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作者的话

写的是自己回忆童年时期的一碗烤冷面,虽然普通却让我印象深刻,也为我枯燥的(课外班)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之前曾用过这个素材,但是没怎么详写过,然后行文思路确实有受到《寻面记》的影响,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篇阅读理解的印象会如此深刻,甚至在听到要写回忆录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它和第一句“童年的一碗面,魂牵梦绕了四十年”

最后的那个忘了付钱写的貌似有点怪(?)

————————————————- 正文————————————————-

一碗热乎乎的烤冷面,一段解不开的情和缘。

不曾想过,我与它最初的相遇,竟是如此的普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心底最热切的期盼,尽管当时我在小学里的成绩非常靠前,但是他们依然为我报了亿些课外班,于是在整个周六我都会在外面度过。

尽管上课很寂寞,但是我的嘴不甘寂寞。在决定去那里上课之前,我早已将教学地点附近的餐馆查过一遍,但是除了一家面馆,没有一个餐馆的价格使我满意。每顿一碗清汤牛肉面,略显单调而且还吃不饱,几周以后,因为吃完晚饭后的时间还早,我便开始寻找饭后的闲食。或许是缘分吧,我留意到了那个不起眼的,卖烤冷面的小屋。看着排队的学生挺多,我便心血来潮想要看看咋样。好不容易排到了我,我看了看价钱,五块,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便要了一份麻辣的烤冷面。卖烤冷面的老板娘熟练地挤下稍许油后,在铁板上铺好冷面,鸡蛋一磕,一掰,鸡蛋便滑落到冷面上。随后整个冷面翻了一面,刷酱,撒葱花香菜后一卷再一切,麻利的装好递给了我,“慢点吃,小心烫”。我交了钱,小心翼翼的接了过来。烤冷面做得刚刚好,既不嫩也不干,表面的鸡蛋更是好到妙处,内外完全熟了却又不带一丝烧焦的黑色。绿色的香菜和紫色的洋葱末藏在冷面的夹层中,酱料更是刷的充足。我拿木签扎起一块尝了尝,麻辣与咸香搭配劲道的冷面,伴着鸡蛋的香味送入嘴中,这与之前清淡的牛肉面完全不同。不知不觉吃完了一整份,却又回味悠长。

惊异于它的美味,从那时起,我便和烤冷面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吃完晚饭后上课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总会去那个摊子转转,买一份烤冷面解解馋;有时晚上的课没了,回家前买一份在路上吃,活跃一下因为学了一下午而烦闷的大脑。日子久了,我也和老板娘混了个脸熟。每次她见我来,就问我是不是要份麻辣的冷面,在做的时候也会和我聊上几句,包括她的孩子上了哪所大学啦这类的。当然,我也会和她讲一讲我最近遇到的乐事,她也总是会认真的听。在欢声笑语中,烤冷面也做好了,而她仍不忘叮嘱一句“慢点吃,小心烫”。 当然,我也从不忘回复一个微笑。

就这样,在匆忙的小学时光中,老板娘的那一句“慢点吃,小心烫”和她递上来的那一份烤冷面总能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后来,由于我升入的初中后,离小学上课外班的地方太远,于是我换了一个校址,也就不能在每周六逗留在那里,买上一份自己心仪的烤冷面

始终忘不掉那份烤冷面。初中开学后不久,学校允许中午到外面吃饭,正好校外有一处流动的烤冷面摊,我便和其他打算外出解决午饭的同学前往那个摊子,想去找寻一下那分别已久的味道。卖烤冷面的老板不太高,常常垂着眼皮,身上的大衣也略显臃肿。相比于小学时候购买烤冷面的固定摊位,他的摊位明显简略很多,甚至都无法遮雨。

“您好,我想买一份麻辣的烤冷面。”

“七块钱。”他回答道。

我震惊了。

要知道,我之前买烤冷面的时候,只需要五块钱,而他这里需要七块钱,这对于零花钱很少的我来说,是一个比较贵的价格。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买一份。找完零钱,那个老板才慢悠悠的起身。

“稍等一下,我开个火。”

等了好几分钟后,他终于开始动手。只见他取出一块冷面放在铁板上,铁板还不是很热,老板打下鸡蛋并翻面,又等了两分钟后,蛋液才缓缓地开始凝固。随后,他取出刷子,随意的在冷面上刷了几下后,撒了稍许的葱花香菜,便开始折叠冷面,又是草草的一刷子酱。

“叔叔,可以多刷一点酱吗?”我试探着问道。

“这些足够了,酱也是有成本的。”说着,他切好了冷面,装给了我。

无可奈何下,我接过了那碗并没有多少酱的冷面。

同行的小伙伴们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慢慢的吃着冷面。在我咬下第一口后,我甚至怀疑,我买的不是麻辣的冷面,而是清炒面片。既没有之前买的烤冷面那样发亮的色泽,又没有本应有的麻辣咸鲜,味道十分平淡,嘴里夹杂着洋葱的怪味,让我难以下咽。这还不算完,我吃到倒数第二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液态的蛋清,很明显,鸡蛋都没有煎透。我停下了,默默地把塑料袋口扎好,丢进了沿途的垃圾桶。

自那以后,我没有再碰过校门口的那家烤冷面,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会如此冷清吧。

再后来,便是我搬家后,我家旁边有地铁,在地铁入口处有一家赛百味,他们卖的其中一项就是烤冷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时学校放学我坐地铁回家,赶上了晚高峰,我也就没有那么急,就排在了对伍后面。

价格跟学校门口的那个一样,都是七块钱。我付了钱,这次的老板动作十分麻利,快速的放上冷面,打蛋,翻面,一气呵成。很快,一碗烤冷面便送到了我的手中。酱料确实很足,但是麻辣的味道却时隐时现,更多的是酱的咸味。嘴里吃着刚刚买的烤冷面,心里想的,却是小学在补课机构附近的那份烤冷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父母需要出去办事,而我搭乘顺风车,前往商场购置合身的服装。买好服装后,我搜索出了最便捷的公交方式回家,需要转站换乘。起初我没有在意转车的车站,直到我下车前往另一个车站的时候,才发现,这离我小学上课外班的地方很近,而且恰巧经过曾经卖烤冷面的地方。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我知道,快要到买烤冷面的地方了。虽然是周末,但是离吃晚饭还有一段时间,那栋小屋依旧在立在那里,却没有什么人排队。我走了过去,

“要一份烤冷面。”

“好嘞,要什么口味的?”

“麻辣,多要点酱。”

或许,相隔的时间久了,老板娘已经不记得那个每周周六下午,蹦蹦跳跳跑来买烤冷面的孩子了。看着老板娘熟悉的手法,往事如同过电影一般,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之前那些一点一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正当我发愣之际,老板娘递过来了烤冷面。

“慢点吃,小心烫。”这熟悉的话语。我如同之前一样,回了一句“谢谢您”,拿起烤冷面就走。

“小伙子,钱!你忘付钱了!”老板娘见我头也不回的往前走,忙叫了一声。我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光顾着烤冷面,忘了付钱。我尴尬的笑了笑,慌忙付钱,连声说“抱歉”。付完钱后,我端详着手里的烤冷面,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取一块放在嘴里,在熟悉的咸香中涌上来特有的麻辣口味,伴着碎碎的香菜慢慢咽下肚,味蕾上满满的幸福感。

虽然这只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烤冷面,但是关于它的记忆却抹除不掉,隐隐约约中,老板娘那句“慢点吃,小心烫” 始终回响在我耳边。

不知在何时,才会再次与你相见呢?

 

 

6人评论了“回忆录”

  1. 1.最初只是由童年回忆想到了小时候找家长要钱买东西,然后衍生出的在外面上课,自行解决餐饮,然后就想到了之前吃烤冷面的事情。然后提到面就想到了自己做了无数遍的阅读理解《寻面记》然后就仿照着那篇文章,将自己与烤冷面之间发生的故事写了下来。
    但是记忆或许有些淡了,部分的描写可能不是很好,可能略显夸张,但是是差不离的。
    2.写作的过程是相对流畅的,稍微细想一下,回忆就上来了,然后也有怀念的想法吧,毕竟在文中结尾之后,我也没有再去过,但是感觉文章中对最后再次的相见写的不是很好,感觉很尬(?)
    3.初稿在行文思路上是比较清晰的,有具体的时间线,不过详略方面或许有待提高,要更加有侧重点

  2. 我觉得作者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曾经烤冷面摊子的怀念,还有对于那时候朴实的老板娘的怀念,更有着自己对于小时候记忆里的味道的怀念,它在这里不只是一份食物,也是一份童年
    我自己也相当爱吃烤冷面了,甚至在疫情的时候都有点外卖吃,烤冷面注重的其实就是酱料的味道,而且吃过很多地方烤冷面的我会觉得它们之间即使是一样的配料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我从小到大另外爱吃的食物是煎饼了,当时小学门口有一家煎饼店,我和老板相当熟。每次我过去,给他十块钱,就能吃上一份加了火腿的煎饼。可惜的是,我上了初中,因为上学太远的缘故就再也没吃过了,之前去看,那里早就没了。我在别的地方吃的煎饼,始终没有这种感觉,因为这就是一种怀念造成的吧
    问题的话,觉得没付钱那个小插曲没有太大的必要,感觉和主题不是太搭,我的建议是在变成那种看了她的样子,就想起小时候一次一样的…这种感觉,要不就直接删掉比较好。另外就是,中间两次在别处吃的烤冷面是不是可以多一点区分,比如多说说口味上的区别,具体一点(馋),我看的时候会有点重复。

  3. 1.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小学吃的那家烤冷面以及老板娘的怀念,老板娘朴实、做的烤冷面好吃,还不忘关心地说一句“慢点吃,小心烫”,再也没有见过其他烤冷面店主那么有善心
    2.第一段描写买烤冷面的场景真的搞得我好馋!(而且我特别喜欢几个味道和态度的对比 另两家的不耐烦和赶时间能反衬老板娘的好
    3.最后那个忘记给钱,是不是因为吃得太香了,或者沉浸在情绪里忘记给钱?如果只是简单忘了,可能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建议把当时的内心戏加上

    1. 最初这样写的想法确实是想表达关注点都在烤冷面上,一方面是想叙述这份烤冷面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但是如果这样说可能就不那么适合“老板娘的朴实”这个主题,所以我到时还会斟酌一下的

  4. 个精不太喜欢第一句呢,就比较“套路”的感觉,整体给我一种“被包装过”的痕迹感,虽然你肯定的确是怀念那份烤冷面的。
    喜欢第一部分,因为让我更多地看到你,那个有自己的小主意和判断的可爱小盆友:)
    这一篇的文字和叙事都是不错的?,就是似乎缺一点“现实感”,缺一点让人发散去自由想象的空间,更像主题清楚得能印在答卷上的那种作文。

  5. 1.想表达关于之前烤冷面摊子的回忆和对现在许多店没有当年朴实无华的失望吧。
    2.共鸣:小时候我也是因为课外班,每次会去一个地下城打包饭,和那里的老板娘
    和你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后来那里店铺装修了,好久都没有去了,大概得有……半年了吧。确实很怀念,也希望能再吃上,不知道经历这次疫情有没有倒闭……关于烤冷面,我还真没吃过,看到你的描述,感觉还真的有点馋哈哈哈
    3.问题:我觉得第三部分应该重点更多一点吧,放许多笔墨在第二个摊上面感觉有点偏离了主题。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