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放松:
我印象里可能就是幼时伴着《天鹅》入睡的时候。大提琴深沉醇厚的音色让人安心,再有钢琴隐约伴随其间,如呼吸般连绵的音乐款款送入耳中。乐章中情绪微微的起落,让人在清闲和真实中沉醉,逐渐平缓现实中的紧张,同时抚平梦幻的虚渺。
最紧张:
我觉得可能做噩梦的时候真的是最紧张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会遇到让心脏跳到嗓子眼的事,但是在梦中我快要被别人拐走却喊不出声的时候真的让我一下子惊醒然后喊出了声。
在最喜爱的运动中的状态:
不得不说我好像没有喜欢的运动。但是说起来上个学期的体育课确实有让我对跆拳道产生了兴趣。其实大家如果想到跆拳道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撞击和冲突,但是在我这个还到不了那么高水平的人眼中这个运动比跑步可轻松多了。当然我对它产生兴趣并不仅仅因为它没有长时间的拉力、在没有对抗时对力量的要求较弱,还因为我比较喜欢动作的展示,比如如何发力、身体的位置形态还有在闪躲和进攻时的巧思以及对反应力的考验。
痛苦:
说起来痛苦的经历倒真是不少,从小胃不好的我加上特别爱辛辣刺激的食物,让身体里的天使和恶魔争论不休。去年的期末考试,我的胃和肚子又开始作祟。本来早上去学校之前就已经隐隐作痛,英语考试时候的空调又恰好直吹着我,之后疼痛就开始加深,搅得我整个人如同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一般,当时最真实的感觉就是快要晕国去了。
生病:
头晕着实困扰我许久,以至于有许多节课都因此被迫请假。头晕的时候如同失去身体的平衡,头重脚轻,如同醉酒一般,搅得整个人心绪不宁。
一次身体被奇妙使用的经历:
记得钢琴考级前一次练习,当时我在错音方面的问题已经很小了,因而在借曲表达情感时的障碍也减弱了。大型乐曲我选的是莫扎特的曲子,当时9、10岁的我几乎最喜欢的就是莫扎特的曲子,轻快而不失曲折,活泼又夹杂沉稳。他常常用音符的跳跃与连续穿梭在曲子间,让整篇“故事”显得更加活泼有趣变化多端。当我让老师检查练习情况时,我的手指在黑白键间轻盈地跳跃,用自己的理解为这首百年前的曲目续写新的生机。
故事
当时弹的复调是巴赫的,从学钢琴起我一向是讨厌复调的,在当时年幼的我看来,复调就是通过反复重复奇怪的旋律而构成的,既没有像练习曲一样考察手指的掌控力、节奏感,也没有像大、中小型乐曲一样考察对情感理解和表达。但是后来主观上对理性与感性的区分逐渐形成,再加上对宗教音乐的了解让我渐渐迷上复调的旋律感,它重章复沓的哲理感,叠上起伏平缓的旋律让人在惬意中深思。如今,每当我再次弹奏那首曲子时,三个声部的反复交叠和不同的表现方式,让每一次主旋律的出现都赋予乐曲更深层的含义。我将自己的解读代入乐曲中,感受来自历史深处最后一位宗教艺术家的歌颂和祈示。
总的感觉是比较概括,缺乏细节。
“比如如何发力、身体的位置形态还有在闪躲和进攻时的巧思以及对反应力的考验。”这是典型的栗子?
到底跆拳道是怎样的,就是要在描述发力、身体如何被调动中获知。这样笼而统之,读者看完依然完全不了解跆拳道,只停留在“跆拳道和其他运动不一样”这个层面,信息量很有限。
另一方面,文辞的修饰比较多,栗子?“大提琴深沉醇厚的音色让人安心,再有钢琴隐约伴随其间,如呼吸般连绵的音乐款款送入耳中。乐章中情绪微微的起落,让人在清闲和真实中沉醉,逐渐平缓现实中的紧张,同时抚平梦幻的虚渺。”就比较书面语。课上5分钟的回溯,不如不要花时间去想遣词造句,直接用最朴实的词句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像现在这种写法,也能传递感受的(这个片段是能让人感受到你的放松的),但不够直接有力。用自己的话,不(少)用现成的修辞,能帮助我们更准确捕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说句实话,很多时候能把自己的感触说出来,是挺难的。必须用自己的话。用“别人的话”就是说不好、说不清的。不知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