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最开始想的是如果真的出现人类无法繁衍后代的情况,知道自己这代人就是最后的一代,会不会修建人类博物馆?会是怎样的社会画面?货币体制会不会崩坏?会有更多人选择环游世界度过此生吗?什么样的人会被唾弃,什么样的会被歌颂?可是作者真的想不出来,所以就写了下面的这篇文字。如果有机会(构想出来),还想续写下去。
人类博物馆
PART1三十年前的讲说
“嘿,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人类博物馆……”一个活力而厚实的年轻嗓音。没错,现在,在圆台上演讲的男孩就是朗,和我同班同宿舍,我们认识三年了,我也听他讲这个“搞笑”理想三年了。
哦,对了,这里是地方大学,虽然在小城市,可学校还算不错,设施旧了点,也显得一番历史感,并不残破。入学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在宿舍见到他。我拖着箱子,以及一些寒假的预习功课本,跟着做向导的学姐和其他同楼的男生一起去本系的宿舍楼。计算机系的是个四层的白色小楼和自动化控制还有一些专业一栋。我提着箱子延带铁栏扶手的楼梯向上爬,215——二层最里的一间屋子。宿舍的门是敞开的,一个高大,细瘦留着长发的男生显然已选好了靠窗的下铺床位,正在收拾物品。他是最早到的,床上放着两个巨大的背包,一个是登山露营的背包,一个是提包,看上去这个人应该不好惹。我拉着行李一路走来的响动和突然停止的脚步
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我把东西放在他的对侧,然后先去打招呼,“嗨,我是哲耀,计算机系B班的。”他转过身,面目很清秀,“哦,你好,我是朗,和你同班。”然后伸出右手。我马上抽出裤兜中的双手迎上去握手。
同宿舍还有四个同学,可都是自动化控制的学生,所以我每天就和朗一起去上专业课。这家伙特别逗,虽然在计算机专业,却常常去旁听历史系的课程,甚至翘过几节基础课。真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去了历史系,选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
他的演讲到哪了?嗯,和我讲过无数遍的修建需求啊。哈哈,说起人类博物馆,真是永远都不会厌烦。看他制作的简洁的PPT,明晰的条目,还有磁性的声音难以避免的进入耳帘“你们有没有想过,建造一个全面、精细的人类博物馆是有多必要。我们可以把现有的人类基因库,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著书——人类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整理编码储存。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我们可以很完美的全面记录下人类的一切。虽然这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工程,为了归纳人类涉及的所有领域并把每个细枝末节做到精准,这将需要100000本科毕业各个领域的学生用为期五年的时间搜寻民间的、网络的、各个时期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资料,并且粗略的进行归类;还将有10000名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为期十年的精细整理,筛选,编目,和部分的注解,做大时段生活年景、社会、科技等等的概况;最后是全球1000000的高知来普量阅读,查错。历史资料筛查整理完毕后,剩下的就是每年年末的半个月整理出当年的资料,并存入建设好的资料库。这样有关人类的一切都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芯片盒里了。”我打量着台上的他,褐蓝的帽衫,袖子撸到肘部,一条修身蓝色牛仔裤,一双白色球鞋;这扮相活力充沛,开朗活泼的男青年啊。我扫视了旁的听众,已然在溜神,虽然他在台上奋力的讲,可究竟谁要听这样荒谬的一个人类修建信息博物馆的演讲啊。大多数人就连逛卢浮宫、大都会,都不过是走马观花的看,目标只是到此一游。
他不屈不挠的继续讲着,“我知道这个工程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你们觉得十分的不现实,也有种种的经济上的问题;或许你们还在想,现在已经有了谷歌和百度,博物馆和网页根本没差。我想说博物馆之所以叫博物馆肯定是区别于搜索引擎的,它储存整理的:包括纠缠的科学发现得到定论前的辩驳,包括每个科学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及推倒;包括人类的基因库,人类实验的发现与残酷的本质;包括已有博物馆的各类收藏以及真正有文化意义的解说,包括各时期生活的片段,小知识分子的言语谈吐,各时期印刷的一些民间图本,是博物馆不会放,引擎里不会记录的,可又是真实的记录人类心理,体现当时社会的资料……这个博物馆将真正的保留人类的精品,人类的社会,人类的科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思想。我想是全面的、全局的,或许也将是主观性的。”
说真的,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眼前这个青年的这个想法,毕竟你得把它放在时代下。而现在,它就是个笑话。不过,我很喜欢和朗攀谈,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不只是因为他总是很努力,总带给了我拼劲;也因为他有和我一样不太现实的对于未来的期许,在心底我知道,或许我不会将它实现,而他会。
记得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收拾好东西临行回家前的最后一晚。我们宿舍一起庆祝大一的结束,买了六瓶啤酒,彻夜的谈天。我们直接坐在打扫干净的宿舍的地上。要知道年轻人聚在一起,又在这样的情景下,最爱谈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和打算。基本就是美好化的,比较温馨浪漫、自由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即便是性格不同,职业不同,公司不同,大抵是一样的柴米油盐。朗却说:“看样子人类博物馆计划是没戏的。那我的生活也要有趣些。我打算工作一阵,然后去到一个小镇花掉挣的钱,去当地的酒吧,去音乐节,去博物馆、美术馆,去认识当地人,去聊天,然后以信件或邮件保持联系,知道互相生疏的一天。然后钱会花完,我又会找工作,挣到钱后,我会去到一个新城市,就这样,直到我想过安定生活的那一天。那之后,我也许会去当老师,如果有学校要我,又或者去支教。”那时候我真是被朗的想法震到了,也不惊讶,只是,或许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那么的漂泊,只希望有能力把每年的假期花在去一个小城,然后做和朗想做的差不多的事。静了一会,我对朗轻轻的说:“我相信你会的,你会这样做的。如果有机会,叫上我一次,陪你短暂一程。”
想到这里,我仔细的盯住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的演讲到了最后,就是修建的意义,他的嗓子已然有点哑了,平常说话的声音不是很大,而今天为了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显然用了最大的流畅讲话的音量。“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类可能瞬间的毁于行星,毁于核爆炸,甚至是一场疫情。没有什么外星高级文明以零点八倍光速用时五百年抵达地球,没有像和三体文明的信号与抗争,或许突如其来的就灭亡。人类——这样一个死后要有墓碑和葬礼的种群,就真的什么也不留下吗!”这一次,他不像以往的谈天,那样的轻快,可以看到它紧簇的眉头。顿了顿,他继续说:“难道人类真的不值得留下些什么吗,多少的科幻电影,要留下人类的精英,以及一切的知识而转移去新星球重建文明,可电影的最后不还是决定要保留流浪的地球,保留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什么构成了人类文明,人类与其它的高等文明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文明保留的应该是什么,说实话,我都不知道。
但是我想人类是不会甘心的,在下一个文明发现人类的时候,只把人类的尸骨罗列在TA们的博物馆里,而或许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灾难临头,紫禁城、社会形态,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被保留,或许一个小小的芯片足矣埋在什么地方得以保存,或许也灰飞烟灭。”
到这里,朗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因为或许人类的社会才是人类,人类的生活是人类;信息投影的金字塔,信息手段完美还原的蒙娜丽莎,还能不能称作人类的伟世之作,这都不知道。但是他还是有这个想法,觉得应该努力的去把这些都储存下来,而我,如果遇到世界末世,大概才会去放下安稳生活,畅游世界吧。
PART2 疫情蔓延下的“苟活”
大学毕业三十年过去了,我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着,接到过朗的两次邀请,却也都放不下家庭和工作,日子很温馨幸福。朗果然是依照他的想法,只不过比他预想的早了几年回归正常的生活。毕业的十二年后,他就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去了一个较为贫困的地区,当了老师。他生活的依然很开心。我们不常来信,可三十年来没有断绝联系,每年都会来去的写个五六封,描述了自己的生活,也向对方问好。
要说,为什么突然想起来朗的大学演讲,还是因为最近的半年生活处在疫情下。而且最近曝出,新型病毒除了让人高烧不退,呼吸困难以外,还破坏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使之不能正常的进行减数分裂,而且有片段基因信息的丢失。如果报道实属,那人类真的可能迎来末世;又或者找出解决的方案,打破伦理的采取基因修复手段。可即便如此,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影响后代的种种问题也要到至少二十年后的“新型”人类长大才会得知。依旧问题重重。
人类博物馆——这个三十年前的讲说,就不自主的浮现在脑中了。
我要给朗去封邮件。
哎呀,朗,儿时的梦没准就要实现了。
MK
[如果写了作者自述中的内容,结尾应该是:
(中间:人类真的在修建人类博物馆)
人类口中的机器人接替了人类,成为了地球的霸主,人类变成了史前人类。机器人时代的文明发展速度达到了史前人类的二的十次方倍。而最终人类被展出的,是死去的最后一个男性的y染色体]
关于评价四:文章发出后,收到了一份修改意见,直接在原文上做的处理。终稿里面的一些错字和标点及分段建议,已经按此(接纳)修改。
自评
(1)闪光点:感觉这个想法比较有意思,我没有读过有这样的文章,最初因为疫情蹦出这个话题和朋友说,也没有被在意。(所以有个小困惑:这个没有逻辑的问题吗?我和朋友说完后,感觉被忽视掉了
(2)bug:(如作者自述。最开始想写的是从发现这件事情开始,到修建,的系列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会是什么样,脑子里面出不来,所以就写了这个想法。我觉得是想写的东西的序章。)
问题是,没有什么特别明显要表达的,都是参杂在文章中的一些一带而过的小观点。
那些人的选择/最后的社会生活,是人类博物馆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博物馆是静止的、物质的,它本身包含了人对于自己和生活的理解,但它自己动不起来。如果放到故事里,可能是某个特殊的个体(比如一个外星人、或者人类最后一拨儿童)看到“人类博物馆”的反应,可能是围绕它的建造在不同想法的人之间的争议……这样故事才有展开的空间。
首先需要有主人公。
然后跟着ta的动机、欲望去推进故事,在这中间把作者关于人类博物馆的各种理解/看法放入进去。
现在不太像故事。
因为没有提问-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推动力。
大部分故事的重心应该是讲述的“此时此刻”。但初稿里“此时此刻”是被略讲的。而主人公如果是“我”,我为什么会对于朗的一个构想那么感兴趣呢?
嗯,谢谢老师
我觉得我在下一稿里会把写作的对象换一下,再给一个动机吧(题目也会改,整个目标的内容都改一下
(可能是一篇今日的新闻报道;可能是医疗团队的对话,还未公开
(1)三十年的时间跨度
能很好的体现出 从最开始人类博物馆这个构想 到现在或许真的要实施了 这之间的许多变化
(2)在文章里,你好像并不是以人类博物馆为主题写的,或许更像是以一次演讲为题目。
去写你在自述里给自己提的问题 去写人类博物馆在某个时刻正在经历什么
嗯,谢谢(找到bug了:P
大作品终稿:怀揣着美梦
引子 院长室的谈话
X城的甲级医院的办公室内现在气氛十分紧张。
生殖与遗传中心的主任及医生全部集中在院长的办公室。
“院长,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候诊室的人成倍的增加。通过我们对于这些人群的调查统计,其中85%以上的人都是去年冠状病毒的轻症状感染者。根据外访的医生看到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我们医院。我们一致认为,去年的疫情很有可能影响了……但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我们会继续跟进调查。您看要怎么办?”
“这听起来简直荒谬,不过像这样突然的增长值得关注。我会从医学部调几个基因工程的专家。这种事情不要乱讲,一定要先研究清楚,再开会想怎么办。我觉得只是疫情结束,生育总体的基数大了。而且上次的疫情不是传染性很强吗!先不要大惊小怪,坚决不能引起社会恐慌!”
PART1 信息封锁
在那场谈话的一周后,一则新闻在微博上发布。那时候已经半夜凌晨三点了,我因为准备工作汇报的讲稿一直没睡。为了打起精神,放松解压,看到了那条杂鱼报社的快报新闻,题目是——“疫情后遗症”。
杂鱼报社成立不过半年左右,一周三五篇更文不定,都是些不太着调的小众话题和“荒谬观点”。
那条新闻很短,我阅读时间也不过一分多钟。然而它被发出的十五分钟后就被查封了,阅读量不过只有几十。
PART2三十年前的讲说 (一)
“嘿,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人类博物馆……”一个活力而厚实的年轻嗓音。没错,现在,在圆台上演讲的男孩就是朗,和我同班同宿舍,我们认识三年了,我也听他讲这个“搞笑”理想三年了。
哦,对了,这里是地方大学,虽然在小城市,可学校还算不错,设施旧了点,也显得一番历史感,并不残破。入学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在宿舍见到他。我拖着箱子,以及一些寒假的预习功课本,跟着做向导的学姐和其他同楼的男生一起去本系的宿舍楼。计算机系的宿舍是个四层的白色小楼和自动化控制还有一些其他专业一栋。我提着箱子沿带铁栏扶手的楼梯向上爬,215——二层最里的一间屋子。宿舍的门是敞开的,一个高大,细瘦留着长发的男生显然已选好了靠窗的下铺床位,正在收拾物品。他是最早到的,床上放着两个巨大的背包,一个是登山露营的背包,一个是提包,看上去这个人应该不好惹。我拉着行李一路走来的响动和突然停止脚步声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我把东西放在他的对侧,然后先去打招呼,“嗨,我是哲耀,计算机系B班的。”他转过身,面目很清秀,“哦,你好,我是朗,和你同班。”然后伸出右手。我马上抽出裤兜中的双手迎上去握手。
同宿舍还有四个同学,可都是自动化控制的学生,所以我每天就和朗一起去上专业课。这家伙特别逗,虽然在计算机专业,却常常去旁听历史系的课程,甚至翘过几节基础课。真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去了历史系,选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
他的演讲到哪了?嗯,和我讲过无数遍的修建需求啊。哈哈,说起人类博物馆,真是永远都不会厌烦。看他制作的简洁的PPT,明晰的条目,还有磁性的声音难以避免的进入耳帘“你们有没有想过,建造一个全面、精细的人类博物馆是有多必要。我们可以把现有的人类基因库,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著书——人类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整理编码储存。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我们可以很完美的全面记录下人类的一切。虽然这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工程,为了归纳人类设计的所有领域并把每个细枝末节做到精准,这将需要100000本科毕业于各个领域的学生用为期五年的时间寻找民间的、网络的、各个时期的一切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资料,并且粗略的进行归类;还将有10000名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为期十年的精细整理,筛选,编目,和部分的注解,大时段生活年景、社会、科技等等的概况;最后是全球1000000的高知来普量阅读,查错。历史资料筛查整理完毕后,剩下的就是每年年末的半个月整理出当年的资料,并存入建设好的资料库。这样有关人类的一切都在一个拳头大小的芯片盒里了。”
我打量着台上的他,褐蓝的帽衫,袖子挽到肘部,一条修身蓝色牛仔裤,一双白色球鞋;这扮相活力充沛,开朗活泼的男青年啊。我扫视了旁边的听众,已然在溜神,虽然他在台上奋力的讲,可究竟谁要听这样荒谬的一个人类修建信息博物馆的演讲啊。大多数人就连逛卢浮宫、大都会,都不过是走马观花的看,目标只是到此一游。
他不屈不挠的继续讲着,“我知道这个工程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你们觉得十分的不现实,也有种种的经济上的问题;或许你们还在想,现在已经有了谷歌和百度,博物馆和网页根本没差。我想说博物馆之所以叫博物馆肯定是区别于搜索引擎的,它储存整理的包括纠缠的科学发现得到定论前的辩驳,包括每个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及推倒;包括人类的基因库,人类实验的发现与残酷的本质;包括已有博物馆的各类收藏以及真正有文化意义的解说,包括各时期生活的片段小知识分子的言语谈吐,各时期印刷的一些民间图本,是博物馆不会放,引擎里不会记录的,可又是真实的记录人类心理,体现当时社会的资料……这个博物馆将真正的保留人类的精品,人类的社会,人类的科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思想,我想是全面的、全局的,或许也将是主观性的。”
说真的,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眼前这个青年的这个想法,毕竟你得把它放在时代下。而现在,它就是个笑话。不过,我很喜欢和朗攀谈,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不只是因为他总是很努力,总带给了我拼劲;也因为他有和我一样不太现实的对于未来的期许,在心底我知道,或许我不会将它实现,而他会。
PART3 只有年轻时的畅谈
记得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收拾好东西临行回家前的最后一晚。我们宿舍一起庆祝大一的结束,买了六瓶啤酒,彻夜的谈天。我们直接坐在打扫干净的宿舍的地上。要知道年轻人聚在一起,又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爱谈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和打算。基本就是美好化的,比较温馨浪漫、自由的家庭和工作生活。即便是性格不同,职业不同,公司不同,大抵是一样的柴米油盐。朗却说:“看样子人类博物馆计划是没戏的。那我的生活也要有趣些。我打算工作一阵,然后去到一个小镇花掉挣的钱,去当地的酒吧,去音乐节,去博物馆、美术馆,去认识当地人,去聊天,然后以信件或邮件保持联系,直到互相生疏的一天。然后钱会花完,我又会找工作,挣到钱后,我会去到一个新城市,就这样,到我想过安定的生活的那一天。那之后,我也许会去当老师,如果有学校要我,又或者去支教。”那时候我真是被朗的想法震到了,也不惊讶,只是,或许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那么的漂泊,只希望有能力把每年的假期花在去一个小城,然后做和朗想做的差不多的事。静了一会,我对朗轻轻的说:“我相信你会的,你会这样做的。如果有机会,叫上我一次,陪你短暂一程。”
PART4三十年前的讲说 (二)
想到这里,我仔细的盯住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的演讲到了最后,就是修建的意义,他的嗓子已然有点哑了,平常说话的声音不是很大,而今天为了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显然用了最大的流畅讲话的音量。“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类可能瞬间的毁于行星,毁于核爆炸,甚至是一场疫情。没有什么外星高级文明以零点八倍光速用时五百年抵达地球,没有像和三体文明的信号与抗争,或许突如其来的就灭亡。人类——这样一个死后要有墓碑和葬礼的种群,就真的什么也不留下吗!”这一次,他不像以往的谈天,那样的轻快,可以看到它紧蹙的眉头。顿了顿,他继续说:“难道人类真的不值得留下些什么吗,多少的科幻电影,要留下人类的精英以及一切的知识而转移去新星球重建文明,可电影的最后不还是决定要保留流浪的地球,保留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什么构成了人类文明,人类与其它的高等文明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文明保留的应该是什么,说实话,我都不知道。
但是我想人类是不会甘心的,在下一个文明发现人类的时候,只把人类的尸骨罗列在TA们的博物馆里,而或许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灾难临头,紫禁城、社会形态,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被保留,或许一个小小的芯片足以埋在什么地方得以保存,或许也灰飞烟灭。”
到这里,朗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因为或许人类的社会才是人类,人类的生活是人类;信息投影的金字塔,信息手段完美还原的蒙娜丽莎,还能不能称作人类的伟世之作,这都不知道。但是他还是有这个想法,觉得应该努力的去把这些都储存下来,而我,如果遇到世界末世,大概才会去放下安稳生活,畅游世界吧。
PART5 在疫情蔓延下
大学毕业三十年过去了,我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着,接到过朗的两次邀请,却也都放不下家庭和工作,日子很温馨幸福。朗果然是依照他的想法,只不过比他预想的早了几年回归正常的生活。毕业的十二年后,他就结束了流浪生活,去了一个较为贫困的地区,当了老师。他生活得依然很开心。我们不常来信,可三十年来没有断绝联系,每年都会来去的写个五六封,描述自己的生活,也向对方问好。
要说,为什么突然想起来朗的大学演讲,还是因为那条微博让我充满了联想——“新型病毒除了让人高烧不退,呼吸困难以外,还破坏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使之不能正常的进行减数分裂,而且有片段基因信息的丢失。”如果报道实属,那人类真的可能迎来末日;又或者找出解决的方案,打破伦理的采取基因修复手段。可即便如此,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影响后代的种种问题也要到至少二十年后的“新型”人类长大才会得知。依旧问题重重。
人类博物馆——这个三十年前的讲说,就不自知的浮现在脑中了。
我要给朗写封邮件。
哎呀,朗,儿时的梦没准就要实现了。
评价一(同龄人):超喜欢这篇文章!能从疫情这个切入点写到人类为了未来应该怎样,很有深度哈哈哈~我觉得整篇文章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写的很真实,不同人嘴里说出的话也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朗说起博物馆时的严谨)。因为我本人其实和朗有点像,我也喜欢想一些“到底怎样才算为这个世界或者为人类做了些什么”之类的话题,往往想到最后的结果也只是为自己的未来安排一个随意随心的生活,所以整篇文章都很让人有代入感也很真实。然后,还有一点点小建议,第一个是既然这是一个回忆30年前的事情的故事,那按理来说是不是一些点应该不会记得那么清楚,就可以有一些写的模糊一些有可能会更吸引人吧(或许哈哈哈),第二个是中间的一小段初见朗的插叙,个人感觉插叙前的那段文字可能记忆点不是很深(可能因为有点短)然后看完插叙那段就和前面的故事连不太起来了。但整体真的写的超有感觉,是一篇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文章了!
评价二(比我大三岁以上的人):闪光点:对于大学生活的描述比较真实,对于年轻人富于理想的描写有激情四射的一面,也有冷静思考的一面。有基于科学知识的思考,也有一定的科幻味道。不足:全文的中心思想不是特别明确,感觉是要表达一种自由生活的态度。好的作品是读后能让读者深思,而本文情节安排较好,可是留给读者思考的就少了点。
评价三(异性):
这篇文章先设置了一个悬念,然后以双线分别叙述了主角在疫情过后无意间得知的消息,以及与他好友“朗”的经历。在目前的结尾处,呼应了开头部分的悬念,叙述出“病毒破坏人类的y染色体,将使人类面临危机”这一设定,并将两条线交汇在一起。
这篇文章的设想很大胆,首先结合了当下的疫情背景,再加之自己的思考,向外拓展,以病毒破坏人类基因为文章主要背景,进行了写作。文章塑造了“我”、“朗”这两个主要人物,从文章内容来看,可以比较容易看出这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其相应的表现也较有逻辑。例如“他的嗓子已然有点哑了,平常说话的声音不是很大,而今天为了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显然用了最大的流畅讲话的音量……”可以看出来“朗”的一股不甘和执着。
另外,在文章开头部分“去年的疫情很有可能影响了……但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一段的处理可以稍作修改,目前这种直接抹去关键信息的手法可能会较为生硬(如果是专门的设计就另说),可以把办公室里的谈话描写改为第三人称视角,简单举个例子“他们激烈的交谈着,不时向院长望去。大约过了很久,讨论的声音渐渐减弱了,xx主任慢慢站起来,轻轻走到院长身边,小声向院长说了什么,好像不想让别人听到一样。突然,院长下意识的提高了音量:’这怎么可能,简直荒谬!……’”至于中间段,建议对一些细节描写做一些修改,调整详略。
评价四(同龄人),因为对方直接加在了文章里,所以以附件的方式,添加到了初稿的下方。
加分项(语文课,散文)不知道算不算
听雨
雨,是没有声音的。
春日绽开的花蕾,秋日脱落的枫叶,提早的预知,便自然而然的来到。你知道的,只是这必然的规律,而没有时间的限定。平日里,你只会说原野的小花淳美,你只会赏香山枫叶的绯红,它们又不过都只是视觉的玩物。
直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你真的处于花丛中;你听见盘旋来往、点滴着蜜花嗡飞的振翅时,你才知道,花的密语有谁传达。直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你走在铺满银杏叶的沥青路时,你才可能细微的感知树叶的水分。当鞋底摩挲着刚刚掉落的浅黄的叶片时、软软的,那是绵绵的声音;当已入深秋之时,树叶已被堆扫在路旁,你飞跑而踏在落叶堆上时,才会有清脆、断裂的一响。
雨,也是这样。它来到,你甚至都不会在意,或是看清它的形状、它的颜色。而声音,声音只是落地后稀碎的随响;或许自认为是有力的回击,也充满了水滴石穿荒谬的梦。
斜挂在车窗的雨滴,才被观察,条条细线,是速度的产物,然而,然而存在的不过那短短几秒,雨刷就将一切清零。落地的雨滴是没有形状的,若不是打湿地面留下水痕,就是混入积水,可怜!没有留下自己的痕迹,就已落入蒸腾的宿命。还有,还有那些湍急的流入下水道的小溪流,像是止不住的眼泪。
如果你房门紧掩,下雨又与你何干。窗外的天空在昏暗,桌上的台灯就能带来光亮,窗外的狂风再凛冽,温暖的被褥构筑了温暖的家。你可能会想,哦下雨,下雨就是形形色色的人打各式各样的伞,就是总有几个落汤鸡,就是天空灰蒙蒙的,就是夏日的暑天变得清凉……
无声的雨便要发起抗议,至少抗议你的无视,或者证明自己的不同。
所以春雨总是软绵绵的,可能是因为它的淅淅沥沥,轻轻的挂在你的帽檐下,留在紫芽的嫩叶上。雨滴是剔透的。
所以夏天的雨也爱呐喊,即便留存不住形态,每一次的落地,哗哗啦啦,也要敲击出自己的音律。而我,爱夏天的大雨滂沱,是这样的愤怒,是怎样的力量。像是摇滚乐的呐喊——颓废,迷茫,坚定又充满力量。我好怕,夏日的大雨滂沱,一味的旁落,没有转机的余地,雨过天晴后,爆发随之灰飞烟灭。
我喜欢听雨,喜欢听夏雨,听着听着就驱走了暑热。
雨,其实没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