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快一年了吧……”听着母亲痛苦的呻吟,他心里这样想着。

痔疮,困扰着无数个中国人,母亲也不例外。在经历了多年痔疮的困扰之后,母亲在看到关于痔疮手术的电视节目后,毅然地选择了动痔疮手术。痔疮手术说大真的不算大,虽然位置关键但难度小、好得快,公众号文章中说最快痊愈的只需七天。

时间定格在2019年元旦后一周。父亲联系了全北京市最好的肛肠医院,最有名的主治医师,手术很成功,母亲需要再住院两周,观察后情况良好即可出院,回家养着。母亲的意志力并不弱,加上父亲的整日陪伴,他们很快便出院了。由于特殊原因,母亲不能平躺,不能走路,每一次上厕所都要观察排泄物的情况,伤口的撑开使得她不住地呻吟。

母亲是处女座,生活中总是力求尽善尽美,万无一失。她开始惧怕,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失误让她的恢复前功尽弃,她更担心自己的恢复太过缓慢,在上班或开学之前没法恢复好。

她开始焦虑。

她开始不说话,脸上再也没有往日的风采,能看到的只有一行行的清泪;她不爱下地,不愿意“积极”回复,因为她经历过无数次痛苦;她抛弃了手机,日常生活中的娱乐除了那老掉牙的蜘蛛纸牌玩法外再无其它,但她只爱这个,因为不时的疼痛会让她没法集中注意力。

平心而论,父亲绝对算一个好父亲,但是父母二人来自天南海北,无论是脾气秉性或是习惯,总没法说到一块去。终于有一天,母亲实在忍不住,向父亲哭诉,她细细地向父亲诉说着她的担忧,她生怕这次主刀的医生对这次手术不上心,不当回事。但父亲却很气愤,两人大吵了一架,父亲甩门而去。

第二天,母亲上厕所时出血了。母亲再次绝望的大哭,她恨自己,为什么没能养好自己;恨医生,为什么对这次手术不上心;她也恨父亲,为什么不好好听听她的想法……

第二次手术安排在一家小有名气的肛肠科医院。

直到上手术台前,母亲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这家医院病人寥寥,做手术的也并非是那个颇负名气的专家,而是一个实习生。

母亲在回家时看到了他。她能清晰地读出他眼中的关切和一丝丝的恐惧。的确,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尽管痛的说不出话,母亲还是在布满泪痕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痛苦与温柔交织在脸上,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新一轮的调养开始了。她像日常一样每天定期上厕所,夜晚上药,没事的时候便玩扑克牌。她开始寻求心理安慰,她开始买菊花茶,花钱向老家的“活神仙”求个平安,她开始信奉佛教,每日默念大悲咒……她知道没有用,但她只想摆脱这无边的痛苦。

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坑了。这是个可怕的事实,她过去一直担心这件事是真的,现在却不敢接受。夜里,她无数次失控大哭,又无数次在睡梦中被疼醒。

祸不单行。母亲单位的领导非常强势,尽管母亲反复强调自己需要休养,然而却还是以在家办公作为结局。她不得不变适应疼痛边工作,面对领导的严厉训斥,她沉默了。

她抑郁了。她变得神经质,没有主见,因为某一些消息变得异常敏感。当她偶然间看到儿子与女同学的聊天记录后,她开始惴惴不安。那个女孩是谁?家庭背景如何?儿子和她的关系好不好?她不敢问,担心儿子说谎。她开始旁敲侧击地询问儿子与同学们的关系,直到儿子狐疑起来,她才支支吾吾的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她开始担忧了,如同无数个夜晚她想的那样,她担心自己还不好。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彻夜长谈之后,第三次手术再次定在了痛苦开始的地方。

天意弄人。母亲不愿再去面对那个地方,她也再也不想尝试那痛苦的滋味。

见到医生后,她哭了。医生告诉她,她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不用做手术了。果不其然,一周后,疼痛消失了,一切都是那么的梦幻。

 

5人评论了“回忆录”

  1. 自评:
    1。真实经历,我虽然是旁观者,但是这件事对我而言影响很大
    2.写作还算很愉快,比较通顺,主要收获是练习了叙述的方法,比较大的困难是我不敢问详细的信息;
    3.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把整件事的确完完整整的叙述出来了,bug在于情感太单薄,描写不够细。

  2. 1.我觉得作者主要是想表达对于母亲忍受痛苦的一种心疼,与对于母亲变化的一种无奈。
    2.这个作品里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是母亲的那种坚强同时又不堪忍受痛苦的模样,因为这很真实,同样也是大多数家长所表现出的模样,他让我看到母亲该有的那一份软弱。
    3.我觉得不足之处就是最后母亲痊愈的那一段,全文都在写母亲的痛苦,最后突然几句话就好转,感觉有一点太突兀了,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写的再稍微详细一点吧。
    总体很不错,加油哟!

  3. 站在儿子的角度去理解母亲,因为生病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母亲(甚至父亲)更多的维度,是这篇的光彩之处?从开头就是很有故事性的,让人很想读下去。我认为BUG不在于描写不够细,而在于对母亲内心世界的理解不够透彻。母亲为什么会因为这么一份很多成人都有的病患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呢?这是我读的时候心里的问号。是她的病痛特别严重,还是这引起了她在整个世界观上的悲观?这里我希望能读到更多、理解更多。结尾,我认为可以加一两笔这个事件结束后的母亲变成了什么样子,是心态真正好转了吗?

  4. 我觉得作者是想要表达一种母亲因为很多事出现的矛盾与变化,也许不都是因为这场病,病只是一个导火索吧
    给我的共鸣好像没有很深,因为我自己好像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在读文章的时候确实体会到了一种很揪心的感觉。母亲好像一直在隐忍,又会在积攒过多情绪的时候爆发,感觉很真实。
    看不明白的地方在于文章用很长的篇幅写了病痛的折磨,但最后交代母亲病好就是一句话,可能这是作者的一种特殊设计?

  5. 1.想要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看整件事情的爆发与冲突,哇其实真的很不容易,因为在作者眼中可能是母亲在逐渐变化,让自己感觉很陌生,可是这篇文章还是站在了母亲的角度,去尝试理解母亲,我觉得这一点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
    2.写母亲的那种心理反应,让我觉得很真实
    3.感觉到后面开始写的有些简略了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