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一起玩猜数字的游戏——就是一个人在纸上写下一个小于100的自然数,然后另一个人通过问答案为“是”或“否”的问题来猜对方写下的数,猜对前问的次数少的获胜。
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游戏没错了。
先是我写她猜,最后她在第四次问的时候猜对了我写的数字。到她写好后,我按照游戏的套路问她:“是大于50吗?”“不。”我依旧按照套路不假思索地问道:“是比25大吗?”“是的。”她依旧是保持着一个漫不经心的态度。“那是比37大吗?”一听到这个问题,她忽然眉头一紧,但又立刻转移眼神轻轻耸了一下肩,略有停顿地答道:“嗯,不是。”下面的问题就是生死局了啊,这一轮我必须选择猜数字,否则就是认输了。我暗想,她这般掩饰,那一定是离37很近的,比如是36,又或者就是37本身。可转眼一想她这般些许刻意的行为是否是个晃子呢?我便猜的26。“啊哈,你输啦,是37!”她一边得意洋洋地大笑着一边把那张坐在手里的写着37的字条展示给我看。听到这个答案我着实有些沮丧,随口附和道:“其实我本来想说37的······”还没等我说完,她便轻佻地把我归类:“哼,你们输了的人就会这样说!明明没有猜到还非要说好像自己本来该赢什么的······”听到这话我愣了一下没再应她什么。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做到“理解”真的好难,也明白不被理解才是生命的常态。也是因此吧,我似乎为了掩埋不被理解带来的伤痛也更少的和人沟通最真实的感受。
阶段性总结
·写作观念:我觉得写作是通过一种更隐晦或者与直接交流不同的方式表达那些自己在正常生活中不敢说出的、不能说出的态度。
·写作心理:可能和写的时候的主题相关联吧:如果要是抒情的文章可能会很轻松超然;如果要是议论或者诉说可能会有一种倾吐的快感。
·写作技巧:我感觉一些想象、联想、象征的手法我运用的更纯熟了,前面的文章的象征没有那么有创意,后面的文章更为创新了。并且,后面的文章逐渐有记叙文的感觉了。
·收获: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更为完整的思考线。在没有写作任务的时候虽然也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但是有写作任务以后我必须要梳理文章的思路,理清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因此我每一个写出来的主题现在想想都是相对清晰的了。例如那个两个主题的童年故事,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很久,但是当我把这件事写出来以后,我又有了更多对这件事甚至更多事情不同的态度。我从最开始对那些挑我毛病的同学的厌恶到觉得他们可悲这样态度的转变也让我有了更多更为清晰的角度去看事情。
·困惑:我感觉我写议论文更为熟练,但是在记叙文方面非常的不成熟。比如这篇回忆录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写哪件事,或者很多时候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我特别不想去说。在写这篇终稿之前,我这一周得写了有三千多字的议论文,本身我在写这些议论文之前计划的是夹叙夹议的文章,但是真正写出来又是大段的议论。
“或者很多时候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我特别不想去说”每个人对于隐私的边界不同,这个山精支持你用自己的方式。你的确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段的议论”。一方面,这体现出你在生活中总是一个有观点、有态度的人“我觉得写作是通过一种更隐晦或者与直接交流不同的方式表达那些自己在正常生活中不敢说出的、不能说出的态度。”?
另一方面,记叙里议论过多了为什么不好呢?因为如果没有机会充分地沉浸在发生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里,就直接得出判断,这是容易武断的。
以及,
写作心理指的不光是写作时的心情,更主要是从心理层面怎么看待写作这件事。比如是不是能接纳把自己的作品开放给他人阅读、会不会在这件事上追求完美而影响进度甚至无法下笔……就是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写作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