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习作——王谦

1、床

一个低矮的炕摆在房间的一脚,红蓝格子的棉被映入眼帘,被乔纳斯叠得整整齐齐。床的四周摆满了杂七杂八的东西,床脚的位置还放了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

2、冰箱

铁灰色的两层冰箱,边角坑洼不平,地上直流下一滩水。它不时发出轰隆的噪音,好像已经不能用的样子。

3、每天⼊睡前最后⼀件事

向上帝祈祷。

4、中学毕业于

乔纳斯毕业于德国一所普通的中学,然后是更普通的大学。

5、喜欢的书、电视节⽬

从小到大,乔纳斯一共有五本《圣经》,每一本都被他翻得破破烂烂,现在只留下了两本。他来到中国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此后便钟爱三毛写的文章。他不看电视节目,因为没有电视。

6、怎么跟妈妈说话

山里没信号,乔纳斯不经常给妈妈打电话,偶尔写信,说说自己的近况。当然,他总是报喜不报忧。回信很少收到,因为信件很容易丢失,内容也基本上就是不要担心家里之类的话。

7、最好的朋友

张一文,同样在仁峰小学支教。乔纳斯刚来的时候,便是他带着乔纳斯适应,还教乔纳斯汉语。他们一起共事四年,是很好的朋友。

8、包

乔纳斯的背包是那种户外的登山包。长过半身,能把他所有的行李放到里面。带孩子们进山的时候,便会背这个包,带些粮食和水。

9、失眠时会

乔纳斯一般不失眠,因为每天都很累很苦。偶尔失眠时,他会坐起来默背圣经,然后祈祷,渐渐就睡着了。

10、他/她最害怕什么?有过什么噩梦吗?

他害怕离开仁峰小学,因为他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这个学校了。好像自己的命根被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土地里。有一次,他梦到自己走了,后面的孩子们追啊追,大声地喊叫。他醒来后,吓得满身都是汗。

11、你见到他/她时,他/她正要去哪⾥?

他在去往广州的火车上,硬卧上是他的登山包。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他的登山包塞满了东西,鼓鼓的。乔纳斯正要去广州的一家工厂上任。

12、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依靠的是本能、逻辑思考还是情绪?

都有,但逻辑思考占大部分。实在被折磨得头疼时,干脆就用本能做事了。

13、最难忘的事情

他与孩子们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作曲唱歌,完成了一首歌曲。

14、周⽇下午他/她通常在哪⾥度过?

乔纳斯会在他的学生家里陪他们。有时会和他班上一个最内向的学生——段史铭一起砍柴放羊。

15、⾝体特征?

乔纳斯拥有中等的身高,典型德国人的脸。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小臂上的一道长疤,颜色很深很明显。有一次他去城里采购,摩托车突然失灵,整个车翻了过去。他的朋友去世了,他留下了这样一道疤痕。

16、⾝体语⾔(表情/⼿势)的特征?

他说话很温柔,张口便是流利的汉语。表情很平静,是不外露的性格。

17、喜欢(讨厌的⾷物)?

乔纳斯没什么喜欢讨厌的食物。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能有吃的就不错了。

18、最后,他/她的名字(出⽣⽇期?)

乔纳斯, 1983年11月24号出生。

人物故事:

乔纳斯来中国支教已经有四年了。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仁峰小学的秋天不怎么冷,或许是乔纳斯自己不觉得冷。凌晨四点半,他只在外面套了一件长袖,便起床了。外面天还黑着,鸡已经开始鸣叫了。昨天晚上还留下了一些锅巴,他便凑合着吃了吃,去屋前洗了碗。

他摸到了油灯,小心翼翼地点亮。再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泛黄的信纸,用钢笔一字一顿地给妻子写信。乔纳斯痛苦纠结的三个月终于结束了,这一切也都结束了。走吧,走吧,他喃喃自语着。他和妻子是在支教的时候认识的,但不久,妻子便去广州打工了,她希望乔纳斯能过去与她一起组建家庭,过正常人的生活。他粘好信口,骑摩托车去寄了信。

回来的时候已经中午了,张一文在村口等着他。

几点走?张一文打破了沉默。

不急。

我去送你吧。

好。

……

乔纳斯走到了仁峰小学的门口,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想着。他还没来得及告诉孩子们他要走了。说与不说,都是伤害。他不知道从何开口,可他知道,如果就这样一声不吭地走了,孩子们会更崩溃。

有几个男孩看见他了,朝他跑过来。“老师,什么时候唱山歌?” 乔纳斯沉默着,带着他们走进了教室。“孩子们,我要离开了。” 他手里攥着一根白粉笔,不知不觉中,地上撒了一些白粉。本来准备好的一大段话,到了孩子面前,却只能说出一句。但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像扎在他心口上的一把刀。孩子们异常的安静,乔纳斯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存在。第一个支教老师离开的时候,他们哭喊到嗓子哑了。而现在,只是无尽的沉默。就这样,难过的一节课过去了。离别的时候也到了。

乔纳斯把摩托车送给了张一文,背上他的登山包,告别了这片土地。从前的回忆他不敢想,他怕自己会回头。几里泥泞的乡路,大雾弥漫,极不好走。

他的背后,是纯真的歌声。

“羊群散开唷,太阳下山来……”

乔纳斯有多久没哭过了,他也不记得。只觉得有什么湿漉漉的东西从眼眶里盈了出来。

 

6人评论了“人物习作——王谦”

  1. 作者阐述:这个德国人是我在火车上看到的,当时他在读《圣经》。最近我在看一些关于支教的书,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联想了这样一个人物。本身之前想写小孩的,但是突然更想写这个人,就改了。(这草率的决定)。最后,这篇文章也有我最近的一些思考qwq,也希望写出来记录一下吧。

  2. 喜欢读圣经的设定好棒,德国农村的日耳曼朴素风情也在这个小伙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呢。感受描写与哲理之余更了解了民俗hh。

  3. 段史铭这名字很给力~
    故事初具模样了,有了些感情、有了些景物、有了些能够让人咂摸和回味的余地。但是还不够深入和清晰。问题:乔当初为什么来支教?现在为什么为了妻子放弃支教?需要看到乔的内心深处。

  4. 1、照镜子
    乔纳斯家里没有镜子,他也不喜欢照镜子。偶尔从金属杯子的表面看到自己,也没什么想法。
    2、个人头脑风暴“我是一个…… ”
    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从前是敬业的教师。现在,是好丈夫和好爸爸。
    3、座右铭
    最好的教育不是说教他,而是跟他一起行动
    4、内心最在意什么?
    曾经在意的是他的支教生活,让孩子们得到关爱和呵护。而现在他在纠结,他的孩子也不能缺少关怀。他的亲生孩子和一群留守儿童,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在万般无奈下,他选择了离开。
    5、生命中十大经历 喜、悲、转变、奇妙……
    最快乐的就是那些跟孩子们一起唱山歌的时光。
    痛苦的是一次车祸夺走了他朋友的生命。他本身对支教的想法是不定的,可这一次意外,让他觉得他与这片土地联系的更深了。他这条命留在这个山村里了。
    转变是他不再支教,去广州打工给妻子一个温暖的家。但他决定时不时回来看看。

  5. 从他的习惯和行为来看,乔纳斯应该是一个内心挺平静的人吧。是有一点温存就容易满足的人,是有一个 信念就一直记得的人吧。在时间流逝得很慢的环境里,他也趋于一个平衡的个体,应该是没什么杂念的人。

    2.“不急”“好。”和后文关于流泪的那一段描写。这是文中他为数不多的情绪表达描写。尽管他的内心可能思绪万千。但他的思维已经受过漫漫岁月的打磨以至于他可以平静的处理某一些不平的情绪,外化成最精炼的一个字,一滴泪。

    3.可以理解了。他是一个潜在信念感很强的人。希望可以多看到的是我乔纳斯支教期间和孩子们的交流。希望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有怎样的感情,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无声的羁绊呢?

    4.也许有和他相似的人。那种在人群里默默,却坦然。他们执着于思考自己、思考世界。而不会轻易的崩溃,是内心强大的人吧。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