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今年的疫情阻止了许多人旅行的计划,包括我的。因为有个爱旅行的妈妈吧,从2岁多就开始每年出去玩,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畅游,其实我也并不明白这种被称之“旅行”的真正意义。直到有一天,我在妈妈练习书法的笔记中,看到了关于“行”这个字的多种解读后,才有了一种感觉或者收获吧!
“行”在甲骨文中是这样的:
在篆书中是这样:
而隶书中则是这样:
可以看到字体的变化,但是从最初的形态上看,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而且都是没有尽头的路,宛如“一径入天涯”的架势。这个字有四个方向,是不受十字架的禁锢,有着无数可能的远方,有着无穷大的空间,细看它,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字,那样洒脱,那样自在!
想起在旅行中,看山看水,看人看海。每一条路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景!记得前年去贵州兴义时,那天我们搜到一个兴义市附近的峡谷,于是就叫车前往。可是司机却不太熟悉这个地方,我们就按导航前往。导航可能也有打盹的时候,我们坐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才到了那个地方附近,导航就不工作了。于是,我们就一路找路人询问,开上了一条车少人更少的山路。虽然两边的风景还是不错的,终于,我们看到了那个景区的牌子,旁边的入口没有工作人员,又向里开了几分钟,看到了一车人正在路边,像是休息一般。老爸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这个景区已经停业一年了,他们是附近镇上的人,他们来这里钓鱼和游泳的。我们和那个司机商量了一下,因为他不能等我们,且附近根本也叫不上车,所以我们只能原路返回。当时那个心情真是个郁闷呀!回去的路上,那个司机叔叔跟爸爸聊起了天儿,他说:“这也没事的,你们外地人觉得我们这里这美那好的,我们天天看都不觉得!反而感到这里的阳光太晒人,地方太偏僻啦!”听着他的话,我当时心里好笑,这时妈妈对我说,看窗外飘过的云,路旁高大的榕树和不知名的花丛,真的无处不是景致呀!当然后来老爸带我们去了个很好吃的狗肉馆大吃了一顿。
这是旅行中很平常的事,我记住了可能因为有美食的缘故,现在看来是因为这个过程让我体验不一样的旅行。不是每一次旅行都是有既定的方向,既定的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就会是不同的旅行。
后来我查了《说文解字》,“行”被许慎定义成左脚和右脚的交互前行,也作“行”加上“止”的旅人轨迹。且在甲骨文时代行是用作名词,而小篆时期用作动词了,为千里行脚。不过二者都是跟“你、我”有关:“行”者,可以至远方;“止”者,可以细观景。无论是你是谁,翻山越岭,穿阡越陌,登楼望月,楼台听乐……,都是行者。
现在回想以往的旅行,不论同行人多人少,不论是去高山、大海亦或沙漠、峡谷,风景都 在身边或远方,而心一直在路上。
是的,在路上。
作者记:这是一篇随笔吧,因为又到了假期,心也开始飞了,看着天空想飞翔,风儿吹过想奔跑。车水马龙中想山林的静寂,万家灯火时想沙漠的星空,大雨之中想海浪声声……
你的文风有种悠闲和可爱的感觉,有关书法的解释和配图好好玩,“行”一字也生动起来了。
在旅行中从郁闷心情随后应该时转变到轻松,以及认同“在路上”时,可以再多丰富一下?期待终稿^^
闪光点:
短小精悍,真情实感,从字体切入,很能引发不一样的思考!
如果能扩展些“行”之中的剧情和故事,读起来应该会更加有味道!
一如既往的真诚。
对于‘在路上“的理解同感了?? 只有真正张开心里的那双眼睛(啊不好意思说得有点吓人),才能获得”行“字自古已有的那份通达和自由。
不过,现在的讲述方式,是散文,而且严格的说不是叙事类散文。不符合要求。
如果用一个故事表达你对于”在路上“的理解,有主人公、有情节的起伏、有开头结局,你会怎么做呢?
是的,我选择的主题也可以说的闪光点:在“行”上的认知和延伸
bug:没有太多内容支撑,感觉是自嗨了,终篇上要加强叙事环节
闪光点是由字体切入文章的方法√还有活泼的文风(读着不觉得累x)旅行时的小故事很有意思!
或许可以再扩充一下关于“行”的故事,这样最后的思考就不会显得太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