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刹那好像坠入深渊,我下意识紧紧握住了拳头。
虽然紧紧抓住身边的朋友,但还是有一阵阵的恐惧不断袭来,甚至一步也不敢再迈了。我又忽然想起,那些失明的人,该是何等的痛苦煎熬。
一小步一小步走着,第一次觉得双脚踏在地面上的感觉是如此令人心安。我不停地试着忘掉恐惧,去感受这个一片漆黑的世界。然而我所能感知到的,仅仅是指尖触碰到的几缕轻柔微风、听到车辆与行人熙熙攘攘穿梭而过、和脚下时不时碰到或踩空的台阶。
幸亏有一个优秀的朋友!带着我去踩了踩已经掉落的树叶。其实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做的事。听着树叶发出的哗啦声,想象着它是不是枯黄的、是不是巴掌大小的……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接着——去小花园摸一摸墙上刻的字吧!当然,除了坑坑洼洼的触感,我也说不出来什么别的。朋友笑着说,不知道什么字正常,我们再去别的地方走走吧。没有嘲笑,只有安静而温柔的话语,回荡在耳边。
最为记忆犹新的,就是朋友带着我走上天桥后,领着我在栏杆旁边站住,听这个城市的声音。车辆轰鸣着从脚下穿过,伴着从身边飘来的口哨声,像空境的回音。空气中似乎也氤氲着年少惬意与无限的欢喜。我双手搭上栏杆,本应是冰凉的它却显得格外温暖。时间好像被拉长,拉长……
走回学校的凉亭,带着草木芳香,别样的清凉又扑面而来。我似乎能感受到,它们的生命,正在我身边蓬勃地存在着,生长着,安安静静地燃烧着。我多么迫不及待想摘下眼罩,和它们相见。
经历过黑暗的日子,我更加珍惜眼前的色彩——
只要我的耳轮,盛满翠鸟的鸣叫、竹叶上滴落的雨水、溪水淙淙流过香樟树的根茎。
只要我的眼睑所及,藏着一座春山、一个单孔的青石小桥、夕阳烟树、粉墙黛瓦……
开篇第一句——“一刹那好像坠入深渊,我下意识紧紧握住了拳头。”首先,“深渊”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黑暗,而再去细想,深渊也是个充满未知的地方,在里面一切都可能出现,一切都可能在一瞬间产生与消失。这种比喻,极为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初戴眼罩,失去光明时那种对于黑暗与未知的恐惧心理,就仿佛落入深渊。
第二段中,作者虽紧抓同伴,但还是无法克服恐惧。再后来作者慢慢开始尝试,慢慢向前走去。走了一段之后,作者刻意去淡化心中的恐惧,去用心感受周遭事物。
“然而我所能感知到的,仅仅是指尖触碰到的几缕轻柔微风、听到车辆与行人熙熙攘攘穿梭而过、和脚下时不时碰到或踩空的台阶。“失去视觉后,其他的感官会相对应的变得更为灵敏。在这里,从作者描写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注重触觉上的感受,这也和后文中作者着重描写触感的几个段落形成了呼应。
全文中,作者有着三次联想。从最初的恐惧联想到失明的人们生活之艰难,到踩树叶时联想到儿时最爱做的事,再到空气中似乎也氤氲着年少惬意与无限的欢喜“。从此处也可看出作者心理上的变化,从恐惧到欢喜,这也与本文的大体感情脉络相符。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从单纯的五感上升到了一种更为抽象的感受——对生命的感受。
总之,本文情感脉络清晰,描写恰当。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ps:嘿嘿~没想到吧~文章中的“一个优秀的朋友“就是我??~好开心??~)
这一篇,和“优秀的朋友”那一篇,很能够呼应呢~~~
我喜欢“别样的清凉”和“安安静静的燃烧”!在结尾,我能看到你~~~