉很有你自己的风格!读起来总感觉作者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思想好有深度
    bug:前面看起来没有一个清晰的故事线(也许没太开始讲故事?)感觉写完会是一篇很有思想的文章,期待看到更多!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