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感觉写的故事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或者没有一些令人深思的地方,有点平淡,事实证明,我真的不适合编故事……编的故事有点幼稚,想体现一些他的冷静了和组织思考能力,也没那么突出表现,只好把问卷写的详细一点大概弥补一下吧。
- 床
他就住在大恒科技大厦附近的一个普通的小区里,家里地方不大,但是绝对够了一家四口生活。他的卧室在家最里面,是双层床,因为他的妹妹要睡在上铺。而旁边的学习桌更多的也是留给他妹妹的,自己则在客厅的书桌上学习。床铺有点乱,被子没怎么叠,毕竟每次上学都是匆匆忙忙的,只有父母帮着稍微叠一下,床底下也是,有好久不用的脸盆,拖鞋,笔……
- 学习桌
刚刚初二的他桌子的左上角就摆满了5·3中考,各种颜色的,右边是打印机和电脑,透明桌垫底下则是一个个的励志格言,尽管他很少去看它们。学习桌经常很乱,要在父母的督促之下才勉强收拾收拾。
- 每天入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妹妹还有家人说一句晚安,想想自己今天的经历,有没有学到点或者做错了点啥……
- 中学在中关村中学,每天都要穿着校服,红白搭配的颜色他总是觉得很赞,
- 喜欢的书:
最喜欢看《基督山复仇记》,但是老师总是要求他看《水浒传》、《西游记》,而且总是得记里面的内容,他觉得失去了读书的乐趣,他就是喜欢看有趣的,刺激的,有冒险感觉却没那么幼稚的书。
- 怎么跟妈妈说话:从来都是叫“老妈”,说话时也经常不带上主语,打电话的时候就会说“记得晚上……、别忘了明天……、我会好好学习的”。
- 最好的朋友:王晨,喜欢一起打篮球,踢足球,一起打游戏。
- 包:他的书包是蓝色的,天蓝色那种,不过直接能看出来用了很久了,因为好多地方都有了划痕和掉色,甚至好多地方都开了线,书包最背后的米老鼠也快被灰尘覆盖了。包上拴的是一个免洗洗手液和一个小行李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
- 失眠时会:其实他的睡眠很好,基本上不会失眠,偶尔因为激动(比如明天和同学一起去玩),想象玩耍的场景而不能入睡。这时候试了数羊,数数都不行,只能默默背诵诗歌,还是读的特别慢那种的,强迫自己入睡。
- 你见到他/她时,他/她正要去哪里:正在回家的路上。
-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依靠的是本能、逻辑思考还是情绪:
- 最难忘的事情:
- 周日下午他/她通常在哪里度过:正常的周末,一般是在补作业中度过。而他每周日下午都期盼着有人会给他发微信约他出去玩,去打球,去骑车。
- 身体特征:可以说长相,身高,身材都算是中等,笑起来还是很可爱。
- 最后,他/她的名字(出生日期?):张明凯8.20 初二
人物故事:
马上就是第六节课了,张明凯在心里想到,最爱的体锻课,他们可以去学校的大操场上踢球。
第六节一下课,他和他的同班同学就迫不及待的从班里最后面的柜子里翻出了那个足球,是带有星星的白蓝欧冠足球,虽然已经是破破烂烂但每次出去踢球都是靠它。他凭借着精湛的远射技巧也在同学班级之间有了点小威望。
然而在这次的体锻课上,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原来本来是他们五班的足球场被三班占领了,原因是三班有了调课,这节被调成了体育课。
“这不是我们班的地方吗”他们班的一个人率先问到。
“先来后到没听说过?”对面的人回怼了一句。
“但这也不是你们占场的理由啊”明凯的好朋友王晨站了出来。
“怎么,你们什么意思吧”对面班一个比较壮的男生粗声粗气的指着王晨说到。
张明凯看到这样赶紧上前去劝阻,一边拉开王晨一边去寻求和解,可是他的朋友觉得不应该屈服,向他们讲道理,而且再说本来三班的人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但是明凯还是一般说着“我看看我看看”“也不分什么对错”把两个人拉开了。但是大家好像都不想就这么结束,有个个子高一点的在过去的时候撞了王晨一下,王晨则抓住他,质问他为什么。眼见局势渐渐紧张,但大家一时都没想好怎么打,三班人多,而且有的踢的很厉害,平均分下来怎么都不太合适。
明凯没有加入吵架,不过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去和旁边看戏的一个人大声说到,想引起大家的反应:“要不我们混在一起分三波吧,毕竟就分成两队互相打有点太累了,要踢一个半小时呢,输的下,赢得继续踢,怎么样?”
“嗯,可以”“怎么分?挑人吧”“对,混着踢吧”正在争吵的人也加入了讨论,没有再想着继续争吵,剩下的讨论明凯已经不需要参与了,明凯就等着有一队选他就行了,嘴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比赛很快开始了,明凯和那个高个子男生分在了一队,虽然没有怎么见过,但是配合的却有着暗暗的默契,随着他后场的一脚长传,明凯停下球后一脚远射打破了僵持的比分。
快乐的时光很短暂,很快就下课要放学了,明凯背起了他那有些破旧且沉甸甸的书包,走上了回家的道路。
他想,回去一定要骄傲的和我妹说,“我今天阻止了一场世界大战”!
就在这时,一个黑影出现在了背后……
(没错,就是我)
我遇到过这种事,感同身受是真的
我们初中不报化学的是有单独的自习课的,自己找地方。我们平时去的教室被隔壁班的人站住了,同样也吵了起来,但是最后结果是我们让步了,直接去了别处,感觉上这种事情里真的就是不争,往后撤,对面就没什么说的了
感觉……故事的变化好像有点太快……?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行文太快了,容易反应不过来,前一秒还在争吵,甚至要发生肢体冲突,后一秒却因为一句话,立马开始讨论分队的事情,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转变是不是有些突兀呢?建议加一些过渡,比如在提出分三拨之前适当的劝一劝,让双方消消气这样的
感觉明凯长大了是不是会当领导?
以及之前不参与战争的冷静和之后想跟妹妹“骄傲地说”的时候有一点点小的反差 挺有意思的
捕捉“反差”这个点有意思~
调查问卷爱了,从《基督山伯爵》到数羊都能看到作者对明凯的理解。虽然还只是一只14岁左右的小朋友,但作者心里他却有着自己的处事原则和个性~小故事也是流畅的。感觉不够戏剧性,是因为这个事件对于明凯来说不算是重要的节点,所以不特能看出他的智慧或者抉择的感觉。如果这个事情更干系到他的切身利益,比如是他在国外游学时小留学生和当地小朋友的纷争(涉及“国际和平”),或者他是新来的转校生在这个事情里刷出了班级存在感…… 都会更能让人感到这个事情对他的影响、也就更能凸显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