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作品终稿—选择

“叮铃铃”老师口袋中的手机响了起来,“到下课时间了,大家可以离开了”老师的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好消息,饥肠辘辘的我赶紧走向了食堂,准备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食堂窗口前排起了长队,我站在队伍的末端东看看、西看看,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食物作为我的午餐。这时腹部传来的饥饿感反而使我的大脑更加清醒,看着窗口里的食物,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这些食物能够思考,那么他们看我们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个想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禁顺着这个思路想了下去……

此时在二楼的某一个窗口中——拉面刚一出现在窗口中,里面的其他食物便都看着他笑,有的说道:“三楼原来就有拉面,怎么会有人在二楼点你呢?”他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冒着热气,仿佛是在吸引着食客。他们又故意高嚷道:“我看你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陪衬罢了。”拉面涨红了脸,就连汤色都变深了一些,他连忙争辩道:“三楼的面算什么,就算他比我好吃一些,但我比他便宜,而且人们在打饭的时候还能少上一层楼”接着便是难懂的话,像“粒子总是趋于能量最低的稳态”,什么“从简原理大于从优原理”之类的,引得大家都哄笑了起来,窗口内充满的快活的气氛。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点想发笑,思维的活跃性果然不是能够轻易控制的。不过刚才的这一段小剧场还真是揭示了一些规律,在性价比相似的两个物品中,人们总是会选择更容易获取的那一种。就算是最深奥的物理知识,也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着。

从想象回到现实中,我打了一碗拉面,准备选一个座位坐下。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座位基本上是几个人隔一、两个空位又坐几个人,但又很少出现一个人两侧都没有人。我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别人是怎么选择座位的。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内,我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一张桌子人们总是习惯于从两侧坐起。我对这两种现象坐了一个主观的解释,前一种行为可能代表了一种人们源自于内心的忧虑,对孤单的不安和对陌生人的天然排斥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们做出了这种选择。后一种行为也许可以理解为人们不希望成为视线的焦点,但同时也不希望自己完全消失在集体中所采取的一种折中方法。

从选择食物和选择座位这两点小事上就能发现这么多有趣的规律,人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就会透露出他的一些内心想法,而这些想法又会作用于实际而成为一种规律。我在中午吃的这一顿饭,仿佛吃出了人生哲理一般,让我不禁感慨万分。

 

3人评论了“倾听作品终稿—选择”

  1. 骆宾王的鹅—李博为

    自评:
    闪光点:写作方式与以往形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题材新颖。
    不足之处:没能写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转折都比较生硬,细节需要更多的填充。
    Ljf:
    闪光点:食堂打饭描写的比较生动,分析的坐座位规律感觉很有道理。
    不足之处:感觉思路有点跳跃。
    Wgq:
    闪光点:这篇作文读起来一气呵成,妙趣横生,尤其第三段想象力很丰富,以轻松有趣充满童趣,并在其中顺畅地引出关于“选择”这个主题。
    不足之处:是食堂这一段和后面座位选择这一段似乎关联性不太大。
    ZYJ
    闪光点:对于脑洞的思考描写很生动到位
    改进之处:对所见和所思考的可以有更深入的想法和看法,让结尾更自然些吧

  2. 骆宾王的鹅—李博为

    一、 一份作品构思(2 分)
    我在这篇文章中,先介绍了我是如何被食堂中的特殊点所吸引的,然后通过两个视角讲述了人之间不同的选择,最后对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一些分析。
    二、一份倾听阶段的阶段性总结(3 分,一定要待终稿完成后再写) 这个阶段我们从人类本能的观察与体验出发,进入写作的世界。请思考并认真回答下面的
    提问—— (1) 倾听作品中,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倾听对象? 一篇作品写下来,你觉得自己对于所“听”之物,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吗?请把 它们具体(举例)写出来。
    因为这个倾听对象是我们的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通过食堂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来。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我们的心理,通过分析自己之前所做的选择,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深层心理。
    (2) 这个阶段的几次课上完,你觉得它对你有(哪怕一点点的)什么影响和改变吗? 你觉得你对写作这件事的认识、自己的写作能力(包括硬实力、也包括心理建设),有变化吗?请具体(举例)说出来。
    对我还是有改变的,比如说每次课堂开始时进行的自由写作就让我对于写作有了一种新的认知,让我学会如何用写作活跃自己的大脑。自身的写作能力和以前比起来有点退步(因为太久没写过文章了),也导致了我对于写作还是有一点惰性心理,不太想去主动写一篇文章。
    (3) 现在,站在第一个阶段和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主攻叙事)之间,你有什么新的期 待、新的困惑和不解吗?请据实说一说。
    探索与倾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如果第一阶段中我们是作为一个旁听者,那么探索阶段我们是不是就成为了一个参与者了呢?相比于倾听中的“静”,探索中的“动”还是很让我期待的。

  3. 嘛,关于构思,其实鹅同学与其说是被吸引,不如说“有一点好奇”吧…… 作品中看不到深入的观察、个人化的体验。浅尝辄止~
    探索不仅是“动”起来,而且是开疆辟土,加油啦。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