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床
畅茜园小区,五十平米的老式筒子楼出租屋内,卧室窗边有一张普通的双人床。被褥整齐之余有着些许图书。一旁是白色的窗台,堆着阿清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外书和卷子,有些不堪拥挤便落在床上。
2、冰箱
白色冰箱门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冰箱贴和画痕——它们有些来自阿清幼时的杰作,有些符合阿清那三岁的小妹的喜好。冰箱上有些许划痕渗出棕灰色,我想那是岁月的痕迹;发热的插头处令人难以想象冰箱内部的温度。
3、每天⼊睡前最后⼀件事
漫无目的地看杂志或手机,这是她一天中少有的闲暇时光。
4、中学毕业于
毕业于人大附中早培班——或许她仍未毕业,因为她如今亦在早陪5班学习,而早陪班则是一所招收11岁学生的“七年制学校”。
5、喜欢的书、电视节⽬
她不经常看电视,家中的电视机从她很小的时候起就再未打开过。她喜欢读书。她读过的书多且杂——如果能够称之为读过的话。因为对于大多数的课外书,她都是倾向于只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她喜欢《圣经》、喜欢《世界通史》、喜欢《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她喜欢各种各样的书。
6、怎么跟妈妈说话
她与妈妈的关系不温不火,经常以很平静的语气谈论学习或是日杂方面的事。
7、最好的朋友
蒋瑾岚,一个台湾人。她们在推特上相识,一起加了line。她们相处的时间大部分在网路上,聊天的话题可以从娱乐到政治。为了进一步的往来,她们约好在20年的暑假见面。
8、包
阿清的书包是灰色的,看起来其中的物品很少,大概是多数书本放在学校了罢。外面挂两个不知名的卡通吊坠,侧面放有水壶。
9、失眠时会
阿清经常会在刚放假的那一晚失眠。长期的忙碌使她对闲暇产生了些许恐惧,这样的闲暇使她不晓得自己要做什么。因此,她在失眠的时候会闭上眼睛思索如何安排自己的spare time。
10、他/她最害怕什么?有过什么噩梦吗?
她最怕失去她的梦想。她渴望摆脱这片陈旧而无趣的、压抑她多年的土地。她想要到天涯海角去,到世界尽头去,从无意义的生活和阴郁而沉闷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她害怕失去对这样生活的盼望。她的噩梦,是对生活的危机陷入了无休止的逃亡。她常常梦见幽灵,那是象征过往的夜光的幽灵,她想要逃避它,却发觉它如影随形。
11、你见到他/她时,他/她正要去哪⾥?
她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倚在十号线地铁车厢的一角,一手握着吊环,一手托着一本英文杂志,似是在粗略的翻读。待到大约是苏州街站的时候,她将杂志收回书包,略带茫然地望着车窗。
12、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依靠的是本能、逻辑思考还是情绪?
更多的是逻辑思考和本能,为了不失原则与体面,她乐意这样做。但她也尽力照顾自己的情绪,好似在呵护她心中那个脆弱而任性的小孩。
13、最难忘的事情
初三的时候,她在一晚统练之时将高考计划不选的科目试卷塞进课桌,又以上厕所为由走出了教学楼,在空旷的操场上仰望并拥抱夜空。当然,她的理想主义失败了,但这并不妨碍她继续追求。
14、周⽇下午他/她通常在哪里度过?
她会在课外机构度过。或许在写学校的作业,或许在练习语言考试的题目,或许在与老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15、⾝体特征?
中等偏瘦的身材,身高大约165,短头发,鹅蛋脸。身着红白校服,模样娴静。
16、⾝体语⾔(表情/⼿势)特征?
概是经常在地铁上看书,她放书的动作熟练,举手间流露出学生式自信与谦逊
17、喜欢(讨厌的⾷物)
阿清喜爱的食物很多,大概与普通人的喜好没什么不同,但更喜爱辣和甜两种口味。最讨厌血类的食物。
18、最后,他/她的名字(出⽣⽇期?)
林青文,2002年10月24日。
人物故事:
2017年的晚秋,处处变得萧瑟起来。
夕阳西下时刻,阿清一手拿着从新中关买的奶茶,插上耳机走进地铁站,耳边随即响起沙哑的歌声。
“不明白的是为何这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她一面端详车窗中的人群,一面思索,“你的样子…这首歌说的是他自己罢。那么,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不觉中,她的视线转移到面前的自己。
“是我的样子吗?”
貌似,她把自己逗笑了,可车窗中是一张苦涩的脸。
总是这样,她发明自认为荒谬的笑话来取乐自己,如此才不至于太过失望和无聊。
然而,想到后天的考试,阿清心中便一阵烦躁。是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自己又还未复习,要是考的不好,父母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她想不明白,这科目她不感兴趣,和她未来的规划也没有关系——“自然,我高考不会选它,但父母为何要强迫我学呢?”她喃喃道,又将视线转移到门上方的地铁线路图。
“公主坟站到了…”
阿清回到家,她将书包放置一旁,随手拿起书架上的本子,想要写点什么——或许是她喜爱的诗歌。她无从灵感,便随手写下一句:“我不明白你的样子。”
她斟酌几下,却望见母亲正要进门催促自己温习功课,便停下思绪。她刚想说些什么,却被母亲制止了。
“快复习吧,这次考好点。”母亲说道。
她蹙眉一阵,沉默不语。
不觉夜深,功课复习已毕,留下阿清与满天繁星。阿清拿出本子,借着灵感写下几行字。
“孤独的人儿,你究竟是什么样子?”
“聪明的人儿,你究竟是什么样子?”
“你究竟是什么样子,世人为何憎恨你的样子?”
“你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愿摒弃你的样子。”
2019年的深秋,今年的秋叶似乎比往年零落的早了一些。
夕阳西下时刻,阿清从学校东门走出。她的右手拿着书本。这正是那个她曾经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的科目,终于在父母的督促下提升了它的分数。随即,她插上耳机,向地铁站走去。耳边随即响起沙哑的歌声。
“不变的你 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一阵秋风瑟瑟,教人泪眼婆娑。
一阵寒意袭过,教人步履蹉跎。
歌曲这样播放着,播放到第三遍。
“聪明的孩子 提着心爱的灯笼,”
不能停下字里行间的目光,因为有沉重的生活。
往后还要与繁星做伴,还要为人生逃脱。
歌曲如此播放着,播放到第六遍。
“潇洒的你 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她的面颊无有苦涩,现在她有麻木的喜乐和最纯粹的哀歌。
“我的灯笼教人提取,我的意义难失再难得。”她的心说。
歌曲播放着,播放到第九遍。
“孤独的孩子 你是造物的恩宠。”
拔掉耳机,不觉步入家门,歌曲也随之终止。书桌前,她随即从书架上拿出本子,想要将一路的知识点与导图总结。提笔一行字,却感似有寒风和银星从月夜来过。
再看纸上分明字样,如有故人归。
“我已接纳你的样子。”
“我已明了你的样子。”
她想,她的明了,不是因着沉默。
而是泪水,早已将那动人的模样无声的描摹。
作者阐述:观察的陌生人是在早高峰的地铁上看英文杂志的人大附小姐姐。虽然记不太清她的样子但貌似长的很可爱,并且她学霸的气息吸引了拿着历史书疯狂复习的我。正逢段考后,着实感到了本部出国学生没课上还天天被督促学习高考内容的悲凉,看到那个小姐姐看英文杂志,加之人大附的学习压力,便构成了这篇不伦不类的探索作品。
还有,我没有黑rdf,我爱icc…
(至于我为什么不写原来的那位道士,大概是因为我人生经历太少了,或是不忍去体会他经历了什么)
用歌词去贴合、感知人物是这篇的长处。但是反过来,她内心的微妙转变,读者没法跟上。因为那是主观化的、对外部世界的人(比如读者)来说,是“无因”的。所以对于读者来说,会有些空洞。
大概主观化是因为写的太仓促了没多少情节,也没有添加背景,导致文章像一小段节选而不是完整的。我会认真改的,谢谢老师。
1、照镜子
她不喜欢照镜子,不喜欢神情严肃的自己,因此会时而做出很滑稽的表情来掩盖自己对完整自身的恐惧。但在需要打理妆容形体的时候,她又时而仔细的观看自己的发型、衣着、面容是否得体。少有的,她会忽然感觉镜子里的自己很美丽,便会驻足欣赏自己。
2、个人头脑风暴“我是一个…… ”
我是一个中等生,是一个中等身材的女孩。我是怯懦、卑微的,是一个在命运中无法解脱的风,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是东海冰凉的龟,是加州秋日的落叶,是永远迷惘的人。
3、座右铭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内心最在意什么?未来的利益。
5、生命中十大经历 喜、悲、转变、奇妙……
小升初考上人大附中,在中学被同学欺凌,在天台吹风被关了一天随后自己逃出来,分班之后的奋斗。
这篇文章文笔不错,而且用歌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使得文章很有整体性。但是纵观整个文章,并没有特别体现出人物的心境变化,也没有突出主要情节,文章有点难懂??可以稍微在点明一下心态转折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真实。
其实想表达的很简单,就是她失去了自我,正如歌词的意思一样。心境变化体现在两年行为的对比和写下的文字,但可能因为空行太多所以容易被忽视。没有突出情节是因为写的太仓促了写不多,导致没有主要的情节,这是我的失误,感谢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