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写

关于场景的提示性问题: 

1、名称    帕德湖(以及它旁边的一片森林和一小片平原)

2、地理位置    班尼夫国家公园的东南部分

3、大致面积    1平方公里左右

4、存在的时间/历史沿革 

 现在是1969年,最近刚刚开始加紧这一带的禁猎以及环境保护。然而在此之前这片区域的苔原狼已经被打得不剩多少了,主要是因为白色皮毛的狼它看起来太高大上了,城里人喜欢这种显得自己英勇威武的服饰,所以卖得一直很好。

(人类世界) 

(自然界) 

5、地貌/地质构成 

场景处于阿拉斯加的班尼夫国家公园,在一条河边,旁边有一座山,山脚下是一片森林,一直蔓延到河边,但随着海拔增高森林陡然褪去成为灌木,乃至苔原。周围肉眼可见只有光秃秃的苔原和几座岩石裸露的雪山。苔原灰蒙蒙的泛着一点绿,下雪的时候整个苔原都被覆盖着,除了几块凸出的黑色石头。山体主要是花岗岩构成的,虽然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土壤并且长满了灌木,但还有好多石头一直露在外面。

苔原上因为大部分是冻土,比较贫瘠,而风又非常大,所以草只有几厘米高。土地沙砾偏多,即使是土壤也被冻住了。

河并不深,水很清,没有冻上的时候可以看见底。河里全是很大块的石头,被磨得失去了棱角。这一片土地算是在上游,所以河水从石头的缝隙间向下游涌去,冒着细小的白色泡泡,远看是极浅的天蓝色。

树林里主要是针叶树,有一部分桦树,地上盖满了树叶,为土壤提供了一定的保暖效果,使它不像苔原一样被冻上。

6、气候
常年寒冷,夏天的时候相对最为潮湿。最高温度20摄氏度左右,冬天可以低到零下23摄氏度。常年的风都很大,冬天很频繁地下大雪,有时候是暴风雪。有时候能看见极光。

7、季节性变化 

春天来得很慢,因为有很多雪要化掉,等天气转暖,林间的空地上会开很多小fafa

到了夏天树林变成墨绿色,针叶树的绿比较偏蓝,应该是碧绿,苔原上一片朦胧的绿色。有一些地方石头被细小茂密的植物覆盖,成一片柔软延绵的天鹅绒。有些地方会长成片的紫色千屈菜群落,在夏季常常出现的乳白色迷雾间挺立着。

秋天树林变为极其明亮的桔黄色,白桦的树皮与黄叶相衬,有点像有人用很厚的一层油画颜料抹出来的。苔原上植物有的变为紫红色,细看的话结了晶莹的亮红色浆果,是越橘和蔓越莓。

冬天地上一直盖着很厚一层白雪,不妨说冬天从下第一场雪开始,到最后一场雪化掉为止。河里因为有些地方水流很急所以只是部分结冰。雪还没有完全盖住山谷时,它的颜色是一种很淡的褐色偏紫色。

8、植被 动物 习性 

植被见季节变化

动物:

苔原狼:一种皮毛一般为白色的狼,是灰狼的近亲,成群生活,有很强的社会性,主要在比较平坦的苔原部分活动,捕食野兔,有时候会捕食大一点的哺乳动物.

灰狼:就是……灰狼啊,成群活动,有社会性,一般捕食大型哺乳动物,但轻易不会去惹驼鹿

驼鹿:因为太大了而且拽,所以一般单独生活

棕熊:因为很拽所以会去捕食驼鹿,杂食性,一般吃浆果、块根、鸟蛋、鱼啥的

雪鸮: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其实它的巢只是地上的一个……“凹地”,捕食啮齿动物

还有猛鸮、灰林鸮、大角鸮、短耳鸮,倒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夜间才出来活动”

9、发生过的大事 

7年前苔原狼和灰狼被大肆捕杀,五年前一场大火

10、它外部世界的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地理…… 

1980年政府颁布一个自然环境保护法,班尼夫国家公园的面积又扩大了。部分地区游客可以进入,公园有官网,很多人喜欢在这里登山、攀岩、骑行

11、其他

其实想写仓鸮但阿拉斯加没有分布

场景故事:

中午时分平坦的雪原上,冰晶反射着刺眼的阳光,形成一个个小光点。一群苔原狼在针叶林里速度前行,领头狼白色的皮毛随着小跑抖动着。在前一天夜里这一群狼已经跋涉了一百多公里,但收获的猎物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终于发现了几头鹿的时候远处突然有几束强光四处扫着,有人在说话,过了一会又有一声枪声,把狼和鹿都吓跑了。

不远处河边的一只猞猁紧张地看着狼群,尖尖的耳朵背着,琥珀色的眼睛时不时瞅向对岸,可能是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及时地跳过去逃走。但是看见并没有一头狼对它表示了威胁,就慢慢地走了。找到了一片空地,头狼示意大家在此休息,不少狼拱开了雪,钻到了雪窝里。走在队伍最后面的一头瘸腿的狼也停下,舔着后腿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还没有完全结疤的创口冒着热气,在冷空气中结成一小团白雾。这是前两天它们不自量力地跟一头驼鹿惹麻烦时被戳到的。

头顶树上的一只猛鸮看着这一群陌生的灰白色狼在雪地里蜷起来休息,风吹着它腹部的羽毛,撩起一小片涟漪。放哨的狼瞧见猛鸮的动静后抬头望了一眼,两双明黄色的眼睛对视了一刻,又都各自毫无兴趣地移开了。猛鸮在树枝上踱了踱,随后展开黑白相间的翅膀安静地飞到了远处的林子里,毕竟猎物早已经被这群狼给吓跑了。

山脚处,今年的第一场雪还没完全盖住紫红色的灌木,远远看一片朦胧的淡紫色。林边的河除了中间一小点水流较急的地方已经基本冻上了,成为一片平坦的白色之间一道深邃的蓝黑色条带。猛鸮倒也不是没有在“年少无知”的时候试过抓鱼,只是羽毛被弄湿后一旦结冰就后患无穷,而且它敢发誓连河边的面瘫猞猁都在嘲笑自己。猛鸮拍拍翅膀转向去了较开阔的苔原地带,影子投在白雪上,随着日暮渐渐变淡,消失。

慢慢地,阳光被渐渐拉长的影子彻底驱逐,动物呼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月光下徐徐上升,消散到夜空中。极光不知什么时候又出现在了漆黑的幕布上,莹莹的绿色与粉色像一根根由光构成的针,或是万年冰川底部细细的裂纹,不知是从宇宙深处俯冲而来, 还是从这里冲向宇宙?云杉林中灰林鸮睁开了乌黑的眼睛,瞳中映着仿佛跳动的极光,抖一抖银灰色飞羽上的一点雪渣,划过丝绸一般柔软的空气,飞向黑暗深处。远处一声悠扬的狼嚎,在狂野,绚丽的极光下竟然显得意外的平静,苔原狼又踏上了征途。头狼浅得发白的眼睛望向远方雪原消失的地方,上方,一轮圆月冷漠地洒下银光,又开始下雪了……

 

作者阐述:并没有这个地方,虽然其实主要景观参考的是德纳里国家公园,觉得写自然环境比写人容易多了。并没有去过北美,去过的最接近酱紫的地方也只能算是崇礼了。。。写到一半发现自己挺会扯,但因为一直挺想去这一带而且纪录片看得挺多就又看着图片扯了一堆。觉得这种环境会让我很开森,虽然会被冻傻,我是一个一听说“浆果”、“蘑菇”、“猫头鹰”啥的就开始兴奋的人。。。

3人评论了“场景描写”

  1. Congratulations!
    感觉你真的超级适合写这样的充满了各种生物的自然环境呢。从文字中就能感受到你的喜悦(?)
    叙述非常有真实性,就好像你也是环境中的一员一样。动态感也很强。
    “风吹着它腹部的羽毛,撩起一小片涟漪”这种细节超级有趣。
    但感觉结尾有一点点仓促,好像还有一些话要说却直接切到一个场景上一样。

  2. 一开始还“discovery”解说词配音版既视感,越到后面越带感,到了最后一段你写到极光与宇宙,真的有些宏大遥远的事物从窗下小小的我心里漾出来。
    你对于色彩、景致的捕捉好敏锐(调查问卷里关于色彩的部分真· 阅读体验敲好),或许你可以试试自然写作或者生态写作(就是……顾名思义啦)。就像约翰·穆尔、《沙郡年记》甚至《瓦尔登湖》那一类~
    不过呢,这还不是个故事。没有一个主人公、没有情节的来龙去脉,更像是静态的(虽然动物们为生存奔波,但从讲述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篇整体是静态的)、二维的画面展示。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