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作品初稿

我们即将要谈到的这位老人大概在七十岁左右,已经快要称得上是风烛残年。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她,全因为我最近在看基督教神学导论这样的书,本来也就是想拓宽一下知识面、了解一下别的国家或种族人的信仰。可巧被她看见我正在读这样的书,就免不了被一番盘问了。我记得很清楚的,那天我刚出门,手里拿着这本书,她也正把门打开一道缝隙看看门口有没有什么垃圾脏物,一眼就盯上我手中这本书,然后,她用我听来极其陌生的颤抖而且苍老的声音开口问道,这书是讲什么的?当时我是有些害怕的,又觉得奇怪,老年人的眼睛都这么好用吗?

快速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我扯出一个微笑,如实回答了她,并添油加醋地叙述了这本书的神奇之处。没想到的是她随即对我发出了盛情的邀请,让我晚上闲暇的时间一定要来她家里坐一坐。这可实在 在我的意料之外。做了这么许久的邻居,我还从未与她正经地说过一句话,也从未见到她家里有别人出入,可以想见她一定是一个人住在这里的。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老人,看着又这样瘦骨嶙峋弱不禁风,与我能有什么共同话题呢。

一天下来,我一直在为这件事困扰烦心,也总是在心底里有些不好的预感。

当晚到家已经是九点多了,我不敢耽搁,将包放好,又随手往兜里放了一支录音笔,轻轻地敲了她家的门。良久没有回应。我心里竟松了口气,想必老人已经睡了,今晚不用受这样的思想煎熬了。

当我转身,准备冲进自己家门的时候,听到身后嘎达一声,她站在门口,声音里略带急切地对我说,她行动不方便,不是故意不给我开门的。我在心底叹了口气,随她走进家里。

我看到的景象倒是令我吃了一惊。本来面积就大的房间修饰得可以说是比较华贵,头顶的吊灯亮晶晶的,像是水晶宫里的那样。桌子沙发一尘不染,东西摆放也是规规矩矩。但应该也正是因为这种规矩利索,诺大的房间显得很空旷。我不禁有些自惭形秽,一个独居的老人尚能如此干净,我的房间却乱的不成样子。又转念一想,她每天在家待着无所事事,而我是日理万机,也就释然了。

我们坐下,我偷偷把手伸进兜里打开录音机。可能是紧张得脸色有些不自然,她看着我笑了一下,说,不用局促,就当是自己家。我叫你来,是见你拿着那本书,似乎是讲神学理论的,你能谈谈那本书吗?

当我问她为什么对这本书那么感兴趣,她突然沉默了。后来她告诉我,她丈夫已经去世了,没有孩子。她想,能借这样的书籍找回一些安慰,或者说使自己相信他们一定还会再见面。我这才想起,原来这位老人不是眼神多好,而是因为对这类书籍的敏感和对已经死去的至亲之人的怀念,才能一眼就看到我手中这本书。

一种极度同情的心情开始慢慢进入我心中。我只觉得她现在的生活状况很凄惨、冷清,我想我以后要常来陪陪她。我给她讲了一些书中关于救赎观的部分,又和她聊一聊家常,将近十一点的时候才回到我自己家里。虽然有些困倦,但似乎也没觉得是浪费时间,我觉得我自己这种关怀老人的行为很好,要常做。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好像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难以接触,反而是很和善、很亲切的。也许是常年孤独的老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说话的同伴,有些兴奋吧。

这些天我总是在下班之后去她家里,和她聊上一个小时的天,如果太忙,也愿意把工作报告搬到她家里去写。我们熟起来了,她也每每很欢迎的到来,为我准备一些水果,用干净的盘子端上来。我渐渐发现,她其实一点都不缺钱,甚至可以说是富有:存款很多,用的东西也比较高级。我更发现,锦衣玉食也难抵思亲之苦,她常常和我说着话时忽然沉默,让我担心是不是提及了她的痛点。

我总有一种预感: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一定是感人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而这个预感在不久后得到了验证。

很平常的一天。我在她的家里工作着,感觉有点冷。我请求她帮我看看家里有没有披肩,借我穿一穿,她一边答应着一边打开衣柜,忽然发出一声惊呼。声音不大,但我听得真真切切。我奔过去,看着她小心翼翼捡起一件掉在地上的破旧的衬衫,已经泛黄,样式也很老旧。看到她在整齐的衣柜和华贵又大气的衣服正中间,挂好了这件老衬衫,心中已猜出了八九分。还没等我想好该怎么安慰她,她先发话了。她告诉我,这件衣服是当年她和她丈夫一起来北京的时候吃了几个月的馒头攒钱买来的,丈夫曾经穿着它去应聘工作,这件衣服陪着他们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她不能让这件衣服受任何损失。

我也是后来才从她这短短几句话中想明白,他们之间的爱是那种生死所不能阻隔的。我逐渐相信,即使她的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会常常回来看她,默默陪在她身边。

回家,我的思绪还停留在老人那里,我知道她一定还在想着已逝的人。

愿他们在很多年以后终能团圆。

 

 

作者阐述:感觉有很多这样的老人啊..就想写写。“我”只是作为一个推动情节的人出现。

感觉有些详略不太得当(?对主体的探索挖掘似乎也不够深入。望指教

5人评论了“探索作品初稿”

  1. 闪光点
    选材比较好写..?
    不足之处
    上面作者阐述的时候已经提到了 就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再加细节之类的 对于主题的探索也不是很深入 似乎有一点点趋于肤浅喽
    写的有些仓促 详略不当

  2. 闪光点:感觉这篇文章的视角超级棒dei!以一个偶然认识了这个老人的人的视角来写,总觉得特别有那种萍水相逢?人生的渺茫?(;´༎ຶД༎ຶ`)对不起啊啊形容不出来,总之有很强的构思下形成的很能打动人的感觉……
    bug的话……如果有应该也只是觉得还有点没看够(拖走),不过能把短篇写的这么好的len真的都是强者啊……

  3. 闪光点与小bug~
    1.文中的四字词语使用的很恰当~但是(这样使用的话,会不会使文中的描写有些单调呢?~团子认为描写的手法可以更加多样哈~?
    2.从作者第一句话便可以看出,文中所有的对于这位老人的看法 都是作者在经历过这一切后所形成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与老人相处过一段时间之后 ”整体“写成的~ 这一点我觉得作者在文中点出的十分明确 也很”妙“耶~ 但是在作者之后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一点凸显的并不明确(那么这样的话 当读者在看完整篇文章之后在来看这个开头 会不会觉得突兀呢~(这里的“读者”仅代表广大读者之一的团子哈哈
    3.讲述的这个故事很是丰满~这一点我觉得毋庸置疑(从头到尾 最后以祝福这个偏向开放式的结尾收场~)
    但是,文中关于老人身世的阐述团子认为略显“不足”,可以看出,作者是想介绍老人的“过去”的,但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 这些部分仅仅是一笔带过,读者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会在这里出现一些“疑惑”
    这里的团子 有一些问题想问一下作者~:
    1.你的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2.这篇文章中的“基督教神学导论的书“ 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本 ~(那么作者描绘的主人公”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后 对TA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3.这篇文章接下来会咋么写?会谈到作者对于这位老人更多的看法么?会补充老人的”身世“嘛~
    (其他的问题~!当面再聊~嘿嘿 嘻嘻哈哈

  4. 红疤——崔语璇

    闪光点:题材真的很催泪,很真实,真情实感
    不足的话比较想知道为什么是神学书,刚看的时候还以为在后面会是重要线索,或许是因为神学中有救赎和天堂的概念寄托了老人对家人的想念?望解释

  5. 问:主人公是谁?
    如果是老人,的确对她的经历、她的精神世界揭示得不够~结尾“我”的感叹和领悟会让我感到有些突兀。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